

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本科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作者: 马琳[摘 要] 劳动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中,是落实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的必然需求。职业本科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设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重要职责,理应在弘扬劳动精神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此,职业本科院校应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理清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在遵循专业化的贴近原则、多样化的化人原则、知行合一的育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环境、优化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丰富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载体”探索具体路径,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劳动观。
[关 键 词] 劳动精神;职业本科;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025-04
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创新创造,踊跃投身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围绕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载体、完善融入机制等环节,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一、劳动精神的内涵解析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本科思政教育,必然要明确劳动精神的内涵。第一,崇尚劳动——价值引领。所谓崇尚劳动,即树立劳动价值观,推许劳动之美,尊重劳动者的职业和劳动成果。崇尚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无论是“晨兴理荒废,戴月荷锄归”的耕作,抑或是“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冶炼,对劳动者的赞歌自古以来绵绵不绝。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唯有将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融入思政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才能使其成为推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时代新人。第二,热爱劳动——内在驱动。所谓热爱劳动,即热情、主动、积极参与劳动,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积极的劳动心理。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文明、创造了幸福,是幸福的源泉,劳动者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才能从中收获幸福的果实,创造出更多财富,实现更大价值。第三,辛勤劳动——核心要义。所谓辛勤劳动,即勤奋敬业、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是诚实劳动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劳动精神的核心要义,包括辛苦勤劳的工作态度以及不畏艰辛、兢兢业业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辛勤劳动、勇于奋斗,才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回望百年,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广大劳动者辛勤劳作、艰苦奋斗,谱写出了壮丽史诗。在长时间发展征程中,辛勤劳动的品质在中华民族传承发扬,早已植根于人民群众内心深处。进入新时代,唯有将辛勤劳动融入思政教育,教育学生形成勤劳且肯于吃苦的态度,才能使学生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一份力[1]。第四,诚实劳动——底线要求。所谓诚实劳动,即遵循劳动规则、遵守劳动纪律,自觉主动、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完成劳动任务,这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底线要求,大学生要在劳动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遵纪守法。诚实劳动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之本,在劳动实践中必须时刻秉持诚实守信行动准绳,才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双重满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诚实劳动显得尤为重要,其要求大学生自觉以工匠精神投身于国家建设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本科思政教育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一)可行性
1.劳动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目的高度一致
其一,劳动精神培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动力指引,具有丰富的内涵,终极目标是通过各种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感受,掌握劳动技能,感知劳动乐趣,从而成长为全方位发展的时代新人,其旨在让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和辛勤劳动深入基层一线创造之中,勉励学生苦练技能本领,最终实现全方位健康发展。其二,思政教育作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内容的主阵地、主渠道,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由此可见,劳动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在目的上具有共通性,均是致力于促进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劳动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方向高度一致
其一,职业本科院校在弘扬劳动精神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讲好党带领人民群众的奋斗故事,以增强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认同和了解,深刻领悟劳动精神的内涵。其二,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由此可见,劳动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具有内在耦合性,两者均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跟党中央保持一致,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2]。
(二)重要性
1.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就业心理
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同时也出现了“士农工商”“学而优则仕”等思想,导致社会风气出现了忽视劳动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观念。现阶段,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更喜欢压力小、环境舒适、待遇好的工作。而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进一步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念、就业心理,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的专业,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认同,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从而更好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2.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
现阶段,职业本科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依旧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育人效果。如何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逐渐成为新时代教师亟待解决的热门问题[3]。在此背景下,将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增强育人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开展劳动周、“三下乡”、实习实训等劳动活动,鼓励学生在劳动活动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磨炼意志,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劳动知识技能的学习,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三、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本科思政教育的内在原则
与普通本科相比,职业本科虽与普通本科同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但两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职业本科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更突出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本科思政教育应遵循专业化的贴近原则、多样化的化人原则、知行合一的育人原则。
首先,专业化的贴近原则。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本科思政教育中,应该结合思政教育规律、不同专业特点科学融入劳动精神,制定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特色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注意职业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其次,多样化的化人原则。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拔节孕穗期”,受家、校、社等因素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职业本科院校思政教育在融入劳动精神时,应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律、认知特点,在遵循多样化的化人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切实有效的劳动精神培养方案,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劳动精神,从而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能和坚实依托[4]。最后,知行合一的育人原则。劳动精神是一种价值观,同时也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与方向,对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强化劳动知识与技能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本科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应遵循知行合一育人原则,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劳动的本质,使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四、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本科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营造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职业本科院校弘扬和传承劳动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推动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理应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示范功能、熏陶功能。职业本科院校应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可在校园中打造具有专业特点的劳动模范的劳动雕像,设立劳动精神文化园,也可在校报、黑板报等空间设立劳动教育专栏,广泛宣传在高空“穿针引线”的竺士杰、油田里的创新能手刘丽、数控机床上的“雕刻师”孟维等劳模事迹,为思政教育营造良好环境,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另一方面,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职业本科院校应利用好校园宣传渠道,可在教室走廊、宿舍走廊等场所悬挂有关劳动精神的名言警句或人物事迹,营造弘扬劳动精神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无形之中继承劳动精神。
2.实施家校共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劳动精神弘扬和培育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技能的提升具有巨大影响。因此,家长应转变错误的劳动观念,加强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学生劳动的机会和平台,重视提升和锻炼其劳动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劳动理念,引导其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应重视家风教育,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做到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的事,培养责任心,掌握家庭日常管理基本常识。与此同时,职业本科院校应积极利用校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媒体平台,向家长、学生宣传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大力宣扬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领导人讲话、感动人物事迹、劳动精神文章等内容,进一步强化家庭劳动教育支持[5]。
3.强化社会引导作用
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社会的鼎力支持和正确引导,做好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的宣传和弘扬工作,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一方面,发挥网络平台宣传作用。网络平台是信息化时代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劳动精神培育的必要途径。因此,思政教育应充分利用国家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资源,合理发挥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功能优势,定期推送《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地情书》《大国工匠》《厉害了我的国》等短视频,发布劳模故事、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等文章,提高劳动精神和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要跟踪式调研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舆情的监督管理,尤其是针对劳动精神和思政教育的宣传,努力创建绿色的网络思政环境。
(二)优化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
1.丰富思政课内容
思政课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其道德素养的光荣使命,是弘扬和继承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深挖每一门课程中蕴含的劳动精神,找准思政教育与劳动精神的结合点,引导大学生深刻了解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从人的本质、职业理想、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层面开展劳动观专题化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多角度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沿着党史的脉络,重温、领会革命史、改革开放史中的劳动精神,明白中国现如今的辉煌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劳动实践得来的,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职业本科院校应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等情况,开设劳动精神实践与养成特色思政专题教学,包含劳动精神的发展与内涵、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内容,旨在提升大学生综合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