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 谭小月 黄良 韦干华

“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实践研究0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法治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开展问题研究,进一步捋清“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与隐性法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新时代职业本科院校开展隐性法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以法育德、以法培元”,不断开拓法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新路径。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职业本科;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033-0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2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因人、因事、因地、因时地开展工作。[1]隐性教育的概念是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的“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概念中演变而来的,是相较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杰克逊认为,学生在校不仅可以学到各种知识,还能获得内在态度、动机、价值及其他心理上的成长,这种“非正式”文化传递就是隐性教育功能。隐性教育逐渐从知识的教学深入德育领域,进而伸展到整个教育领域。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的隐性部分,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的作用,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是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德法兼修综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

一、职业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

高校法治教育的开展应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课程开发和实践开展的全过程中。切实将隐性法治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融入“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当中。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中有不少来自中职、高职的学生,其中少部分还是未成年人,前期的教育以技术教育为主。因此,他们存在法治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等问题。经调查发现,职业本科院校当前开展的隐性法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目前,职业本科院校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仅停留在普法教育的层面,对学生进行的是一种静态的法治教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淡薄,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规则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程序意识。在对N校大学生进行接受隐性法治教育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其对学生开展的法治素养提升的方式有很多,包含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部分(如表1)。但在对学生进行采访时发现他们的隐性法治教育大部分来自主题班会、第二课堂等校园活动,而此类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参与学生较少,其培养主要停留在普法的层面,未能进行深入培育法治情感。

表1■

(二)针对隐性法治教育开展的实践不足

高质量的法治教育是夯实法治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相去甚远。以N校为例,在2021年至2024年间,学校组织的法治类实践仅仅为“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以及“宪法卫士”行动计划在线学习各一次。其中大部分学生在线学习仅仅为了完成任务,并未真正学习法治的精神内涵。在法治教育实践中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也不够丰富。不少学生表示,学校的法治教育大多通过班级的主题班会,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说教式灌输开展,很多学生在听的时候并不感兴趣,即便听过了也是未能够入脑、入心。

(三)隐性法治教育校园氛围不浓厚

法治教育需要整合校内外法治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在大环境的熏陶和“体验式”的日常浸染中,不断深化大学生对法治的认知、思考和内化,从而使隐性法治教育和显性法治教育相结合。因此,浓厚的法治校园氛围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情感、法治的精神信仰尤为重要。在对N校进行调查时发现,其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出现相关法治性图片、标语的较少,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看到。此外,包括学校网站、新媒体等网络空间也并未明显宣传法治相关的内容,加上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特点,对法治校园氛围的感受也并不深刻。(如表2)

表2

(四)隐性法治教育效果不明显

隐性法治教育是一种“内化式”教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与其个体法治思维特点、学校法治环境、家庭法治环境以及社会法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法治教育效果。而学校的法治环境在其中起到的是教育介体、知识转移和环境渲染的作用,相比之下更加容易成型。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隐性法治教育浮于表面,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容易过分扩大社会的负面影响,在个人利益、亲情和法律之间选择用快速的非法手段解决问题,出现“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在对N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有不少学生陷入非法“校园贷”纠纷,尽管教师再三强调和教育,但是当面临此类问题时,学生采取的措施往往比较令人担忧。(如表3)

表3

此外,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空间,包括校园生活空间、社会娱乐空间、虚拟网络空间等。尤其是网络空间纷繁复杂,但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目前发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空间并不纯粹,存在诸多不良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因此,网络空间的净化以及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也需要隐性法治教育献出一份力量。

二、“三全育人”理念与隐性法治教育的内在逻辑

职业本科教育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三全教育”内涵丰富,“全员育人”要求学生个人、学校、家庭及社会全员参与育人;同时,“全过程育人”从学生入校前、入校中,走入社会后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实现全时空、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全方位育人”强调通过“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基础性

隐性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隐性法治教育不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法学的专业知识,而是希望学生心怀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拥有契约精神,学会崇尚法律,遇事能够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和解决问题。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则要求为学生全过程的健康成长、快乐成才保驾护航。可以说,隐性法治教育发挥着德育的基础性作用,以法育人,达到培元固本的效果。

(二)同向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一方面,“三全育人”强调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上的全面性,其意义在于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另一方面,隐性法治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道德的强化。[2]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因此,隐性法治教育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与处理事情的能力,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正确的认知思维和价值判断。隐性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实际上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隐性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要想做好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隐性法治教育,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统筹规划,同时落实好各方的主体责任,细化目标,落实方案。要从专业学习、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资源互融互通等方面着手解决。实现法治教育资源共享与思政力量融合育人的双育人效果。

(一)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应加强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重视,从上而下做好统筹规划,形成教育合力。

1.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隐性法治教育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3]法治教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隐性教育的部分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职业本科院校应该加强对隐性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做好规划布局,切实保障隐性法治教育的实施效果,以辅助做好大学生的德育,进而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

依法治校是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职业本科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作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依法治校的具体实践中,感受法治的力量,培养学生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因此,应该加强学校橱窗、宣传栏、宿舍区域等宣传阵地的使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将法治精神融入宣传教育的活动当中,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校园氛围。

3.将隐性法治教育纳入人才素质评价目标体系

根据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及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指标要求,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应该是德技并修,具备扎实专业技术知识,能够坚定理想信念、遵纪守法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培养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尤为重要。以N校为例,N校是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服务“三农”、辐射东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高校。因此,应该将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精神的培育纳入人才素质评价指标,把握大学生入学和毕业之间法治意识的转变,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传播正能量,主动占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等,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声音。

(二)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

1.线上+线下双联动,创新“思政+隐性法治教育”双育人体系

隐性法治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道德的强化。首先,要做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各年级教育、毕业教育,培育学生法治情怀。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程度及学生心理状态参差不齐,在日常相处过程中难免容易发生争执,容易陷入不理智的状态,因此,应该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在各个工作环节中抓好隐性法治教育的宣传与实践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内在的道德感。其次,要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让隐性法治教育体现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职业本科院校在隐性法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打造校园法治教育的软实力,切实加强规矩意识培养,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校内+校外相结合,打造“活动+隐性法治教育”双育人模式

一方面,各专业、各年级应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法治教育相关文化主题活动,如,举办法治教育文化展览、法治教育主体海报设计大赛、“学宪法 讲宪法”抖音短视频大赛、法治辩论赛、法治读书会、针对热点问题的法治沙龙、针对专业行业的法规知识学习会、针对校内大学生遭遇的法律问题,邀请校外知名律师开展法治大讲坛等活动。另一方面,全体教师应做好隐性法治教育的养成教育,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风建设、校纪校规遵守、宿舍公约、文明言行、校园不文明现象整治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青春正能量。最后,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大学生自身的个体法治思维特点、家庭法治环境、学校法治环境、社会法治环境,各因素之间的连接关联也比较密切。因此,应该实现协同育人,开展家校联合普法教育,同时利用社会资源,向家长推送普法相关知识。另外,学校可以联合公检法、律师事务所等相关部门建立资源互融互通的平台,实现社会资源下沉,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法律事务咨询服务,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实际法律问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