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教融合背景下区域化高端IT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洪东 罗冠 罗蒙强
[摘 要] 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本遵循,依托国际合作办学、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专项项目,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完善的“名企效应、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区域化高端IT类人才培养体系。阐述了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分析现状,并提出了研究目标和思路,明确了拟解决问题,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展示了应用成效。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区域化;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045-0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各地区对高端IT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区域化高端IT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满足特定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满足行业对高端人才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同时,使人才培养更加贴合产业需求,带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的产教互动,提升区域内人才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项目,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减小社会就业压力,推动当地IT产业的繁荣。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升级,国家出台《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强调通过校企合作手段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指出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广西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打造广西对外开放特色,构建合作开放、双向沟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国家和广西重要战略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学院需要引进国际职业教育先进标准并将其本土化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人才,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提高海外办学水平和国际合作能力。
因此,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深度的“协同发展利益共同体”,探索涉及行业和企业生产性教学资源、学校教学生产资源、海外机构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全过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最大限度发挥校企合作能动力的“信息技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区域化高端IT类应用型人才。
二、研究现状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案例和经验遍布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是一种将理论学习和企业实习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期间定期在企业中实习,由企业专业人员进行实践指导。这种模式有效地确保了学生毕业时已经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德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瑞士的学徒制结合了职业教育和实际工作经验,学生在企业中工作的时间与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致相等。学徒制在瑞士的IT行业和其他行业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瑞士的学徒制教育模式被认为是瑞士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瑞士的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中国在一些高校和职业院校中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产业学院,这些机构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同步。中国的现代学徒制和产业学院旨在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尽管产教融合在高端IT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操作和效果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1.合作深度不足,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校企合作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如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学校为企业输送毕业生等,缺乏深度的课程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方案定制。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在产教融合项目中,实践教学环节可能过于侧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
3.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可能无法全面评估学生在产教融合项目中的表现,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
4.企业参与度不高,部分企业可能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益、担心商业机密泄露等原因,对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5.学生适应性问题,学生对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学习和工作环境适应不良,尤其是在工作压力、团队合作和职业规范等方面。
三、研究目标
1.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要求,培养符合当地IT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通过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实现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产教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培养出的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IT行业需求。
4.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5.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平台等方面,以更好地适应IT行业的发展趋势。
四、研究思路
1.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区内外或国内外知名企业(如华为、奇虎360、润建、讯方等)合作,实行产教融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也为校企深度合作做好铺垫。
2.产教融合探索发展阶段,首先明确人才需求,企业需求什么人才学院培养什么人才。随着人才培育精准、企业的人才高度定位,学院与企业开展订单班或卓越班的精英培育。具体人才培育路径如图1所示。
■
图1 高端IT类技术人才培育路径
3.教育教学的改革,推动课程的改革,带动企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将学院和企业共育、共管、共建的模式应用到课程,形成工学交替、课证融通、个性化培养等方式。
4.探索阶段的发展产生了适应教育教学模式的协同育人,学院为培养高端信息技术人才建立了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班,也响应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潮流。
5.以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模式满足专业及企业特定人的需求,成立创新工作室,对接企业项目,组建校企教学项目团队,协同开发创新课程;引企入校,对接企业的运营模式,提供学生就业质量高的环境。具体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
图2 基于“一体化·双主线·七协同”的高端IT类人才培养体系
6.与国际接轨,学院根据专业特色,依托政府项目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吸取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入国际教学标准及育人模式,培养与国际对接的高端信息技术人才。
五、拟解决问题
针对行业企业标准引入不足,人才培养目标标准与质量有待提高;育人模式单一,高端IT类人才培养的品牌特色创新不足;校企利益驱动不一致,校企合作发挥育人效能不高等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一)引入知名企业行业标准,开展深度产教融合
与思科、华为、360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结合广西信息产业生态链的人才发展需求,引入行业、企业实际生产流程、职业岗位群工作标准、职业认证体系、国际优质教学资源,重构信息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链、职业岗位标准链、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解决了人才培养目标标准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衔接脱轨问题。
(二)构建“校企协同发展,同生共长”的高端IT类人才培养体系
运用协同理论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共同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双赢”的同生共长优势,探索和实践华为网院、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现代学徒制试点、创新工作室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实施大类招生、人才分类培养与卓越人才培养培育计划,以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为着力点,实施“一体化·双主线·七协同”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校企协同发展,同生共长”的专业品牌树立和特色办学。
(三)依托企业行业平台,引入标准,培育区域性人才
充分依托多个信息技术类示范特色专业(群)项目建设优势,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手段,校企共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关键,探索了集行业企业生产性标准、校内人才培养标准、境外机构国际优质育人资源于一体的校企全程参与的长效机制,最终构建“企业深度参与院校发展”和“院校深度参与企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并促进其动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引入行业、名企的标准建立人才培育体系,从而培育区域高端IT类人才。
六、实施步骤
(一)人才供需阶段
初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书,合作企业“从无到有”,具有“学校主动、企业配合;企业需求什么人才、学校培养什么人才”的特征,建立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深入理解企业业务战略目标和当前运营状况,识别未来一段时间内(如半年至一年)的人才需求领域,与企业沟通,收集具体岗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包括岗位职责、技能要求、教育背景及工作经验等,建立和维护人才库,将未录用但表现优秀的候选人纳入其中,以备未来需求。
(二)订单培养阶段
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校企合作实现由“一对多”向“多对一”转变,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与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多点对接企业的订单班,并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共育人才体系。明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学历层次等具体要求,强调订单培养的优势,如就业保障、实践机会等,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收集学生、教师及企业的反馈意见,对培养过程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策略,确保培养质量。
(三)国际合作交流阶段
初步建立国际合作办学,签署国际合作办学协议书,合作院校“从无到有”,具有“政府主导、学院实施、共同探索、洋为中用”的特征。根据双方需求进行交流生的培养学习,引进国外优质的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输出国内优质的标准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成立专门的合作小组或指定联络人,负责合作过程中的日常沟通和协调工作,建立定期会议、报告制度、信息共享平台等沟通机制,确保合作顺利进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如语言学习班、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协同发展培养阶段
成为“全国首批百所高职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产教融合的“广度”“深度”“厚度”得到升华。分析市场环境、行业动态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其现状、发展需求及面临的挑战。基于调研分析结果,与各方共同协商,明确协同发展培养的具体目标,如提升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根据发展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协同发展模式,如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培养、跨领域协作等。按照培养方案,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如专题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提升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参与者、合作伙伴及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对培养方案进行持续优化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