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语文融入劳动教育的三阶递进、四维融合、多方联动育人方式分析
作者: 杜硕
[摘 要] 高职语文课程培养目标在于通过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与表达能力。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关键内容,在育人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品格、高尚的审美情操及人文素养,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劳动技能及塑造理想人格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准把握高职语文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本质,不断探索与创新,将高职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内在蕴含的育人理念相融合,自觉贯彻在三阶递进、四维融合、多方联动的育人方式中,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获得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劳动教育;三阶递进;四维融合;多方联动;育人方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049-04
一、引言
2020年起,劳动教育在教育部的部署下全面铺开。多年来,高职院校通过设计契合劳动教育的模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学科实践,获得了显著的实际成效。纵观高职语文劳动教育现状,仍然存在社会、院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教育内容、方法亟待改进等现实问题。针对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围绕学科育人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基础、提升和深化三个阶段的递进式发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四个维度的融合,实现院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联动参与,将劳动教育与高职语文深层次融合,双向而行地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修养及社会责任感,以“知行合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高职院校学科劳动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全新思路及参考。
二、高职语文融入劳动教育的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详细梳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教育学学科整合理论、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等语文、劳动教育融合的理论依据,明确培养基础素养的教育内涵、育人目标。根据张晶等人(2023)所在研究组,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基于东、中、西部共30个省中的差异化类型的10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结果可以发现,43.10%的高校已经成功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双一流”“省重点”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占比分别为42.80%、48.20%、50.34%,大部分高校面临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失准、实践形式失当、评价体系失衡等现实困境,在独立课程建设上凸显出整体性不足。研究提出的“一核四维”劳动教育目标体系,为构建“一四三四一”劳动教育体系创设基本框架支撑,“四合一体”的劳动教育方法体系为建立价值与工具和合共生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提供时代转型与调试基础[1]。通过对杨玲玲与王蕾(2023)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高职语文作为培养中文人才的课程,深度蕴藏大量的人文财富和文化素养,可以作为劳动教育育人高地,将“劳动·工匠·劳模”精神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是高职院校完成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必然过程。研究认为,需要采取多元化方法,主动挖掘劳动教育资源,通过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一体”评价模式,为后续的课程教学建立必要、完善的教学保障机制,以此培养学生的“劳动·工匠·劳模”精神[2]。段静毅(2024)在研究中提出劳动的三重功能,第一,劳动作为一种消解二元结构的载体,能够通过创设相应问题式情境,进行理论、实践的二元分割态势整合。第二,可以利用发展学生认知,完成劳力、劳心之间的二元对立突破。第三,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对个体社会化的促进,对个体与组织间存在的二元背离现象予以科学弥合。研究过程中,段静毅发现劳动教育在经验、职业、生涯三个维度存在的巨大价值,言明高职院校在落实上述三维价值过程中,理应通过学段、专业、校企与主体四重领域的协同,实现并构建针对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协同机制[3]。部分学者(杨振坦、王振亮、王笑,2024)认为,高职院校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理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劳动教育论述,建构育人目标、育人内容,同时,对教育活动和教育评价进行创新和拓展,促使劳动教育能够全面、深度地融入高职院校的教育建设工作全过程中[4]。刘永旭(2024)以广东省省内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现状作为调研对象,详细探索高职院校构建四维联动四环协同劳动教育运行机制全过程。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在提高劳动教育质量过程中,需要构建必要且有效的劳动教育运行机制,该观点对高职院校获得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成效来讲至关重要[5]。与此同时,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细致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学科基础与劳动价值观,71%的学生认为语文课程“能够潜移默化地促使我认清学习和生活中的道理”,51%的学生认为“应当按照专业选择语文教材”,4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足见在针对性制定中文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需要侧重性考量教育外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防止劳动实践活动的落实成为限制语文劳动教育发展的薄弱点。
运用案例分析法,选择教材中较为典型的劳动教育实践案例,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分析劳动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实践技能、法律法规,激发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采取实践研究法,组织学生参与学科劳动实践,主张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揣摩劳动实践内容,激发学生对劳动过程的热爱。实践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深层次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同时,应当密切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态度、表现等,多方面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习惯与观念,便于及时调整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育人策略,以进一步促使学生感受劳动智慧、大国工匠精神。
采取有目的、有计划的反思性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进行劳动观点、技能的深度反思,及时总结相应劳动实践经验及教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此同时,运用成果展示法,鼓励学生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利用互联网进行语文劳动实践成果展示,如,职业技能竞赛、专业实践活动及实习实训等方面,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走心后,持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劳动实践技能等,在劳动中检验学习成果。
三、高职语文融入劳动教育的三阶递进、四维融合、多方联动育人方式分析
(一)三阶递进
高职院校应遵循“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根据一年级至三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划分不同层次,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予以合理引导,建立分级别、分层次、分模块的语文劳动教育体系。经过研究证实,一年级为基础阶段,二年级为提升阶段,三年级为深化阶段,该三阶递进形式下的中文人才培养思路更加侧重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的日常生活劳动、服务型劳动及生产型劳动,形成全过程贯通的动态育人结构,确保高职院校学生三阶段的语文劳动教育不间断、可持续(见图1)。
■
图1 三阶递进式高职语文劳动教育育人基本思路
三阶递进在高职语文劳动教育育人全过程中的作用突出。在基础阶段,即一年级,高职院校要在语文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逐渐引导学生明确劳动价值和劳动意义,培养学生形成基础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在提升阶段,即二年级,高职院校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侧重性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技能和劳动效率,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形成创新精神,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深化阶段,即三年级,高职院校通过对劳动教育深度与广度的持续拓展,通过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语文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体验、理解劳动教育内涵与价值的平台,通过跨越式整合方式,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技巧。这种循序渐进的育人方式能保证高职学生在不同学段可以针对性接触符合思想认知的语文劳动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
(二)四维融合
1.知识与技能
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可以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通过联动语文、劳动双重教育内容,形成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如在语文课程中,以劳动者文学作品为主题,增设写作技能、口语表达能力等劳动技能培养内容,在促使学生了解劳动者生活情况、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写作、表达技巧,持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劳动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有机整合符号表征,在汉语言文学课程讲解过程中,结合先民劳动典故、传说等描述中华民族劳动溯源及劳动精神,完善高职劳动教育体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创造虚拟劳动体验空间,通过分析劳动案例,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体验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真实、模拟的语文劳动教育情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劳动感受机会。如,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现场观摩,向学生传递劳动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学生在直面劳动现场的前提下,亲身体验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高职院校通过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演讲大赛、征文竞赛等语文劳动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文学作品创作潜能。
3.理论与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志愿者服务等实地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内容与劳动实践过程相结合。高职院校通过在语文教育评价体系中纳入劳动教育评价指标,通过实践反馈形成针对学生的综合教育评价体系,以此不断完善和优化语文劳动教育教学方案。如,高职院校可以将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成果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将学生的竞赛成绩、活动成果、获奖情况作为综合评定学生语文劳动素养的关键根据。
4.校内与校外
加强与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将劳动教育与高职语文进行深层次融合,双向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修养及社会责任感。如,通过与企事业单位进行长期合作,拓宽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覆盖范围;主动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语文课程教学,实现校企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和育人优势互补。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最终育人目标,其中,劳动教育成为构建“五育并举”全景育人模式的关键。高职院校以学科为融入对象,通过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及社会服务等全景式增智手段,力争做到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四个维度相融合,学以致用(见图2)。上述四个维度的融合,能通过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劳动实践能力,在语文劳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实现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上述四个维度的深层次融合,一是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备综合型学科教育整合能力。二是要求高职院校为语文劳动教育提供对应的技术支持和教育资源。
■
图2 四维融合的高职语文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框架图
(三)多方联动
1.校内各部门的协同
为规避职责不明确、沟通不畅、资源分散等问题掣肘语文劳动教育育人效果,高职院校在形成多方联动育人机制过程中,通过成立语文劳动教育协调小组,统筹高职语文劳动教育工作,制定出详尽的部门职责和工作任务,通过定期召开协调调度会议(季度)、共享育人资源和信息等形式,交流讨论与解决育人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升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效率。
2.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通过家长会、家访、亲子活动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语文劳动实践过程,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语文劳动教育计划和目标,支持高职院校的语文劳动教育工作,将语文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环境中,促使家长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伙伴,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