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教融汇背景下高职学前托幼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潘妤妤[摘 要] 婴幼儿照护是重要的民生行业,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举措。托幼一体化是多国幼儿教育关注的新焦点,旨在提高0~6岁儿童的教育服务体系。面对社会经济的现实和社会公众教育意识的增强,托幼一体化的现实需求激增,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区域人才培养的基地,从聚焦行业需求,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以群赋能,双向整合融通培养;育训并举,实施校企双导师制等方面来提升高职学前托幼一体化人才培养,为社会保障托幼一体化师资队伍的质量。
[关 键 词] 科教融汇;托幼一体化;人才培养;高职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061-04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作为国家建设的基础性支撑,并强调要进行统筹部署,做到科教融汇。科教融汇、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是落实党科技、人才、创新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2022年,在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有相关的建议提出,要完善社会三孩生育政策上的相应配套措施,推进普惠托幼一体化,以减轻家庭养育负担。目前,各级各地区政府,积极试点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托幼一体化改革。浙江省积极尝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与3~6岁幼儿相衔接,在体制机制上将“医育结合”与“保教结合”相联系,逐步提升0~6岁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从国家政策到各级政府,都在为托幼一体化努力。在此背景下,探索高职学前托幼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托幼一体化的内涵意蕴
结构主义与精神分析学派最早开始研究托幼一体化,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倾向将托儿所和幼儿园结合在一起,有意向呈现出托幼一体化。“0~6岁儿童托育的重要性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普遍共识,为0~6岁儿童提供一体化的保教服务已成为国际学前教育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1]高福利国家率先发展托幼一体化,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断融合托幼。瑞典通过婴幼儿福利、教育一体化等提高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还对托幼教师实行统一称谓,采取托幼一体师资认证。OECD在其调研报告中倡议各成员国启动托幼整合,着重强调托幼一体化对全世界学前教育的战略意义。美国各个州的做法各有不同,大部分是通过发放补助金的形式来保障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1998年,英国政府为了改变保育和教育分离的状况,通过实施托幼一体化来提高学前儿童保教服务质量。
1997年,我国上海在托幼一体化上,提出呈现0~6岁学前教育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在学界,有诸多对托幼一体化的内涵探讨,在区分了教育、保育以及幼儿教育和托育之间的差异与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目前比较认可的是,“托幼一体化是在保持儿童差异性的前提下,将学龄前儿童的保育与教育工作进行融合,包含管理体制一体化和教育一体化两层含义。”[2]托幼一体化强调遵循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关注保育中教育的融合,和教育中保育的渗透。从实践角度来看,目前0~6岁儿童教育与保育的重要性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达成普遍共识,“托幼一体化”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儿童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积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整合学前教育体系,建立托幼一体化保障机制。
二、高职学前托幼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应然诉求
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调整,托幼服务的供求问题越来越凸显,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开始试点,对婴幼儿的托育与幼儿园教育进行整合,推行“托幼一体化”。“在现有的基础上重建与学前教育体系并行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并不现实,托幼一体化建设是增强托育服务普惠性供给、整合托幼服务资源的重要途径。”[3]目前打造托幼一体化已然是一种席卷全国的浪潮,托幼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人口低出生率现实:托幼一体化人才必要性
最近五年的人口出生数量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人口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对教育的发展直接产生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新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2020年新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2021年下降为1062万人,2022年为956万人,2023年为902万人。人口的出生率下降是不可扭转的现实问题,在未来的十年,我国学前教育的在园幼儿数量会在“快速下跌后趋于平稳,至2035年高低方案缩量约1924万和2145万;基于相关研究以24.95%的入托率测算,高(低)方案下托育学位需求量介于601万~690万(551万~643万)。”[4]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的托育资源需求量巨大,而未来在园的幼儿总量却会是下降减少趋势。此后,学前教育的资源开始闲置,师资的存量会逐渐富余,托幼一体化整合也是迫在眉睫。当然,为了缓解年轻育龄目标人群的生育后顾之忧,有效促进地区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托幼教行业自然需要进行整合。基于这些预测的情况,学前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机遇:学前教育资源会开始逐渐优化,以当地学龄前儿童的数量和变化态势作为基本的参考依据,学前教育资源本身并不短缺的地区会开始整合,但资源比较短缺的偏远乡村地区,却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吸纳当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入幼教队伍,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学前教育整体质量。
(二)托幼行业关停潮:托幼一体化人才迫切性
“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下降1.90%”[5],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人口负增长现象导致的幼儿园数富余开始出现。“2022年在园的幼儿人数为4627.55万人,比2021年减少了177.66万人,下降了3.7%。”[6]新生儿人口不断创新低,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民办幼儿园将面临生存危机。民办学前教育曾经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主力军,解决了一段时间的学前教育需求矛盾。但与此同时,前些年学前教育存在盲目扩张过分市场化等问题。但对于行业端来说,人才需求量大、人才素质不高、人才流失率大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托幼行业。
近年来,国家不断对学前教育进行规范,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条例,也在各个方面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因出生率下降而引起的新一轮幼儿园关停潮中,民办幼儿园的生存危机在逐渐加剧。它们受客观的出生人数影响,导致生源大幅减少,加上本身就一直受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客观条件制约,生存下来是目前重要的现实。伴随托幼一体化的到来,对这些民办企业来讲,亟须储备大量托幼一体化合格教师,目前相关人才缺口比较严重,企业也对高职院校托幼一体化人才的输出充满了期待。如果仅仅依靠职业院校自身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培养,已经不能充分满足行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企业经营下去的核心元素,学校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够很好地适应岗位,在企业内部能够进行轮岗,能够对0~6岁的儿童有整体的科学的认知、专业的技能,这样直接节省企业一部分的经济支出,又能增加企业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企业所迫切需要的。然而当前,大多数的专业毕业学生要么适应3~6岁幼儿教育,缺少0~3岁婴幼儿教育理论;要么有知道早期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但缺少3~6岁儿童发展状况教育。
(三)家长育儿需求:托幼一体化人才现实性
目前在我国幼儿家庭中,0~3岁的婴幼儿父母,他们的年龄主要以1990年以后出生为主,他们接受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作为新一代父母的“90后”,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追求,尤其处在女性就业率不断提升的当下。同时,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家庭育儿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下一代的受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本次对年轻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能否接受婴幼儿在托幼机构进行照护上,家长的接受比例高达85%以上。家长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花费占比不断增加,其中培训类的花费比例最高。家中婴幼儿曾经或正在托幼机构接受照护的比例为45%,二胎家庭的占比为20%。在选择送托幼机构的具体原因上,大部分家长认为托幼机构是专业机构,能够进行专业系统的早期教育,能够缓解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焦虑,提高家庭的幸福指数。同时也认为低龄儿童能够跟更多的同龄儿童一起,有利于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影响家长选择托幼机构的因素上,师资的因素是最看重的因素,其次是距离的远近。受访家长表示,幼儿教师的素养对儿童的早期影响巨大,近五成的家长可以接受离家一公里内的托育机构。同时,超九成受访家长希望幼儿能进行托幼一体化培养,他们认为熟悉的环境能够减少婴幼儿早期的环境适应性,增加儿童的安全感,对儿童的早期成长有利,减少儿童的分离焦虑。超过九成的家长认为,低龄儿童的分离焦虑是他们最担心发生的事情,面对分离会造成儿童的晚上睡眠质量,影响低龄儿童的个体健康发展。对托幼机构的调查显示,育有二孩或以上的受访家长中,他们的孩子有过幼儿园就读经历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受访家长。同时,在对托幼机构的调查中同样也发现他们自身认为一所托幼机构的质量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该托幼机构的师资力量。在调查托幼一体化人才的能力选项上,托幼机构选择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占据较高比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观念的转变,新一代的父母对幼儿的早期教育和照顾问题越来越重视,家庭对于托幼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
三、高职学前托幼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幼有所育”是国家重点民生任务,目前一直都是社会讨论的焦点问题,相关工作已经开始上升到党的基本方略的高度。因此,相关的政策体系以及服务体系的构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托幼教行业的大力发展,托幼一体化师资紧缺已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严峻问题。
(一)聚焦行业需求,重构人才培养课程
托幼一体化人才是托幼行业发展的生力军,高职院校是培养托幼一体化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鼓励政策。对高职院校的学校教学来讲,企业的需求是教学改革的目的,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高职院校对托幼一体化的行业现状分析不足,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行业总体竞争格局。学校需要和企业一起精准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高职学前教育师资质量是教育工作的要点,通过整合利用以及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为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建立创设良好的条件。
托幼一体化人才培养要面向行业需求做好顶层设计,主动对接行业岗位需求。行业岗位需求是整个行业的走向指针,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表明了该行业当下所需人才的实际市场要求。要培养出能够与行业企业所匹配的托幼一体化人才,作为以区域性人才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必须要主动去适应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摸排行业企业的现实状况,积极主动进行动态调整。高职院校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紧密结合实际市场走向,从行业需求出发,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毕业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从而反向逻辑路径,设计出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立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数字化的课程平台体系,将早期教育活动设计和家庭教育咨询与指导服务等具体内容融入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中。紧扣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以赛促建,根据相关国家类比赛,调整相应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实践操作能力模块,贯穿岗课赛证融通主线,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全方位均衡发展。
(二)以群赋能,双向整合融通培养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以群进行赋能,将原本设立好的相关专业以群的形式进行整合。目前的大部分整体情况是,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时间早,经验比较丰富。早期教育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各项事务和资源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极构建相关专业群,整合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中一些共通的元素,将两者的师资资源共通互用。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早期教育专业中具有护理资格证书的教师互助到学前教育专业相关基础课程的授课。与此同时,将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专业教师互助到早期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实务以及其他相关的教法课程上。不同专业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思想上能够产生互激和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快促进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在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在师资资源的共通整合前提下,相对应的专业群学习资源库就能够自然而然建立起来,从而会不断地充实学习资源库内容,最后打造成一站式学习平台。组建学前教育专业群,以“托幼一体化”为中心,建立一站式学习平台,提供给相关学习者,有利于各专业在师资结构优化、专业规模整合、实训基地共建和课程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利用高水平专业群优势,将时代性与前瞻性相融合、单专业与专业群相融合,破解实际高职学前学生就业难与用人企业单位人才荒的供需矛盾,充实托幼一体化人才队伍。依托学前教育专业群的共享资源,以群赋能提高托幼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面向行业需求,融入新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加速学前专业群建设步伐,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密切与当前区域社会经济以及行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全面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衔接。紧跟当地政府有关政策调整的步伐,以服务区域学前教育与托育发展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托幼一体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