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张荣格 何光凝[摘 要]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是职业教育之责与现实之需。在厘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基础之上,确立了关键技能、职业素质、必备品格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范畴,三者关系相辅相成,联动交融,彼此促进。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围绕“深度实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键技能、校企合作项目“矩阵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职业素质、多元化课堂体系“横向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必备品格的实践框架,期望该方略能在职业教育领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057-04
一、引言
重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各国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应对未来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手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核心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展开。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
职业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类型,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发展职业教育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重要目标和工作要求。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由“谋业”转向“人本”,将“育人性”与“职业性”结合,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
在国家大力倡导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将在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拓展、新技术传播、创新驱动、国际项目管理等诸多重要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显然,传统的仅掌握单一语言知识技能的人才远不具备核心“胜任力”。因此,培养关键技能扎实、职业素质过硬、价值观正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是职业教育之责与现实之需。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
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先明确其目标。以下将从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培养目标、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发展目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三个方面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作初步梳理。
从人与社会的发展属性来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必须与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综合国际组织OECD、UNESCO、美国21世纪技能计划和我国的研究可知,“核心素养”指社会群体中人最关键与核心的品格和能力,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品格与价值观共同作用的高阶能力[1],其关键点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的全面性。从学科属性来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能脱离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发展目标——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用英语进行高效沟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其重点是将个人的成功与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紧密结合起来,凸显育人性与职业性。从学段与专业属性来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即培养具备扎实英语语言能力和商务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直接服务就业市场需求的职业素质[3],与强调掌握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本科教育有明显区别,突出实践性。
综上所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商务操作技能,使其能够在国际商务环境中高效沟通和执行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成为具备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国际视野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范畴与关系
根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确立关键技能、职业素质、必备品格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大主范畴。
(一)主范畴
1.关键技能
“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生命逻辑和教育类型的彰显,不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还是“能工巧匠”,抑或“大国工匠”等不同的职业教育热词均以“技能”为底色。这表明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是职业教育学段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术业有专攻,由于受培养时间与人的精力等因素限制,技能放在特定专业领域中培养更具备科学性与可实践性。也就是说,在专业领域内,学生掌握了关键性的技能便具备了竞争力。因此,本研究将关键技能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范畴之一。
根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笔者认为关键技能涵盖英语知识、涉外职场情境沟通、商业思维和审美能力。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是完成国际商务任务的基础,而涉外职场情境沟通技能则涉及学生能在不同文化背景和职场环境中高效沟通的能力。商业思维是关键技能的高阶技能,包含学生应用商业知识和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财商形成的关键。良好的商业审美是关键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购已逐渐成为全球客户消费方式的首选,线上销售和广告宣传售卖的是虚拟产品而非实物,要完成信息传达,视觉表达便成了唯一的选项。因此,审美能力在新时代潮流下显得格外重要。
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的了解和适应的能力。因此,职业素质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另一主范畴。不同的职业,其职业素质并不相同。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前提,其职业素质应包括爱岗敬业、信息素养、抗压能力、终身学习英语观。这些素质当中既有普遍从业者应囊括的职业品格,如爱岗敬业、信息素养、抗压能力,也有英语从业者特殊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终身学习英语观。爱岗敬业是忠于职守的事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热爱本职,将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这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信息素养是全球信息化背景下,人们必备的基础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评价以及有效且合法的利用。在全球电子商务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无法撇开信息素养谈职业素质;抗压能力指处于外界压力下处理事务的能力,它决定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之路能走多快;终身学习英语观体现了学生对长期提升自我的重视,该素质是保持学生职业竞争力和适应职场变化的重要保证,它决定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之路能走多远。
3.必备品格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要求职业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学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全面的素养。因此,必备品格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范畴。必备品格涉及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理解,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为主。爱国情怀是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视为共同体的崇高品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厚植爱国情怀,坚持国家立场,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价值的高度认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是民族文化坚定的拥护者与传播者,担任着对外弘扬中华文化的神圣使命。国际视野指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化国际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多元文化理解指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多元文化理解的能力,才能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相互关系
关键技能、职业素质和必备品格这三大主范畴相辅相成,联动交融,彼此促进,共同构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这种综合培养模式不仅确保学生具备专业能力,还塑造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观,使其能够在国际商务环境中高效地工作和交流,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其一,是基础与提升的关系。关键技能是基础,职业素质和必备品格是提升。扎实的关键技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而职业素质和必备品格则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二,是实践与态度的关系。职业素质和必备品格的养成依赖于学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不断实践和反思,而关键技能则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来掌握。三者结合,使学生不仅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还能以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其三,是内外结合的关系。关键技能和职业素质主要关注学生的内在能力和行为表现,而必备品格更多地体现在他们与外界的互动和价值体现。通过内外结合,学生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做到内外兼修、全面发展。其四,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关键技能的掌握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必备品格,例如,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开阔其国际视野;而爱岗敬业和文化自信等职业素质和必备品格的养成,又能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应用关键技能,实现良性循环。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方略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等同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或浅尝辄止的表层实践,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色决定的。“深度实践”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生命源泉和第一推动力[4],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多元化课堂体系搭建的深度实践框架是全面发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核心素养的有效方略。
(一)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键技能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为社会输送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工巧匠[5]。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纵向贯穿于大一至大三各学年,确保学生在深度实践中沉浸式提升英语学习、涉外职场情境沟通、商业思维和审美能力。
在大一学年,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开设商务英语+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课程,而非依赖学校统一开设的“大锅饭”式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教材应将国际创新创业领域的代表作品作为研学的主要材料,如欧洲创业教育的领军人物阿兰·法约尔的创新创业教育系列丛书。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强化了英语知识,还掌握了初阶的商业思维。
在大二学年,专业以工作坊的形式开设实践类创新创业项目课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特色工作坊,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开展小型跨境创业项目。在真实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涉外职场情境沟通能力,还能提升商务操作技能。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创业孵化项目。在创业孵化项目的加持下,学生可以进行产品详情页、视频、海报的设计以及市场推广,从而强化其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一系列实操性极强的创新创业项目课程教学,孵化具有“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创业者[6]。
在大三学年,除常规的企业实习以外,学校还应大胆鼓励学生开启创新创业的实践,将前两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真实的职场环境中。通过真实自负盈亏的创业实践,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国际商务的实际运作模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涉外职场情境沟通、商业思维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