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慢就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改革创新研究
作者: 周阳 任静静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很多学生选择了暂停就业,推动了慢就业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在大学生慢就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就业创业工作,为学生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成为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基于此,从慢就业现象的特征和原因入手,分析改革创新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创新和优化策略,希望为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及高职院校的教育效果。
[关 键 词] 大学生;慢就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093-04
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促使高职学生顺利就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但慢就业现象的出现为高职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成为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理念、职业素养以及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教育质量决定着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增强学生就业创业信心、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及推进学生就业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结合慢就业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发展特征,探究创新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方式。
一、大学生慢就业概念及形成原因分析
(一)慢就业概念阐述
慢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没有立即参加工作或继续深造的打算,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伴父母或进行创业观察,慢慢考虑未来发展规划的现象。通常情况下,慢就业学生所面对的经济压力较小,父母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能够给予理解,并为学生的游学、进修以及创业考察等提供支持和帮助。但慢就业并非都是大学生的主观选择,还有部分大学生是由于社会压力、个人认知等因素出现慢就业现象,因此大学生慢就业包括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两个部分。根据智联招聘统计的就业数据来看(见图1),202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比例降低,而慢就业比例有所增长。由此可见,慢就业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选择。
■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
图1 2023届和2024届高校毕业生去向
积极慢就业是指学生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并且知道该如何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个人成长目标,因此选择慢就业实现自我完善和能力提升。相较于快速就业或创业,慢就业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和资本,让学生对自身能力和不足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层次的认知,从而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为将来发展夯实就业基础。
消极慢就业是指大学生受自我定位不准确、职业规划不清晰、综合实力较弱以及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屡次失败导致消极就业心态的出现,从而影响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而形成消极慢就业现象。消极慢就业会导致学生对就业失去信心,并盲目选择考公、考研等途径逃避就业,使慢就业成为学生“啃老”的理由。
(二)大学生慢就业形成的主要原因
1.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的无奈之举
纵观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扩招为就业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但劳动市场的就业岗位并没有随着毕业人数的增加而有所增长,甚至部分企业还存在裁撤岗位的情况,导致就业岗位与就业需求之间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学生未来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岗位,不得不选择避开就业高峰,通过慢就业让自己拥有更多时间为职业发展作出规划和选择。
2.高职院校教育工作滞后的影响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以及就业能力的重要职责,其教育理念和教育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一致现象,不仅影响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及就业能力的提升,也是导致学生慢就业的重要因素。例如,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培养新兴行业人才,在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的同时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实力,但高职院校并没有深入了解新兴行业的实际需求和用人标准,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教育内容等与行业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出入,从而影响了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指导方式落后等问题影响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也成为造成学生慢就业的重要因素。
3.学生自我认知偏差带来的结果
高职学生对自我能力、就业市场以及职业规划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判断,盲目选择与自身能力不相符的工作岗位是造成慢就业现象的重要因素。很多高职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到较为热门的行业,渴望获得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但大多数热门行业的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从而出现就业失败、屡次受挫等问题。与此同时,高职学生不愿意放弃自己所追求的行业,执着于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工作岗位,促使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二、大学生慢就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创新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从高职学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在于对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以及所能够从事的行业工作不够清楚,且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达不到岗位或行业需要,导致学生被迫选择慢就业。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对就业创业指导课进行创新和改革,能够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以及创业辅导等帮助,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政策支持,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市场就业环境和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和个人发展道路,从而有效缓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
(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决定了学生就业情况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势必影响高职院校的就业率,继而影响外界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认可。高职院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课创新改革工作能完善当前的课程体系,丰富就业创业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和科学的就业指导,能有效弥补当前就业创业教育的不足,促使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优化和升级。与此同时,通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改革,高职院校还能帮助学生走出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困境,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促进学生就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责任,同时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但从当前市场上的就业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参与就业的高职学生数量减少、就业人员与行业岗位不匹配等问题,为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一定阻碍。而高职院校通过创新改革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能力、降低学生对岗位的过高期望,以便于高职学生能够精准选择与自己能力相适配的岗位,激发高职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和热情,为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输送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优质人才。
三、大学生慢就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现存问题
(一)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健全
当前,就业创业指导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但就业创业教育效果却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影响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分析其原因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规划、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等与实际就业需求存在出入,无法为高职学生的就业提供专业化、针对性指导。
一是就业创业指导课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高职院校没有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设计就业创业教学内容,存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滞后、空缺等问题。
二是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就业能力、创业实践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就业相融合。除此之外,还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就业创业指导课中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抗挫和抗压能力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缺乏持续性
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多集中在学校教育期间,而针对已毕业学生开展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较少,无法为高职学生提供长时间的支持和帮助,不利于慢就业现象的改善和慢就业质量的提升。造成此类局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是高职院校始终以传统的教育理念开展就业创业工作,认为只需做好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自我认知以及就业理念等工作就达到了教育要求。但随着慢就业现象的出现,原有的就业创业指导思想已不适用于当前的就业创业市场,高职院校必须延长就业创业指导的时间,为毕业生持续提供指导和服务。
二是高职院校缺乏系统、完善的持续性就业创业指导机制,即便高职院校为慢就业学生提供帮助,但由于缺少相关制度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严重影响了就业创业指导效果,为解决慢就业情况、提升慢就业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三是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缺少沟通和指导平台,毕业后的学生无法有效接受学校提供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内容,学校也难以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和现实需要,从而影响高职院校就业创新工作的持续性和质量。
(三)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师资团队水平较低
高职教师作为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以及就业创业素养等是影响就业创业指导效果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无法满足就业创业指导课改革和创新的需要,在帮助学生精准择业和高质量就业等领域也难以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毕业后直接参加教育工作,其优势在于掌握丰富的就业创业理论,但自身同样缺少就业和创业的实际经验,无法将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就业创业情况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创业建议。
二是学校忽视了对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基于慢就业背景对教师的能力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导致教师的就业创业教育理念、指导能力等远落后于学生就业需要。
三是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团队结构过于单一,缺少行业专业人才、创业人才的加入,不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就业信息和创业建议,不利于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效果。
四、大学生慢就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改革创新策略
(一)完善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
构建完善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推进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就业的基础保障,是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要基于大学生慢就业背景,结合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供支持和动力。
1.打造贯穿高职学习生涯的课程体系
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就业观念的树立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学生通过长期学习和锻炼形成的能力和价值理念,短时间的就业创业指导很难促使学生改变职业理念,实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征和具体情况设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将这门课程内容贯穿于高职学生三年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顺利就业创业提供支持。大一阶段的课程主要以认识自我、树立职业理想为主;大二阶段以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岗位初步规划和选择内容为主;大三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技巧、法律法规以及心理素质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