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养、教”跨界融合培养的高职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实施

作者: 梁珊

基于“医、养、教”跨界融合培养的高职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实施0

[摘           要]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医、养、教”跨界托育人才。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婴幼儿生活照护技能、教育照护技能、急救照护技能,直接指向于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核心能力。本课程在改革中基于岗课赛证,重构“跨界”教学内容;以岗定课,确定“跨界”教学目标;线上线下,健全数智化教学资源;“院园”合作,构建“三阶七步”教学策略;德技双修,落实“爱幼、育幼、护幼”思政育人。

[关    键   词]  “医、养、教”跨界融合;课程改革;婴幼儿回应性照护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149-04

2021年,教育部颁布“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隶属健康促进大类,进一步指明了“医育融合”的大方向,提出需培育可以从事婴幼儿发育监测与评价、健康指导、幼儿教育及家教指导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明确指出,婴幼儿健康照护咨询指导内容包括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与喂养、交流与玩耍、生活照料、伤害预防与处理、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控及照护六个方面。《托育机构婴幼儿伤害预防指南(试行)》指出“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社会对婴幼儿照护服务高质量需求和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指向于培养“医、养、教”跨界托育人才,为托育工作由“幼有所育”迈向“幼有善育”“幼有优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基于“医、养、教”跨界融合培养的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教学整体设计

(一)岗课赛证,重构“跨界”教学内容

岗课赛证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各专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改革方向。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中,我们要坚持以岗定课、以证定标、以赛提技,从而促进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本课程梳理托育行业服务人员岗位核心能力,分析回应性照护的具体工作需求,对接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职业证书能力达成标准,婴幼儿照护、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等技能大赛标准,打破原有知识结构,重构照护对象分析、日常生活照护、教育活动照护、安全应急照护四大递进式教学模块,融合“医、养、教”三大跨界能力,确保学生逐步掌握从初阶到高阶的照护技能(见图1)。

(二)以岗定课,确定“跨界”教学目标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需培育可以从事婴幼儿发育监测与评价、健康指导、幼儿教育及家教指导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基于托育服务人员岗位技能和素养需求,确定托育服务人员应具备婴幼儿养育、教育的基本能力,补充在上百所托育机构调研中得到的婴幼儿防护与急救的岗位实际需求,据此婴幼儿回应性照护课程确定“懂健康、会照护、善教育、有仁心”的“医、养、教”跨界教学目标。

首先是知识目标,理解回应性照料的内涵、原则、方法、途径;理解婴幼儿饮食喂养、睡眠安抚、卫生盥洗、生活卫生习惯培养、教育支持、应急救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其次是能力目标,掌握婴儿正确抱放、冲调奶粉、喂奶拍嗝、体格锻炼、穿脱衣物、清洁沐浴、出行照护等基本保育技能;掌握应急救护技能;能根据不同月龄婴幼儿认知、语言、动作、社会性与情感等发展特点设计并实施适宜的生活照护活动;能运用安全照护理念开展托育机构婴幼儿意外伤害事故和安全急救。最后是情感目标,认同婴幼儿生活照护对婴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有职业责任感,始终将婴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形成热爱婴幼儿、热爱保教工作的职业情感和态度;养成自觉自主的学习习惯,学会合作学习,具备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本门课程在“医”的部分主要包括在托育机构照护中的应急照护,详见图2。

(三)线上线下,健全数智化教学资源

课程组建三师团队,配备专任教师、院中园实践导师、医学名师。其中专任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学骨干教师;院中园实践导师均为托幼系列名教师;医学名师为三级甲等医院急救科、儿科医生。学校拥有丰富实践基地,其中院中园2所、附属园5所、托育实践基地21所。课程选用“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参考托育机构婴幼儿伤害预防指导,院园共同开发婴幼儿回应式照护活页手册,辅以学习通、省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安全照护微课、爱赋能托育技能企业端等平台资源。重视数智化教学资源开发,借助省“托幼一体”复合型人才培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开发婴幼儿安全应急虚拟仿真系统,结合AI智能系统KIMI,构建丰富的线上线下数智化资源。

二、基于“医、养、教”跨界融合培养的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教学实施

(一)“院园”合作,构建“三阶七步”教学策略

师资是课程实施的主导,本课程以早托中心“院中园”为载体,师资共通共用,形成了以“教学骨干+托育名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格局,另聘用医学名师开展线上指导。课程实施前,院园联合研制课程标准,编制《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活页工作手册、共建“产教研训”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婴幼儿回应性照护实训教室设置在院中园内,托育教室既是婴幼儿的“活动场”,又是学生的“实践场”。按照“让真实的项目进入课堂,让真实的技能嵌入课程,让真实的技巧融入课本”的“三入”要求,推动“场景化、标准化和案例化”的资源建设。合作开发企业平台云资源、“岗课赛证”学习资源、安全急救虚拟智能资源等,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实现课证融通、“校·园”“理实”“虚实”深度融合。

课程创新7Y教学流程,课前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资源,接受个人与小组学习任务,自主研学;课中按照“言——情境激发、演——合作展示、眼——观察示教、衍——虚实练习、验——赛证融合”五大环节展开教学,依据差异化学情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进行科学分组,合作学习完成实践任务;课后发布分层式项目任务开展延——拓展延伸,实现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促进照护和急救的知识跨界目标、新技术和传统技艺的技能跨界目标、创新和传承的素质跨界目标有效达成。

(二)德技双修,落实“爱幼、育幼、护幼”思政育人

课程挖掘婴幼儿照护指导中的思政元素,在“医+养+教”技能跨界中做到爱幼为乐、育幼为责、护幼为德。将婴幼儿养育师德线、婴幼儿照护专业线、婴幼儿防护安全线贯穿课程实施全程,培养学生爱护幼儿的职业理念、积极回应的职业精神、安全至上的职业态度。实现爱岗敬业和工匠精神、传承文化和创新数智技术相互交融,最终落实到关爱幼儿、家国情怀,托起稳稳的幸福。

课前研学中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投放大国医师、幼儿意外事故等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职业责任;课中通过初练—演练—虚拟训练—教具再练—情境操练螺旋式提升学生的急救技能,落实操作规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课后将所学技能服务于社会,做到关爱幼儿、家国情怀。

三、基于“医、养、教”跨界融合培养的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改革效果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1级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80名学生,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78份,回收率97.5%,全部为有效问卷。

2.研究工具:自编《婴幼儿回应性照护能力调查问卷》,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3.统计方法: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婴幼儿照护的职责与工作内容了解度有较大提升。非常了解婴幼儿生活、教育、急救等知识部分占80.8%。

2.学生自评婴幼儿回应性照护职业技能。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涵盖生活照护:婴幼儿科学喂养、睡眠安抚、卫生盥洗;教育活动照护,涵盖动作、言语、行为、情感的评估与支持;安全应急照护,涵盖防护常见损伤、防护动物伤害、防护异物入体、防护危机重症等内容。经调查,学生对婴幼儿科学喂养、卫生盥洗、动作语言评估支持、防护危急重症等部分内容掌握较熟练,基本达到新手托育师婴幼儿照护的能力要求,想要成为熟手托育师,在睡眠安抚、行为情感评估支持、防护常见损伤、防护动物伤害部分仍需加强。

3.学生自评对托育服务与管理职业的认可度。结果表明,92.3%的学生对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认可,认为托育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工作,自己愿意学习与从事托育工作,且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

(三)研究结论

1.婴幼儿照护与急救医学知识深化,知识跨界目标达成。

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对婴幼儿生活照护、婴幼儿急救医学等知识的认知度较高,且学生在婴幼儿回应性照护各项任务的参与度、抢答与竞赛较改革前有明显增加,学习兴趣与动力凸显,为胜任跨界婴幼儿引导员岗位奠定基础。预防与照护融通效果显著提升。

2.技术与技艺传承外化,技能跨界目标达成。

通过数据分析,婴幼儿回应性照护“医、养、育”各项职业技能的掌握度均超过80%,达到新手托育师照护要求。另外,观测荣誉获取新增,10位学生额外获得赛证荣誉成绩,企业见习期二级引导员认证比例提高25%,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90%,比以往提高28.5%,职业能力显著提高。

3.创新与传承精神内化,素质跨界目标达成。

观测学生成长路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省级大赛获特等,一、二等奖4项,双创思维活跃。学生对专业认可度高达学生参与92.3%,校内外托育志愿服务总次数提升65%,传统技能兴趣浓厚,相关评分提升15%。婴幼儿急救传承志愿服务品牌凸显,以婴幼儿社区照护宣教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多次受到表彰。

四、讨论

(一)数智融合,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新篇章

在产教融合数智化育人方面,以“云智虚实”资源为依托,校企协同创建适用于线上课堂、学校课堂与实践课堂的数智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过程更加精准、高效。通过校企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探讨托育师岗位需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课程标准、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精准对接。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提升素质,开启了产教融合育人的新篇章。

(二)“院中园”协同,探索托育专业升级新路径

创设院中园教学实践一体化场景,将校内教学资源、医疗专业资源与托育中心实践基地相结合,做到院园师资共用、院园联合开发资源、制定课程标准。形成“三入”“三化”的教学“活动场”与教学“实践场”,切实提升学生的“医+养+育”岗位能力。学校对接现代托育服务新技术、新需求,不断引入先进的托育理念和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院中园”的产教协同平台及其教学情境中,探索新时代托育场景推动专业升级的新路径,仍需进一步深化“院中园”合作机制,扩大实践园所的遴选范围,提升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三)“七步五练”重谱职业能力培养新篇章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融合多元教学方法,构建学习共同体,应用“云智虚实”教学资源,构建“四维课堂”,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在7Y教学流程中,通过五练:初练、演练、虚拟训练、再练、情境操练螺旋式提升学生的急救技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应急照护岗位技能。同时,强调职业品质与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形成关爱婴幼儿、敬业规范的职业品质,强调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实现价值观认同向践行践诺的转变,为社会培养具备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婴幼儿照护人才。

教学团队深刻意识到教学任务与教育实践环节之间的衔接并非简单对应,而是需要深层次的优化与创新,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为此,团队将探索开发穿戴设备及AI智能反馈系统在数智化教学场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玉萍,辛淑贞,姜小燕.“医养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医护类课程研究:以W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23):88-90.

[2] 刘玉雪,张雪琴,苗泓丽.行业调研基础上高职院校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思考:以四川省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9):11-14.

[3] 洪秀敏,刘友棚.“幼有所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7-28.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9-04-17)[2024-08-1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 5392295.htm.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四五”研究课题“托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编号:K20210014);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梁珊(1984—),女,汉族,山东临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婴幼儿回应性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