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①
作者: 毕成[摘 要] 通过对云南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的系统探讨与分析,提出“英语+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了跨文化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研究揭示了教育合作过程中存在的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师资力量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入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和深化合作的具体方向和策略。通过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框架,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助力云南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经济发展。
[关 键 词] “英语+技能”;跨文化;国际化人才;双语教学;文化差异;“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4-0061-04
一、引言
云南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门户。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下,云南省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担当了关键角色。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工作时,殷切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1]。高等职业教育是云南省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云南高职教育不仅要满足本地需求,更要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云南高职院校通过“英语+技能”培养模式,可以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大教育影响力。
通过“英语+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还能适应跨文化工作环境,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这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将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推动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云南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英语+技能”培养模式的应用概况
“英语+技能”培养模式在云南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这一模式通过将英语语言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培养既具备语言能力又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国际化市场的需求。
在实施过程中,云南多所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和实践“英语+技能”培养模式。例如,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与巴基斯坦梅兰工程技术大学共建了煤矿智能开采、煤矿地质、矿井智能通风等国际化双语课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系统地提升英语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2]此外,云南高职院校还积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例如,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缅甸等国的高职院校联合开设了工程技术和物流管理等双语专业,通过学生交换、教师培训、联合科研等方式,推动“英语+技能”培养模式的实施。这些合作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和专业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合作概况
云南省职业教育在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教育合作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云南省各高职院校积极推动与这些国家的教育合作,涵盖多个领域和层次。
第一,云南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项目广泛而深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国家的高职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形式包括联合办学、教师互派、学生交换、联合科研等。例如,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吞武里职业学院合作开设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通过双语教学和联合培养,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语言水平。
第二,云南省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联盟和合作平台的建设。云南省14家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至2019年已有38家成员单位,联盟通过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科研合作、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为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3]这一联盟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区域内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而且为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在具体的合作项目中,云南高职院校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例如,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依托国土资源职业教育集团和国土资源类专业优势,先后与老挝理工学院、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等建立起合作关系,为老挝培训矿产地质行业人员2 000余人,不断扩大在东盟各国的影响。这一项目促进了中国、老挝两国在地质矿产领域的技术合作与发展。这些教育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云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而且为南亚、东南亚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合作,双方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互鉴,促进了区域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存在的挑战与问题
在推进“英语+技能”培养模式和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教育合作过程中,云南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多重挑战和问题。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教育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语言障碍是一个显著问题。尽管“英语+技能”模式强调英语教育,但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难以满足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需求。同样,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学生在汉语或英语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认知差异也是合作中的一大挑战。云南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文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师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的深度。此外,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师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也是一个主要问题。尽管一些院校已经开始引进外籍教师和加强教师培训,但整体上,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和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教师仍然匮乏。这不仅影响了“英语+技能”模式的实施效果,还制约了教育合作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在资源配置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是一个挑战。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设施、实训设备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满足国际化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时,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影响了项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参与度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虽然高职院校开设了多种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仍有待提高。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语言能力不足等,无法充分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此外,学生对国际化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跨文化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化教育的效果。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与实施
(一)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原则
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是为了培养适应全球化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基于理论研究和实际需求,云南高职院校可参考以下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原则。
1.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原则
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结合理论和实践,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训、实习、项目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积累经验。例如,“英语+技能”模式中,教师既要教授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又要通过实践课程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英语应用能力。
2.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原则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例如,设置跨文化交流课程、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等,使学生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能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3.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原则
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与国内外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培养、联合办学、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例如,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合作,设置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实习机会。
4.双语教学与国际化课程的原则
双语教学与国际化课程是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创新,开设双语课程与国际化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外语能力。例如,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中设置双语课程,通过引进国际化教材和聘请外籍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国际化素质提升的原则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院校应注重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素质,通过教师培训、海外研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拓宽国际视野。例如,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参与海外交流项目等,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丰富教学团队的多样性和提高其国际化水平,确保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
6.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原则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不同学习方式。高职院校应结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例如,通过网络课程、虚拟实训平台、远程教育等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7.系统化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原则
为了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应建立系统化的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果和合作项目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例如,定期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教学质量评估、实习实践效果反馈等,确保各项培养措施和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需要遵循融合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双语教学与国际化课程、教师国际化素质提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系统化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以及政府支持与政策保障八大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为高职院校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而且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些原则,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将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全球化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具体培养路径与策略
针对“英语+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云南高职院校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具体路径和策略,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等方面。以下是具体的培养路径与策略。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注重双语课程设置、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课程。增加英语教学比例,将专业课程与英语课程有机结合,如在新能源汽车、机电一体化、跨境电商等专业中设置双语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英语能力,课程内容应涵盖专业术语、行业规范和国际标准。增设跨文化交流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沟通技巧,包括跨文化沟通、国际礼仪和区域文化等内容。引进国际先进课程和教材,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高职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形成国际化课程体系,通过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等方式,使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能,提高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