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调研分析的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路径探究①
作者: 高艳芳 王文竹 刘路芳
[摘 要]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新时代有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经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过程中,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教师发展的规划性、产教融合的协调性、育人质量的适应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应从优化顶层设计、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展示平台、推动成果置换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施路径。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课程标准;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4-0057-04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1-2]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3]可见,“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新时代有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4],要求多元融合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复杂性,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育人模式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现状
自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正式提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以来,高职院校纷纷从不同维度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了解“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施现状,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学生及相关合作企业进行了调研。
(一)基于教师视角的调研
1.教师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认知现状
调查显示,一线教师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了解情况如下:32.85%的教师表示了解非常深入,54.01%的教师认为了解程度较高,还有0.73%的教师了解程度不够,见表1。同时,不同年龄教师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了解程度也有明显差异,41~50岁年龄段的教师了解程度最深,30岁及以下的教师了解程度则相对较浅,见表2。24.09%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具备实施“岗课赛证”融通教学的能力。
2.“岗课赛证”融通教学能力现状
(1)岗课融通方面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工作经验不仅有助于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也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技能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研究表明,40.15%的教师在从教之前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59.85%的教师没有涉足过企业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积极参与企业实践,以便更好地实现岗课融通的目标。18.89%的教师认为课程教学条件与实际岗位工作场景实现了完全对接,67.15%的教师认为达到了比较对接的程度,见表3。
(2)课赛融通方面
专业教师在课赛融通方面面临更高的要求,需要深入了解并熟悉职业技能竞赛的赛项内容和规程,才能更好地将竞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竞赛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将竞赛训练方法融入实践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调查数据显示,41.61%的教师表示熟知自己所在领域的职业技能竞赛,67.88%的教师曾亲自参与或指导学生参与专业领域的竞赛。此外,不同年龄的高职教师对职业技能大赛的了解程度具有明显差异,通过对比平均值发现,41至50岁年龄段的教师对赛事的了解程度尤为深入,30岁及以下的教师则了解程度较浅,见表4。
(3)课证融通方面
研究显示,超过70%的专业教师取得了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2.04%的教师将其融入课程某个或若干教学模块中,28.47%的教师将其作为某个或若干教学模块融入课程内容,9.49%的教师将其作为整门课纳入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
3.“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整体实施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有48.91%的专业已全面推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50.36%的专业部分实施,见图2。43.8%的教师认为目前本专业课程非常符合“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新理念,49.64%的教师认为比较符合,还有6.56%的教师认为一般。90%以上的教师表示其教学模式受到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理念的启示,发生了积极的变革,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关键要求融入课程评价框架中。在学校推动下,所有专业都在探索将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竞赛获奖等级、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转换为相应课程的学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企业视角的调研
研究显示,绝大多数企业认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对学校和企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95.4%的企业认为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与实际岗位需求紧密结合,77.01%的企业强调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80.46%的企业表示愿意接受职业院校的邀请,参与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或现场授课。企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其中实践能力较差、适应能力较弱、社交能力不足排在前三位,见图3。
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行业企业专业人士应积极参与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和课程实践教学。职业院校应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行业标准、证书标准、竞赛标准及时优化和调整课程内容,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加强培养和引导。政府部门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鼓励校企深度合作。
(三)基于学生视角的调研
当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清晰和明确的认识时,其学习质量和就业质量会更高。调研发现,96.49%的高职学生希望了解所学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内容和要求等相关内容。53.33%的学生认为对自己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非常了解,34.39%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见表5。
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研究显示,96.14%的高职学生希望了解与职业技能竞赛的赛项任务及要求等相关内容;有52.2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和评分标准等情况非常了解,27.02%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14.04%的学生了解一般,6.66%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见表6。
调研结果显示,90.8%的企业在招聘中非常看重应聘者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证书,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56.1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非常了解,28.42%的学生有比较清晰的了解,11.58%的学生了解程度一般,3.86%的学生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见表7。96.84%的学生希望获得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二、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存在问题
(一)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
研究显示,部分专业已经开始深入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大多数专业也在某些领域逐步推动,专业间的推进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有的专业缺乏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师系统培养、教学综合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化顶层设计。
(二)教师发展缺乏规划性
研究结果显示,有近六成教师在从教之前缺乏相关专业工作经验,对岗位需求的了解不够系统和全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跟进不够及时,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实践教学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此外,年轻教师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理解尚浅,综合育人能力相对不足,对未来的成长发展缺少长远规划和目标定位,需要学校给予指导和引领。
(三)产教融合缺乏协调性
调研发现,企业普遍认为行业企业专业人士应积极参与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建设、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职业院校应及时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需求;部分企业认为国家应出台更完善的规章制度鼓励校企深度合作,这说明学校、企业、政府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过程中多方联动还不够协调,多元合力尚未有效释放。
(四)育人质量缺乏适应性
在对企业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社交能力不足、专业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等问题,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可见,虽然通过在校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与追求育人质量与岗位实际需求零距离对接的目标尚有差距,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还有待提升。
三、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施路径
(一)以岗为逻辑起点,优化顶层设计,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以专业为单位深入企业开展岗位人才需求调研,进行岗位工作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引岗入课,将工作领域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任务,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以满足未来岗位需求。分解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和职业证书标准,将大赛和证书标准融入相应专业课程标准,为课程内容重构、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以及评价提供依据。
(二)以课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跨界整合教学资源,将岗位实际案例、竞赛内容及证书考核内容整合重构序化为模块化或者项目化专业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课程、新形态教材等教学资源,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建设“互兼互聘”的双师团队,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健全学校与行企联合培训教师机制、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师发展激励机制,专业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竞赛、企业实践等途径提升自身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和数字素养;引进企业工程师、骨干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课堂授课、讲座交流、合作项目等途径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新业态、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的内容引入课堂,解决“谁来教”的问题。
深化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加快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和优质资源服务平台,结合专业特性,深入探索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改革,健全多元多维评价体系,建设高效课堂,探索“如何学”的有效途径。
(三)以赛为手段,搭建展示平台,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
校企高标准共建虚拟仿真、生产性等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打造基于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教学条件。健全“校—省—国—世”四级竞赛机制,将竞赛标准、竞赛内容、评价体系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习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创新思维、规则意识、沟通合作能力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四)以证为检验,推动成果置换,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
推进学分制改革,制定学分制评价标准,将竞赛、职业类证书纳入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存储,健全竞赛、证书获取结果与课程学习成果之间的互换机制,开展课、赛、证成果间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学生未来就业、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高职院校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对接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深化教学与评价改革,使“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得以顺利推进,才能培养出适配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永明,王玲玲.提质培优背景下“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为例[J].广西教育,2023(32):32-37.
[2] 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EB/OL].(2021-04-13)[2024-08-10].https://www.gov.cn/xin wen/2021-04/13/content_5599267.htm.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4-08-1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8.htm.
[4] 罗洪艳,闫运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实践困境与路径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23(20):17-21.
◎编辑 尹 军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及实施路径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25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艳芳(1980—),女,山东招远人,潍坊职业学院,教授,本科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王文竹(1994—),女,山东东阿人,潍坊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刘路芳(1989—),女,山东寿光人,潍坊职业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数据统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