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作建设方案探讨①
作者: 赵瑛 肖本文 黄宴平
[摘 要]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有力举措,实体化运作是发挥其职能的保障。提出共同体实体化运作的方案,即将共同体登记为社会团体,取得法人身份。同时,在共同体理事会下设立包括产业学院在内的二级机构履行共同体职能,二级机构的合作单位进入理事会参与决策和管理。
[关 键 词]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作;建设方案;社会团体;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4-0101-04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为了更好地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升级改造,各地各校针对不同行业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在近一年的探索之后,教育行政部门和院校均意识到,共同体要真正发挥作用,应实体化运作。如何实体化运作,是当前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以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基础进行探讨。
一、共同体的性质探讨
共同体的实体化运作,意味着共同体必须是合法的独立主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即具有法人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法人的分类如下: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其中营利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法人。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分析法人的分类,结合共同体的性质和职能,共同体成为法人的途径主要有两条:第一,成为营利法人中的公司法人。第二,成为非营利法人中的社会团体法人。第一条路径中,成立、运作、监管的难度较大,职业院校实际迈出这一步困难重重。因此,共同体可以考虑成为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共同体的实体化运作。
二、共同体的职能探讨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共同体的职能如下:“汇聚产教资源,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能力项目,研制推广教学装备;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因此,共同体实体化运作,其目的就是实现这些基本职能。
事实上,除了上述基本职能之外,在共同体的实践中,其职能根据所在省份区位地点、产业和行业状况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需要进一步外延。例如,部分行业大型企业对于大专层次的用工,通常采用劳务派遣的形式,因此相关行业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些行业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在行业里再次就业。职业院校作为行业人力资源的主要输出地,与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合作,可以创新工作模式,跟踪掌握毕业生再次就业信息,针对性推送岗位需求信息,引导行业人才的良性流动。因此,共同体的职能设计中可考虑增加行业人力资源服务板块,实现这一功能。如,基于云南的区位特点,职业院校均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职业教育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因此,共同体的职能可以增加行业国际交流服务板块。除此之外,根据产业的需求,共同体的职能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本文以《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定义的基本职能加行业人力资源服务板块和行业国际交流服务板块为基础进行后续讨论。
三、共同体的组织架构探讨
从管理学的角度,组织架构设计需考虑两个问题:能否对组织职能进行全覆盖;能否实现组织的良好运转。本部分讨论组织职能进行全覆盖,下一部分讨论组织的良好运转问题。
针对组织职能全覆盖的问题,首先进行组织职能分解,将分解后的职能对应到不同的二级部门承接。以本文第二点提出的职能为例,提出如下职能分解和职能覆盖模式。
职能一:“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最基本的职能就是行业人才培养,而行业人才培养必须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来完成。目前,在行业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甚至校企捆绑成命运共同体完成人才培养职能的毫无疑问是产业学院。因此,将与学校合作成立产业学院的企业纳入共同体,由产业学院承接共同体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无疑是当前最优的选择。一方面,依托产业学院的工作基础快速搭建共同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另一方面,依托共同体的平台促进产业学院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包括制定评价标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等。对职业院校来说,也可以实现产业学院和共同体两项工作的互相借力,优势互补。此外,产业学院本质是校企深度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因此,产业学院聚集了来自企业的工匠、师傅、企业培训师等,可将产业学院的这一资源池进一步扩展到整个行业,依托产业学院建设区域的行业导师资源池,将行业内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及行业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杰出工匠等纳入资源池,定期在共同体管理平台上发布名单,使导师资源成为行业共享的宝贵资源,供行业内企业、院校聘请使用。综上所述,针对共同体人才培养的职能,目前较好的方式,就是在共同体下成立产业学院承接该职能。
职能二:“汇聚产教资源,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项目,研制推广教学装备。”这部分职能与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教学相关,很显然,应与人才培养过程同步推进,基于产业需求和教学需求开发评价标准、课程、教学装备,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优化、推广使用评价标准、课程、教学装备。因此,将该部分职能放在校企合作成立的产业学院是最优的选择。
职能三:“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职业院校有继续教育部门,能为行业提供成人学历教育服务;行业中通常有人社部门备案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通过备案成为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二者均能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而行业龙头企业的管理模式、岗位流程规范通常引领行业标准,往往以用人单位的身份备案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因此,在共同体平台下,聚合职业院校、社会培训评价组织、龙头企业的资源,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共同体下的行业人才培训中心,服务整个行业企业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职能,这也是“一体两翼”政策的初衷之一。
职能四:“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该职能可以通过整合共同体内院校,特别是本科院校的科研部门、行业研究院、龙头企业科研部门等资源成立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承接。同时充分发挥共同体数字化管理平台信息沟通的功能,将技术研发供需信息在平台上发布,引导供需方项目对接。
职能五:“行业人力资源服务。”职业院校是行业人才最重要的输出地,而行业中有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体应根据行业用工形式的特色,将行业中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纳入共同体,校企合作成立行业人才资源服务中心,整合行业人才需求信息,建立行业人力资源库,在企业和就业人员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推动人岗匹配,引导行业人力资源的良性流动,实现人才从出口到就业乃至再次就业的全流程管理。
职能六:“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借助职业院校、高水平高等学校的教育领域国际交流经验和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整合资源成立行业国际交流中心承接相应职能,通过共同体管理平台发布国际项目供需相关信息,以项目为基础,聚合全行业力量合作实施。例如,职业院校承接了东南亚国家针对职业教育的交流学习项目,通过平台发布相关信息,邀请行业有资质和能力的企业合作实施。
除了上述职能外,根据各地各校各行业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对共同体职能进行充分拓展,并设计相应的二级机构进行职能承接。
当然,共同体的组织架构还包括基本单元,即理事会和秘书处、监事会等必备机构,且从全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看,共同体管理职能的数字化也是必然趋势,因此,应建设共同体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共同体的数字化管理。
至此,就本文讨论的实例而言,共同体的组织架构基本形式已经呈现:一“体”一“平台”一“院”N“中心”。一“体”为共同体,一“平台”为数字化管理平台,一 “院”为产业学院,N“中心”在本实例中,含“行业人才培训中心”“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行业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行业国际交流中心”。即共同体成立理事会和秘书处,共同体下设置产业学院、行业人才培训中心、行业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行业国际交流中心等二级机构分块履行共同体职能,随着共同体服务行业的职能不断拓展,可以横向成立新的中心。而共同体的管理及资源共享,则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全面管理。因此,就本文讨论的实例而言,共同体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四、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探讨
作为非营利法人中的社会团体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为了确保共同体职能履行,发挥共同体为行业提供人才和技术创新升级服务,助推产业发展的作用,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促成行业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局面。
组织的运行机制设计主要指组织架构设计和组织各部门互动的机制设计,即组织运作机制。
组织架构设计,本文第三点已经讨论,这里讨论运行机制。
在本文所讨论的共同体这样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中,运作机制的设计目标是解决三个问题:(1)确保共同体的正常运转。即建立共同体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这部分内容各地各校牵头组建的共同体中,模式已经比较成熟,本文不做深入探讨。(2)解决二级机构开展业务和履行职能的动力问题。二级机构是否有动力积极开展业务履行职能,关键在于是否有完全的业务自主权和是否能从业务的开展中获利,即完全自主地决定业务形式、合作伙伴选择等问题,并从中获取利润。因此,共同体的二级机构是一种资源平台,整合共同体各单位的资源供给信息和资源需求信息,并向共同体内成员发布,共同体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对接相关单位,开展业务。因此,共同体二级机构由共同体内具备业务能力的成员单位合作成立,二级机构不是法人,不独立或者以共同体名义开展业务,共同体理事会主要考察二级机构下成员单位是否通过业务完全履行了特定的共同体职能,从而决策是否授权其挂牌成为共同体的二级机构。理事会不干涉其选择合作伙伴、合作模式、开展业务形式。因此,共同体理事会对二级机构的管理是一种松散管理,二级机构的合作各方以自身业务发展需求为动力积极履行职能。(3)促使二级机构对共同体使命的高度认同。要让二级机构有服务行业、维护共同体声誉的使命感,就要让其深度参与共同体的决策,最好的方式就是吸纳二级机构的合作单位进入理事会,成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单位。
综上所述,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五、共同体的建设任务探讨
在教育部发布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中,共同体的建设任务包括: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构建产教供需对接机制、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有组织地开发教学资源、强化支持保障力度共六个部分,结合前述内容: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通过一“体”建设、一“平台”建设实现;构建产教供需对接机制:通过行业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设实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通过产业学院建设、行业人才培训中心建设实现;协同开展技术攻关:通过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有组织地开发教学资源: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实现。同时,随着共同体职能的拓展,建设任务也随之拓展,例如,本实例中的行业国际交流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