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初探

作者: 田忠梅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初探0

[摘           要]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作为必修课之一,其教学效果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关系到学生就业和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基于此,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给予应有关注,确保课程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简介的基础上,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现状,并探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关    键   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4-0173-04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教学体系的建设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水平以及日后岗位胜任力均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掌握该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可行性路径,既能深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又能为幼儿园输送优秀幼师,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的介绍

(一)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幼师专业素质培养的必修课之一[1]。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通过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知识来总结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特征。

(二)课程作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体系完善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对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在育人环节、教改环节的作用,最大限度彰显该课程的教学价值。

(三)课程理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进行设置,秉承“德育为先、综合能力拓展为重”的课程理念[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构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全面贯彻课程理念,通过课程实施来培育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现状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要求应紧密结合新时期幼儿身心发展情况,满足幼儿知识学习、健康成长等需求。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精心构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教学与幼师培养要求、幼儿发展要求的紧密衔接。但从现实层面来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面临一些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一)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目标的设置侧重知识目标,即围绕心理学的内涵、原理等进行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4]。相对而言,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设定大多流于形式,这就难以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策略制定及优化指明方向,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从业能力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课程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内容分为两类,即理论课和实践课,课程模块包括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概述、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随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缓慢,难以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传授最新知识,不利于学生知识视野拓展、知识体系完善,最终会削弱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效用。

(三)课程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立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的性质及理念,应适当调整课程教学模式,这是发挥课程作用的前提条件,也是课程教学体系科学构建的基本要求。但实际上一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以照本宣科的方式传授课程知识,这不仅会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还会降低课程教学质量,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四)课程教学评价亟待优化

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些教师极易忽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评价,即便开展教评活动,多数情况下流于形式,缺少过程性、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可靠,难以为日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策略改进提供方向[5]。一旦课程教学评价不够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将无据可依,最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工作难以形成闭环。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课程体系构建是教改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载体,也保障高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知识体系的快速更新,以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扩大,传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进步需求。基于此,要对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给予足够重视,真正掌握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合理设置课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设置是课堂体系构建的基础,高职院校应结合办学定位,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顺应课改要求,真正立足当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化、合理化设置课程。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式设置,通过课程教育实现理论知识巩固、实践能力锻炼,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整体性原则,确保课程之间紧密衔接,保证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过程,即巩固儿童发展基本理论知识,逐渐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情绪情感发展、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规律及特点的过程(课程模块见表1),这为学生日后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二)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提供支撑,丰富的教学内容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必要支持和可靠保障。新时代下,教学内容以书本形式、网络信息形式呈现,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课程教学工作有意义地开展[6]。具体来说,建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生成性资源库,将课件、见习计划、考试资料、实训方案等纳入资源库,资源库扩容的同时,还能动态更新,保证资料的丰富性和时效性,真正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提供可靠支撑。由于学前儿童心理变化日益复杂化,高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动态更新、全面丰富,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灵活应对新时期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一般而言,教学重点包括理论概况、原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对应的教学方法即案例教学法,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课程知识;教学难点主要指理论与实践衔接,如实践体验法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此外,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建立个人档案,以便动态掌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知识实践的具体情况。

(三)课程实施要点

1.真实掌握学情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实施之前,要以学情分析为前提,根据学情细化课程教学目标、调整课程教学手段,确保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求相契合。通过学情分析,进一步了解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问题等,针对性掌握学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并从整体上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因材施教指明方向。实际上,班级多数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的认知停留在浅显层面,缺乏理性认识,未能清晰掌握心理学概念、原理等,一旦出现知识误区,学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进而影响教学实践。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理念,梳理心理学概念、原理,并适当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内化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见习环节的学情,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来分析学生的见习表现,如不同年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变化、行为表现,从而总结儿童注意力发展规律,相应提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结合学情,针对性为学生制订适合的学习方案,并提出问题改进措施,使课程教学工作高质量完成[7]。

2.创新教学方法

基于学情分析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作用,在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方法,这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并由此映射所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是否可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的之一,即锻炼学生“知学做合一”能力(如图1),强化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知识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锻炼学生将课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第一,讲解法。这一方法是教学的基础方法,对于创新教学方法来说,应用初始环节要透彻讲解。学前儿童心理领域相对抽象,需要教师对专业学生科学解释、举例讲解,直到学生掌握这一课程的知识内容,以便学生日后分析幼儿心理时能灵活运用知识,并从容表现,更好地服务心理教育教学工作,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讲解法应用期间,教师要视情况亲自示范,结合学生反馈调整讲解进度,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进行讲解。

第二,任务法。教师应立足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水平,设置难度不等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所设置的任务从真实情景出发,以情景问题凸显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兴趣点。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参与问题谈论,能够拓展思路,并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点。例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等任务提出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主题讨论,结合所学知识、见习经验,多角度且深层次分析问题,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当学生顺利解决任务,学生的获得感、自信心便会大大增强,能为接下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实践法。课程知识学习的目的之一,即运用知识指导实践。基于此,课程体系构建环节,要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知识、扎实巩固知识、延伸知识,并由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实践活动的选择,结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实践需求,这既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又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幼儿园儿童情绪波动时,学生正确引导”活动、“幼儿同伴交往中言行观察”活动、“幼儿心理发展测评”活动等。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实践活动进行参与,并在活动后填写实践报告,从中掌握教情及学情,为日后课程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使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工作有方向地改进。实践过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意识到课程知识学习的意义,这能再次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真正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提出合理化建议。随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应由理论课教师与幼师携手建设实训基地,这既能丰富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又能为幼师工作提供充足的理论知识,由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并助力教研工作、科研工作。

第四,合作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期间,侧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能弥补学生个体思维的局限性,让学生以合作方式加强沟通交流,从而拓展思维,以合作能力攻克学习问题,并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的知识量较多,且知识较抽象,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组员分工明确、协作配合的基础上传授知识、内化知识,为学生实践提供可靠的知识支撑。即便在日后工作中,学生也能够以合作方式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引导幼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情绪,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五,信息法。信息化时代下,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也在与时俱进。高职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传授课程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图片、视频的学习中理解课程知识,了解幼儿个体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趋势。不仅如此,高职院校借助网络优势,充实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网络教学视频资源,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建立系统化知识架构。同时,精细网络平台层级分类,提升交互功能,建立师生、生生网上交流平台。除此之外,教师应灵活运用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优化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还能拉近学生间、师生间的距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成功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