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引领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作者: 周晓霞

[摘           要]  文化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性特征,文化育人理念引领是职业院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文化和人文精神教育等。通过文化育人引导职业院校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引领职业院校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成为推动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关    键   词]  文化育人;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4-0169-0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也是推动中国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的职业院校正从规模和数量的快速扩张发展转入质量和内涵的提升发展阶段。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的新业态下,社会对于产业技能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着更高的期盼。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挑战,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文化建设。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开展,直接影响着技能人才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关乎其综合素质的养成,文化育人也将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育人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内涵,不同的学者释义各有不同,我们可以将文化理解为群体当中传承、创造、发展的信仰体系,是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衍生品。以文化人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主要是指继承传统的文化思想,运用文化的力量,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提升人的素养,赋予生命的价值,实现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文化育人是学校文化的本质性特征,是学校以文化人的具体呈现,是指通过文化育人愿景设定,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手段,润物无声地教育、转化、培养人,从而达到育人的最终效果。

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既要反映“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又要同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具体来说,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文化育人理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最核心的思想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广泛性、时代性、规范性和民族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时代要求和价值观导向,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适用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指导原则,也应成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理念的灵魂和核心。

我们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履行建设创新型和谐社会的使命责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师生的心灵,塑造学生崇德尚能、勤奋进取、勇于创新的优良精神风貌和品质。充分发挥理想信念、价值观主渠道引导功能,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影响力,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其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始终融入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加强校园德育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熏陶和带动作用,发挥课堂教学等活动主渠道的引导功能,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德育工作内容和载体,拓宽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注重对每一位学生健康的人格养成和优秀道德品质涵养教育,让青年学生自觉学习、认同、内化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每一位学生学会认真学习、学会踏实做人、学会自我发展、学会创建美好生活,进一步深化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成效,使其最终实现出彩的人生价值。

(二)体现时代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

一是要勇担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弘扬优秀的中华文明,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职业院校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要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形式和教育内容,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文化精神感染力。充分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等育人主渠道中。以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领,不断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式融合发展和外延式可持续发展。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改革和课堂教学中,开发和研究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具有区域性文化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育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门课程有机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各门学科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达到协同发展的教育效果。

二是要紧扣地方需求,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区域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职业院校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服务于地方的产业人才需求。因此,注重地域文化传承、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也应该成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特点。尤其是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职业院校应注重将地方产业和企业文化资源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方文化素材与资源,实现地域文化浸润。

(三)立足职业素养的职业文化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所体现的是劳动者职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要求具备的职业素养,是学生人生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满足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

首先要聚焦育人目标,培养“职业人”。职业院校致力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以培养“职业人”为目标。职业院校的文化育人应该服务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塑造较高的职业素养。培养“职业人”,要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提升纳入职业教育的系统工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理解和把握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技能与职业的关系、个体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学生外显的职业素养和内涵的职业素养,并把内涵式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作为育人重点。

其次要紧扣专业特性,培养孕育“匠心”。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支柱,各个领域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素质要求。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需要融入专业的元素,特别是和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元素,构建职业院校不同专业的文化育人特色。孕育“匠心”,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弘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基本特质,并要把握不同专业、不同行业蕴含的独具特色的“工匠精神”内涵,各行业都有自己持续传承的职业文化核心,如制造行业强调“精益求精”,会计行业注重“诚信为本”,现代服务业重视“客户至上”,建筑行业崇尚“鲁班精神”,信息技术行业推崇“革故鼎新”等,这些行业文化精髓,将“工匠精神”延伸发展为职业院校相应专业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

(四)服务于终身发展的人文精神

可发展、懂创新是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日新月异的新形势需要技能人才,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方式和终身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扎实的职业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个人。

一是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展现出的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要有意识地将人文知识和素养渗透进传授知识、技能的全过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重视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中关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素养教育,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理论的培养和实践。

二是科学素养教育。科学素养教育是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科学素养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很多年轻学生将来会发展成为各自专业或者行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业务技术骨干,他们的科学思维素质和科学精神将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未来的进步和发展。培养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思维能力。学生有了科学思维的方法和科学精神,就可以按照社会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和原则办事,形成思想进步、勇于求索以及技能型人才必备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在新时代下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的勇气和意识。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智能化产业、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又要求其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既是行业从业者的重要竞争内容,又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决胜力量。

要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基础性培训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实验性培训课程以及各类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课程的建设,完善通识教育和课程体系,丰富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和课程内涵建设,将创新创业的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深化互联网、智能化和数字化环境下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建设,不断丰富互联网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积极推行多样化网络翻转课堂和数字化教学,实施“研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改革,设立多元跨学科的交叉应用课程,促进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基于互联网信息和尖端技术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促进学校和教师对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知识和能力的系统化培训,建立涉及创业教育的学科专家团队,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或者学校挂职的锻炼机制,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和各行业成功人士进行兼职授课,建立开放、动态的创新创业导师的聘用评估机制,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教师团队。

二、文化育人是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化育人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可以通过文化育人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引领职业院校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文化育人是推动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一)文化育人理念引领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灵魂动力

理念作为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关于学校如何运作的理性认识、价值追求及相关的教育思想观念,集中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想和基本规律,既反映一所学校的主体信仰、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又是构成一所学校绵延流长、兴旺发展的理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职业院校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社会、家长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认同,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措施保障等;内部因素主要是指职业院校的内涵文化。职业院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职业院校发展的内驱动力是主体意识的主动性。而内驱动力的唤醒就在于觉醒主体意识,寻求主动发展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状态。这些都需要建立在人的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人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和成熟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树立理想,合理规划,挖掘潜能,把握现在,立足实践,创造未来。这些都离不开文化的运用、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