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多元化策略探讨

作者: 许琨

[摘           要]  为切实保证高校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校应加强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学生没有进入工作环境之前思想定力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此时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还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心态和优秀的人格品质,要采用多元化方式为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

[关    键   词]  高校;思政教学;多元化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161-04

国家的富强与持续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作支撑,而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不仅需要有高学历,还要有高素质,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高校注重思政教育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提升道德品质、发展核心素养,学习思政内容可令学生更加了解国情,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进而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政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为中华复兴铸就可靠人才保障

国家的发展需要优秀人才做坚实后盾,中国今天的成就并不是轻轻松松取得的,而是通过长期不断探索、创新取得的。高校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但是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其将重点放在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对思政课学习不重视,所以高校学生应通过学习思政课提高综合能力,从而保障未来发展之路更加顺畅。在高校开展思政课能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批可靠的优秀人才,所以高校学生应进一步重视思政课学习,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也要保证学习成效,以便学以致用,并且树立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志向,培养较强的责任心和自信心。由此可知,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能帮助学生找到自信,激发其内心的“鸿鹄之志”。

(二)有利于培养正确的思政价值观

目前,国家为了在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方面实现新突破,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立志成为对国家及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高校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没有真正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还不完全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高校没有开展思政课教学,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原本树立的正确“三观”发生改变,这样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国家要高度重视在高校中开展思政课教学,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提升其思想品质,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或者优秀的专业学术型人才,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和责任心,所以在高校中开展思政课教学非常有必要。

(三)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主要是为国家伟大复兴储备强大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优秀的人才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符合中国发展的需要。所以,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需要具有实效性,这样才能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促使高校学生认真学习。近些年,高校为了让学生接受和领会思政课的精髓,改变了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营造思政课堂氛围。目前,在教学成果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是在正常开展思政课教学时,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课堂思政学习氛围还不够浓郁,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感受不到思政课对其思想观念方面的冲击,如果在开展思政课教学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思政课教学的作用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所以高校学生要充分认识党的正确领导方向,树立正确的思想目标,认真学习思政课内容。只有让思政课成为高校学生感兴趣、喜欢的课程,在思政课学习中,学生才能更了解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更愿意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高校学生思想会受到较大冲击,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涌现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价值观也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转变。高校大学生一直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更愿意接触新鲜事物,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在是非真伪面前还缺乏较强的辨识能力。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严重影响,有些负面新闻阻碍了大学生正向价值观的塑造,混淆了主流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很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错误判断,所以急需在高校中开展思政课教学,来帮助大学生提升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

(二)形式化思政教育违背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了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需要在高校中开展思政课教学,国家虽然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部分高校并没有按照要求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思政课教学,但是对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由教导员兼任,由于兼职教师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不够全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精髓提炼出来,学生也很难提升学习兴趣,这种思政课教学开展得毫无意义。形式主义的教学既枯燥又乏味,很难让高校学生领会思政课内容的精髓,甚至会对思政内容存在抵触心理,急需专业的优秀人员开展教育教学,同时也需要运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落后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大多是照本宣科,大部分高校已经将思政课列入了必修课范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板书的方式进行具体授课,高校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思政课内容背诵中,所以会对这样的教学模式产生抵触心理,并不愿意主动学习思政课内容。现如今,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思政教学,不仅模式新颖,内容丰富,还更符合学生的具体需求,但是由于地域的差距较大,部分高校在硬件设施上相对落后,所以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标准,导致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无法真正体现。

(四)手机对思政课教学的冲击

新时代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足不出户就能通过一部手机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讯内容。高校学生是新时代的受益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基本都是机不离手,通过新媒体平台能获取到更多的相关资讯和信息,也可以学习到更多和思政课教学相关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平台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如果学生长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中,不仅起不到提升道德品质的作用,还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元化策略

(一)基于教师角度的多元体系建设

1.塑造乐观向善的品格

在思政教育中教师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才能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教师不仅是学生思想观念的引领者,而且还是家庭中的一员,不仅担负着教育学生的责任,而且担负着照顾家庭、养育子女的己任,所以从工作到家庭,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不能将日常的情绪带到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塑造良好的育人形象。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来讲,其中工作人员流动性比较大,而且工资较低、压力大,高校思政教师不应将负面情绪带给学生,要帮助学生从正向角度思考问题,促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只有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学生才能健康成长。但是很多高校并不重视思政教育,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教育上,而作为思政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在课上一定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学生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通过自身的道德品质带动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2.树立积极的教学理念

当前高校大学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喜欢不断探索,也更加追求自由,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却缺乏热情。在新时代的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高校思政教师除了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还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才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关怀和信任,帮助高校大学生激发学生热情,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促使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思政课学习中。

3.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由于思政教材是由国家统一编撰的,所以课本中的内容比较统一而且形式过于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根据课本中的内容照本宣科,就起不到针对性的效果,所以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尽量通过案例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所列举的案例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了解新闻动态和国家大事,也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讲一些新闻时事,同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

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教师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而自身却很难发现,所以要通过完善的评价机制来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思政教师在开展评价过程中不仅仅是同行之间进行评价,还需要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开展行政评价,对教师的付出和努力给予肯定和认可。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通过一次考试的成绩来断定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要关注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接受程度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等,比如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态度等。

(二)基于学生角度的多元体系建设

1.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高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学习压力较大,往往会对学习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而通过学习思政内容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找到未来的定位,并清楚自身对国家发展具有多大的价值,从而更愿意积极主动学习,更愿意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2.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人格

高校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所以要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学习思政内容能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乐观的心态,从而在未来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3.增加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学习热情,通过开展思政课能帮助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并使其能感受到自身是被国家和社会关爱的。高校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政内容,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建立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道德情操,更愿意积极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基于人文环境角度的多元体系建设

1.打造协同育人体系

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同时家庭也要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从家庭角度、社会角度以及学校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让学生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温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才会向正能量的方向发展,更愿意积极主动学习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党课学习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程,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当高校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形成以后,才更愿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高校辅导员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各科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以及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给予学生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当学生充满浓浓的幸福感时才更愿意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