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厚植时代青年爱国情怀

作者: 段宏军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凝聚力和生命力,爱国主义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情怀之间在教育方法和目标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爱国情怀培养相结合,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首先简单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其次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后重点探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情怀的具体路径。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情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141-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其还具有十分丰富的价值和内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此,要想使我国教育事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两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提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爱国主义已经逐步深植于我国文化底蕴之中,现阶段,世界经济已经逐步朝着文化多元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在当下严峻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特别要重视爱国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内容的传播,将其逐步渗透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培养中,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就是激励人们不断奋发向上的一种进取精神,当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一部分学生逐渐形成了难以经受挫折的性格,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应该将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激励大学生勇敢面对挫折,以此让其形成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

(三)天人合一精神

天人合一中所指的“天”除了表示自然环境以外,还表示自然环境在整体发展进程中所表现或者存在的各种规律,并包含了由此衍生出的各种自然现象。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主要是指人在实际成长期间对于外界事物以及自身的认知和了解必须要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然后借助人为贴近的过程来实现自然与人共同发展、和谐共生的目的。

(四)追求真善的理念

至真至善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且追求真善的过程也要求人能够积极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引人们要始终将真与善作为准则。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整体发展,所谓的修身、治国、齐家以及平天下等内容均是基于真善的观念中所引申而来的观点,由此可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加注重的是内在与精神智慧的修养,以此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五)知行合一的价值

知行合一主要提倡的是人要对自身的内心和行为有一个积极的思考和反省过程,以此才能得出相应的思考方法和理论,从而在不断实践中对方法和理论进行再次总结和应用。在此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能够让人的思想理论和生活实践始终保持在同一个高度,也就是要求人要始终以行为与知识相统一为发展目标,从而实现生活与精神的和谐发展。

(六)和谐精神

和谐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键以及核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被作为人际关系处理和社会问题解决的重要指南。现阶段,一些大学生在家人的过度呵护下导致其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要想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冲破这一屏障,就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渗透,将和谐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一,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资源。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实现复兴的关键保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促进其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提升。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了坚韧刚毅、德行仁善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这些内容有助于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基于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其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经典教学形式和方法,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应的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等理念,适用于当前很多专业和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除了以普适教育为主外,还需要立足于不同专业和学科展开个性化教育,遵循有教无类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三)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儒释道的文化引领下,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对于人性、人格的锤炼和塑造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在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的培育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是国家和民族增强国际竞争力、真正繁荣昌盛的源泉,这恰恰需要以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为基础。当前,大学生群体是在全球范围中构建文化自信的关键一环,除了需要进一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全面的认知以外,还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进行传播。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其中,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弘扬。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具体途径

(一)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

首先,有选择地将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多的课程纳入体系中,并作为当前大学生所要必修的课程进行优化,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重点教材内容,选择人文专业知识较为丰富的人才作为思政课程的教师。将课程体系纳入必修的范围中,除了让当代大学生更加系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外,还能够帮助其进一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由此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需要开设必修课程以外,还需要适当向选修范围扩大。按照高校基本需求和实际情况来增设大部分学生所感兴趣并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将其作为选修课程,比如围绕民族精神、诗词赏析、传统舞蹈以及传统节日等为基础增设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让其能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熏陶以外,还能够对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进行有力抵制,从而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2]。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离不开人文社会的思想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又是组成校园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且校园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的关键载体,校园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场所,更是一种生活和文化环境的体现,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大学校园对于中华文化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大学校园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完美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构建一个便于推广、操作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校园文化整体建设离不开课余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因此,大学校园可以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展开教学。

首先,以壁画、雕塑、走廊和宣传栏等为主要文化载体,用以宣传法治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人生观等思政内容的同时,适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元素融入其中,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或者代表人物等。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中适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是在校园文化相关的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的来说,教师可以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单元主题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探究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适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应的元素。比如,教师可以立足于爱国主义主题思想,组织学生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朗诵、知识竞答等比赛,以此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其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意识,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人格修养和文化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人生目标。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均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传播作用,特别是全面推进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过程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立足于教育原则之上,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提升、互相促进的有效过程。现阶段,大学生主体主要以“00后”为主,“00后”呈现出自信勇敢、视觉独特积极乐观和青春阳光的状态,但是其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且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塑造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教育。基于此,要想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就要摒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性和亲和力较为欠缺,已经难以满足当下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求,对此需要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首先,教师要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调动起来,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勇于创新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打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经典,并在完成后撰写相应的心得感悟[3]。其次,组织民俗文化探究、追寻文化遗产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展演等活动,赏析、展播优秀的影视作品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因地制宜地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构建具有当地文化特点的思政课程,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情怀的传承和教育。最后,积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拓展相关知识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将课堂教学整体的文化容量进一步扩大,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此促进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渠道,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比如借助网络资源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借助校园广播来播放相应的经典诵读节目等,同时协调好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对应教学关系,使用多媒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刻板说教,以此从根本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兴教育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教师的推动,因此,思政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向学生灌输思政有关的知识内容,重点在于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准则,立足于多元化、多角度展开育人活动。因此,教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进行创新和思考。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者,基于当下新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学校要打造一支专业型的师资队伍,一个专业素质较强的思政教师不仅是在教学期间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且是注重与学生交心的过程中将知识、信念以及哲理等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于学生中,以此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