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师范类专业学生“仁爱”思想培育路径

作者: 王辉平 陈芳庭

[摘           要]  德育是关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和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通过挖掘新时代下“仁爱”思想的精神价值,以“仁爱”思想培育作为价值统领,以多种载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师德素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知行合一构筑实践活动平台,以多元维度建立合理评价机制,从“仁爱”思想培育角度探索提升高职高专师范类专业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    键   词]  师范类专业;“仁爱”思想;师德养成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8-0021-04

师范生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储备性师资,其师德培养质量与成效关系着未来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和整体素质,更关乎教育高质量发展。“仁爱”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道德原则,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有”好教师要求的最终立足点,在我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职高专师范类专业大学生加强“仁爱”思想培育,将有助于师范生德行的养成,从而培养德才兼备、功底扎实、热爱教育,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教师。

一、“仁爱”思想与教育: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从孔子对“仁爱”思想初步完成建构,并赋予其独特的理论内涵,到后期思想家、学者对“仁爱”思想进行了扩充和发展,再到现代人们对“仁爱”思想的重建与重视,“仁爱”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今仍然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好教师的精神追求。

(一)“仁爱”思想精神内核及其意义

“仁爱”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从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思想衍生而来,概括了伦理道德的原则和道德修养的方法。“仁者爱人”基于万物平等的内在逻辑,包含爱人、爱亲、爱众的具体内涵,即超越血缘限制的博爱。传统“仁爱”伴随着新的时代精神,为个体向善和社会向善的和谐美好生活提供价值源泉及力量,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理应在当今时代得到珍视、挖掘和传扬。

“仁爱”之教育自古有之,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动力。当前,诸多青年学生责任感相对缺失,“仁爱”思想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彰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仁爱”思想,对青年成长乃至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更能够为师范生德育提供路径及目标指引。对新时代下的“仁爱”思想进行重新挖掘和解读,并把其中有益成分应用到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是加强当前青年学生德育及提升师范生师德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教师“仁爱”之心内涵及其体现

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人们期待其能够具备高尚的师德素养和高超的专业能力,形成为教育事业及国家发展做出努力及贡献的内驱力。教师“仁爱之心”将对个人、集体、家国的博爱形成有机统一体,囊括了爱自己、爱学生、爱国家、爱社会、爱人民等具体内涵[1]。因此,教育“仁爱”是社会“仁爱”道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规律对教师提出的内在道德要求[2],即要求教师形成以爱为出发点,以“兼爱”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从学生出发开展教育,最终服务于社会及国家发展的思想品格。

在现代教师的精神追求中,应尤其注重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坚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因而需要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凸显“仁爱”思想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从而进一步提升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仁爱”思想下的道德教育启示

“仁爱”思想为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诸多思路。“为仁由己”即强调孔子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对个人主体性的重视,学生应当主动认识及实践道德要求,以提升主观能动性;“克己复礼为仁”思想强调形成道德自律,并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因而可通过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和适当评价,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培养自身的理性自律意识,时刻进行自我教育。“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则注重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此道德教育理念启示下,重视并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自律及自我教育品格、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教育方式也是形成师范类专业学生“仁爱”思想培育路径的内在逻辑,即通过育人氛围的营造、课程体系的建构、活动体系的创设、评价模式的探索,提供多元的教育方式,使“仁爱”思想的培育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师范类专业学生“仁爱”思想培育路径

以“仁爱”思想培育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从学校文化、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多元评价四个维度入手,让学生在体验式教育中培育“仁爱”思想、践行“仁爱”行为。

(一)做好“仁爱”思想培育顶层设计

“仁爱”思想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师范生作为未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有“仁而爱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对师范生的“仁爱”教育,需要各个部门联动,各个教育环节相互配合,为此,需要从制度层面、实践层面、评价层面等做好整体规划。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出台师范生“仁爱”思想培育中长期规划,并制定“仁爱”思想培育主题活动方案、“仁爱”思想培育考核评价细则等相关制度,并在师范生培育过程中贯彻落实,“自爱”“爱亲”“爱友”“爱他”逐层递进,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联手,构建全方位师范生“仁爱”思想培育体系。

(二)营造校园“仁爱”文化育人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建设“仁爱”特色校园文化,增强师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建设“仁爱”校园文化长廊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可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橱窗、电子屏、宿舍公告栏等各类文化载体宣传师德人文知识、表彰师生“仁爱”标兵,营造浓厚的校园师德人文氛围,进一步促进学生师德素养的形成。文化长廊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宣传培育“仁爱”思想的重要阵地。借助文化长廊,宣传师德师风、名师名言,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高职高专院校也可以通过对雕塑、墙塑等校园景观,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及建筑名称、建筑历史的人文景观挖掘,提升“仁爱”素养、培育“仁爱”文化,营造校园“仁爱”氛围,让“仁爱”人文精神风貌与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融为一体,筑牢“仁爱”文化校园教育阵地。

2.开设“仁爱”网络教育专栏

网络环境打破了高校围墙,让校园文化建设绝不仅仅囿于校园之内。要使“仁爱”氛围更加深入人心,就必须开辟新阵地、运用新载体。高职高专类院校可借助网络和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在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仁爱”网络教育专栏,介绍“仁爱”精神内涵、行为,展示“仁爱”之师榜样,以及学校开展“仁爱”思想培育相关活动情况,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仁爱”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要遵循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引导师生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举行“四有”好教师征文活动、“好老师”短视频拍摄活动,使“仁爱”文化更深入人心,被学生喜爱。同时已毕业的校友中不乏优秀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师范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仁爱”的实际案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仁爱”的自我理解和认识。此外,高职高专院校需借助网络和自媒体的阵地优势,加强媒体的管理与运用,掌握网络话语权,营造培育“仁爱”精神的良好氛围,让具有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并渗透辐射至社会各个层面。

文以养德,通过建设“仁爱”文化长廊、开设“仁爱”网络教育专栏,将“仁爱”思想教育渗透进校园的每个角落,营造“仁爱”文化育人氛围,使师范类专业学生在“仁爱”特色校园文化的浸润中,自觉厘清自身文化的价值和坐标,主动成为“仁爱”精神的拥护者、实践者、传承者。

(三)构建“仁爱”思想培育课程体系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教育应当利用课堂及课程,充分挖掘各学科教育的“仁爱”元素,并扩充“仁爱”选修课程门类,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塑造学生“仁爱之心”。

1.隐性课程:日常教学融入“仁爱”思想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关键性作用。教师应当以高标准的教师专业素养及“仁爱之心”面对学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人生导师、专业导师和精神导师,实现一代师表的“行为世范”。同时,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积极挖掘师德典型案例、讲授教师职业特性、分享经典教育理念,如“燃灯校长”张桂梅、“护雏教师”谭千秋等;又如,陶行知“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教学枯燥,就像山泉枯竭一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爱是一切教育的核心”。这些案例和教育理论无不彰显“仁爱”思想对于教师的重要性,通过加大榜样模范宣传力度、增强团队合作,将现代文化需求与“仁爱”精神相结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认识到“仁爱”思想对于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激发其对教师职业和学生的热爱,增强师范类专业学生对“仁爱”思想的认同感。

2.显性课程:选修课程强化“仁爱”培育

师德培育课程改革是高校转变师德培育观念,重新认识师德教育重要性的最主要表现。除必修课程外,高职高专还可为师范类专业学生设置优秀传统文化类、教师职业道德类、教师修养类、教育法律法规类等选修课程。针对高职高专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师应尤为注重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中提升“仁爱精神”,即在传授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教育者道德素养的培养,并充分利用角色扮演、主题讨论,或邀请校外导师参与课堂,分享岗位故事,更大程度上引发学生共鸣,使师范类专业学生对“师德”的理解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从而进一步强化专业意识,增强职业认同感,强化“仁爱”培育。

3.实践课程:岗位实习践行“仁爱”思想

师范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实践课程,如教育见习、教育研习以及岗位实习等,小学、幼儿园等实践场所为高职高专师范类专业学生“仁爱”思想培育提供了最好的实践平台,也是检验“仁爱”思想培育效果的最好载体。这里,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将自己对“仁爱”的理解在行动中深化、巩固,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修正。

高职高专院校需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在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教育中渗透“仁爱”思想培育,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开设“仁爱”思想培育选修课,形成“学科融入+选修补充”的体验内化式“仁爱”思想培育课程体系,在日常教育中加强“仁爱”思想培育深度和力度。

(四)建立多元化“仁爱”教育活动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元媒介的发展,以往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得到改观,尤其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只有让师范类专业学生在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中感悟和提升“仁爱”思想,将教师主导转化为学生主导,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内化“仁爱”。

1.认知引导:诵读研习感悟“仁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