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以文化人”理念构建中医药文化助力医学生思政教育新途径
作者: 师梦雅 周爱民 丁旭 宿娜 王鹏[摘 要]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在大力倡导“以文化人”的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应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育人资源,并将其助力于医学生思政教育。简述了“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及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医学院校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中医药文化助力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中医药文化助力医学生思政教育新途径。
[关 键 词] 以文化人;中医药文化;医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029-04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藏着内涵丰富的价值理念和思想体系,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丰沃土壤。中医药文化助力医学生思政教育可以增强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促进医学生思政教育改革,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如何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医学生,发挥中医药文化助力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是医学院校在育人过程中面临的一大课题,对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及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一)“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出“以文化人”,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到此,“以文化人”正式作为一个命题被提出。“以文化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古文典《周易·贲》,原文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为通过观察天文的变化,可以了解四时变化的规律;通过观察人文的变化,以实现天下之大一统。随着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以文化人”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现阶段,学术界普遍认为“以文化人”就是使用各种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来教育、熏陶和感染人,以“润物无声”和“春风化雨”的形式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语言表达和行为习惯等,从而进一步完善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
(二)“以文化人”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关于高校思政教育与“以文化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导向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3]“以文化人”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内在要求、教育目标、价值取向和工作思路等方面有很强的内在相关性和一致性,紧抓二者的逻辑和脉络,将其紧密结合,将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以文化人”是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以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为内容,灌输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接受和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二、医学院校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对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力度不够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医学院校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从专业课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主干课程来说,没有深入、详细地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介绍,从而导致医学生不能完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文化,更不能灵活地运用中医药文化。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被认定为中医学范畴,开课专业多为中医类专业,其他医学专业难以接受正规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导致对中医药文化知之甚少,使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降低,难以在医学生中得到有效的传承、弘扬和践行。
(二)对中医药文化价值认识不足
中医药文化是医学院校得天独厚的思政教育资源,但多数医学院校却呈现出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各走一边的局面,没有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更没有将其转化为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势资源。
(三)中医药文化传承因循守旧
目前,部分医学院校期望通过开设中医药文化相关选修课,使医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医药文化。但是,授课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的积极性,因而未能达到开设中医药文化选修课的目的。
(四)医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不足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各种文化迅速传播,而这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医学生认识中医药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部分医学生认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缺乏科学性、西医文化比中医药文化更为先进等,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医学生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主要践行者,然而,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实践,缺乏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刻认识,同时,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进程了解甚少[4];中医药文化底蕴浅薄,没有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5],因此,在中医药文化自信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中医药文化助力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3]。中医药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底蕴深厚。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在“以文化人”理念指导下,立足于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实际,挖掘符合医学生思政教育需求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助力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利于传承中医药文化,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医学院校在大力培养医学人才的同时应扛起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大旗,将中医药文化助力于医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临床自信的根本”[6],引导医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将中医药文化助力医学生思政教育既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从理论上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从实践上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高效开展
医学院校通过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研究中医药文化和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相关性和一致性,构建中医药文化助力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径,能够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专业、贴近学生,促使医学生思政教育高效开展,凸显中医药文化思政育人特色[7]。
(三)有利于创新和发展医学生思政教育体系
将中医药文化助力医学生思政教育,努力开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医学生思政教育新局面,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思政工作规律,符合医学生的成长规律[8],结合医学专业特点、育人要求、育人目的等,将中医药文化思政元素融入“三全育人”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
(四)有利于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中医药文化助力医学生思政教育,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激励、导向和熏陶功能,一方面有助于医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对医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9];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并将其应用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从而培养出济世爱民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四、中医药文化助力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一)挖掘中医药文化思政元素
1.挖掘中医药典籍中的思政元素
中医药典籍是稀世之珍,它们是一代代医学家经验的积累、智慧的沉淀,体现了中国古往今来的辩证思想和唯物主义理论,同时又蕴含着巨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对现代的医学思维和临床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中医思维,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例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朴实无华的价值理念,以及“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仁爱思想。
2.挖掘中医药名家事迹中的思政元素
中医药名家事迹集中体现了名医名家的医学信念、医德传承与治学精神,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有助于医学生深入了解名医名家的思想理念,充分感悟名医名家的使命和担当。例如扁鹊的“六不治”原则与“随俗为变”的职业责任感,皇甫谧身残志坚、安贫乐道的优秀品质,朱丹溪深研医道、不慕荣利的高尚医德,李时珍历经艰难、勤学不倦的治学精神等,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
3.挖掘中医药文化地域中的思政元素
结合中医药文化地域特色开展思政教育,可以提升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医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河北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医祖扁鹊名闻天下,燕赵医学流派纷呈。经过悠久的历史沉淀,在燕赵大地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燕赵中医药文化,例如扁鹊“勤于实践、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传承、关爱民众、扶救生命”的人文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励燕赵医家精研医术、勤究医理,在历史上形成了河间、易水、汇通等异彩纷呈的学术流派,成为燕赵中医药文化最为鲜明的特征,是中医药文化思政元素的重要来源。
(二)多选中医药文化助力途径
1.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
医学院校承担着培育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教育使命,其思政课应突出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医学院校应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特色。首先,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多运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PBL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其次,深入挖掘中医药典籍、名家事迹和中医药文化地域中蕴含的诸如哲学思想、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职业精神、医学人文精神等思政教学资源,建设成库,并且不断更新,从而拓宽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渠道,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最后,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营造出使学生身临其境的虚拟实践教学场景,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2.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医学院校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发挥中医药文化思政育人作用。首先,发挥校外资源作用,组织学生参观中医药文化展览馆、名医纪念堂等,使医学生沉浸在浓厚的中医药氛围中,在实践中领悟思政教育的真谛;鼓励学生探访中医药名家,探寻校友足迹,返校后可以采用PPT汇报等形式进行分享,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教育学生。其次,定期开展义务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义诊或养老院慰问,宣讲中医药健康保健养生知识,为群众测量血压,进行针灸、推拿、拔罐、按摩等,使学生身体力行,在活动中培养仁爱之心、济世之意;鼓励学生深入自己的家乡对医疗服务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使医学生牢记初心和使命,从而树立投身基层,服务家乡的崇高理想。最后,鼓励进行科研创新,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可指导学生申报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课题,开展学术研究、社会调研等活动。
3.构筑教育新阵地
医学院校要顺应网络时代发展,充分挖掘新媒体功能,创建新时期网络技术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打破传统教育理论说教,利用视频、音乐、互动评论等方式,提高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构筑医学生思政教育新阵地。首先,打造网络思政课。在思政课中充分融入中医药元素,借助动静态相结合的技术,使教学手段媒体化、情景化,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其次,丰富传播载体。开发新媒体的不同功能,在学校官网开设专题栏目,增设专业性较强的中医药文化内容板块、中医药文化科普内容板块、中医药文化艺术作品赏析板块和师生互动板块等;在微信公众号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板块,通过中医药的卡通形象宣传中医药文化;在短视频平台打造“中医药文化艺术作品赏析”专题栏目,并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创编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