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志愿服务提升实践育人成效的研究

作者: 郑康

[摘           要]  共青团中央发布的《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指引》中指出:“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高校围绕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队伍、项目和文化等要素,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融合,完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高校以志愿服务发展建设为主线,将志愿服务项目作为思政实践教学载体,在强化志愿服务精神认知、深化志愿服务思政教育内涵、创新工作模式、加强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持续性发展等方面拓宽实践途径,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关    键   词]  思政教育;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077-04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在重点项目中指出:“全面推行青年志愿者实名注册制度,发挥共青团员示范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制度化、日常化、便利化开展。”在高校推动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背景下,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京津冀期间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1]这是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发展方向和根本遵循,有助于推动高校融合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发展,进一步弘扬大学生志愿精神,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目前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6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首次在团中央、全国学联的活动中提出,此时还属于志愿服务的萌芽阶段,志愿服务范围具有有限性、单一性,大学生自愿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还不强。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2年,热心公益的青年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志愿服务,社会关注度提高,此时属于志愿服务的探索阶段,志愿服务的统筹性、调度性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参与程度还不是很高。第三阶段:1993年至2000年,团中央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大、中、小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长期开展,每年的3月5日也被确立为“中国志愿者服务日”,此时属于志愿服务的健全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得到完善。第四阶段:2001年至2007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汲取国外志愿服务经验,向着项目化、组织化、标准化发展,开展“西部计划”“大学志愿服务山区计划”“三支一扶”等范围广、影响大、意义深远的志愿服务,此时属于志愿服务的优化阶段。第五阶段:2008年至今,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号召广大青年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在汶川大地震救援、北京奥运会、“一带一路”国际论坛中均承担着责任,将青春奉献到国家需要的地方,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此阶段属于志愿服务的发展阶段。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个人参加或通过志愿者组织参加实践基地、周边社区、乡村振兴、大型活动等方面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按照个体需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认知社会、增加阅历、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志愿者认知社会途径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走向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的社会认识实践。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社会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既是一次接触社会和认知社会的实践过程,也是一次有组织、有分工的协作活动,锻炼大学生的行动力、思考力和协作力。

(二)志愿者夯实基础途径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参加实习、增加阅历、提升能力”的社会工作实践。大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社会治理、“三下乡”等活动,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初步了解了国情和社会。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展示自己、推销自己,提高求职能力,也加强与人沟通和协作,提升对集体共同目标的理解,增强团队团结协作精神,提升工作业务能力。

(三)志愿者提升能力途径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结合专业、学以致用、促进就业”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大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乡村振兴计划等活动,把自身所学专业和相关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大学生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了解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生产劳动结合的实践过程、主要特点,发挥青年的创造力,用所学专业知识直接服务社会,将社会生产劳动实践、毕业论文研究和就业方向结合起来,为提升学历和就业创造了条件。

三、志愿服务提升实践育人的作用

(一)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志愿服务事业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依托高校志愿服务机制,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实施专项指导,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上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思想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需突破第一课堂的限制,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培养青年大学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志愿服务内容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提升观察社会、认知社会的能力,在团队合作中提升团结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在运用知识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发挥正向引导激励作用

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治理、大型比赛、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用自身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同时从精神激励、竞争激励、自我激励三个方面对志愿者正向影响;大学生在奉献服务中感受“被需要”,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和自我满足,并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高校综合评价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效,选取优秀志愿者典型人物和事迹,通过宣传典型人物和事迹发挥鼓励先进、鞭笞和激励落后的作用,激发志愿者的内在动机和需求,达到自我价值激励、自我成就激励。

(四)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社会。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深刻领悟到美好生活是通过劳动获得的,深刻认识到劳动不分高低贵贱,既要参与到热爱劳动中,又要学会尊重普通的劳动工作者。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传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五)提升思政实践育人实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形成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高校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坚持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政教学相融合,发挥思政教育的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志愿服务中的理论普及宣讲、社会服务、走访调研、乡村振兴等活动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提高思政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丰富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形式,把握理论联系实践和实践发展理论的发展规律,提升思政实践育人实效。

四、新时代志愿服务提升实践育人困境分析

(一)育人理念有待完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育人体系,从“重活动开展”到“活动开展与机制建设并重”,从“重服务社会”到“服务社会需求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并重”,这对传统的服务思想造成较大的挑战,需要高校更加积极地推动志愿服务育人体系的发展。随着社会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志愿服务正在朝着更加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为当前志愿服务培养人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育人价值认识不到位

多元化的价值观已经削弱学生志愿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学生角度来看,功利主义倾向严重,一些学生出于获得学分、荣誉奖章、入党等目的而参加志愿服务,但这种做法却削弱了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使得它们只能作为一种交换品而非真正的公益活动。从学校角度来看,校领导更加关注志愿活动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提升,缺乏对志愿者工作的积极肯定,使得志愿者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获得反馈,削弱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从社会角度来看,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削弱了育人价值,使得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大幅度降低。

(三)育人实效得不到保证

当前,高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实效仍有待提高。一是志愿者培训不够专业。高校在培训目的上应更加重视志愿者个人特质和长期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当下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培训内容上,应该更多地关注志愿者的技能和组织纪律,但也要注重培养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精神;在培训方法上,应该更加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仅仅依靠灌输式教育。二是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呈现低端重复化的不良局面。高校目前开展的活动较为单一,缺乏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和自身特色的志愿项目,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满足社会和个人双向发展的需求,与育人初衷背道而驰。

(四)育人机制不健全

由于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内部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由于缺乏统一的招募流程和标准,志愿者的素质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缺乏常规化的培训机制,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性和个性特点得不到有效发挥。宣传机制的运作受到高校和学生的限制,政府和媒体发挥的作用不足。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过时,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由于缺乏内部和外部的共同监督,监督机制的奖惩措施不够明确。由于资金匮乏,许多志愿活动缺乏物质支持,法律法规的保护也处于空白状态,这使得侵犯学生志愿者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

五、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途径

(一)强化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目前,广大学生群体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较强意愿,大学生已成为志愿服务群体中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活动发挥着实践育人功能。高校应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主题,定期组织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等专题培训,让大学生深刻领会志愿服务精神内涵,扩大志愿服务精神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广大高校大学生树立志愿服务意识。高校应摆脱传统传播模式,发挥新媒体、自媒体、微媒体的传播优势,广泛宣传大学生群体中志愿服务中优秀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去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刻领悟,将思政理论教育内化于心,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提升理想观、本领观、创新关、品格观;将思政教育成果在实践中外化于行,同时增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大学生精准认知志愿服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