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变革背景下高职建筑消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作者: 田海涛

行业变革背景下高职建筑消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究0

[摘           要]  消防行业变革带来了消防企业业务范围、工作模式、应用技术的变化,针对现有高职建筑消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消防查验能力培养、消防设计审查能力培养、BIM等数字化技能培养、建筑防火相关知识教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在加强“岗课赛证”融通、开展模块化和课程思政教学、开发新形态教材、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究,保证消防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

[关    键   词]  消防行业变革;课程体系;“岗课赛证”;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5-0073-04

2019年,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职责移交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方面推行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消防企业业务范围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将原节点式消防管理模式调整为过程式管理,消防企业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同时,“智慧消防”的飞速发展,对消防从业人员的BIM、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上述消防行业变革背景,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高职建筑消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高职建筑消防技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查验能力培养不足

消防查验员是指在建设工程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事工程施工阶段全过程消防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的技术人员。消防查验员需要具备查验方案编制,消防设计交底查验,消防施工过程查验,消防产品、材料、构配件等质量查验,消防竣工查验等能力。由于该岗位属于近年在消防行业变革中新兴的岗位,且消防查验制度和工作内容还处在探索当中,因此,高职建筑消防技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对此岗位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

(二)消防设计审查能力培养不足

随着2020年《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的发布,消防设计技术审查已成为建设工程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重要业务项目[1]。由于该类单位为高职建筑消防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单位,学生应具备消防设计审查能力,需要熟悉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能够发现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根据技术依据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课程体系中应加强对学生消防设计审查能力的培养。

(三)BIM等数字化技能培养有待加强

随着“智慧消防”建设的推进和深化,与建筑消防工程相关的BIM、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技能已成为建筑消防技术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专业能力,课程体系中应加强此类数字化技能的培养。同时,此类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且迭代周期较短,应加强校企合作保证课程标准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四)建筑防火相关知识欠缺

建筑防火与消防设施作为建筑消防工程的两大专业领域相辅相成,共同保障着建筑的消防安全。高职建筑消防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消防设施设计、施工、检测、维保等能力,往往忽视了学生建筑防火知识的学习。而建设工程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全过程消防技术咨询、消防查验和现场评定等工作时,需要从业人员对建筑防火和消防设施等相关知识均有掌握。因此,课程体系中应增加建筑防火相关知识。

二、高职建筑消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消防行业变革带来了消防从业人员职业岗位的变化,也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应深入开展企业调研,对标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系统化的顶层设计。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建筑消防技术专业面向的设计员、施工员、查验员、维保员、消防设施操作员、造价员、监理员、资料员等职业岗位群的“十二项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相辅相成的“两个模块”:理论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搭建能力递进的“四个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应用平台+专业技术管理平台+专业拓展及综合能力平台。形成“十二项职业能力、两个模块、四个平台”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引入“1+X”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开展“书证融通”,实现学生就业与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三、高职建筑消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加强“岗课赛证”融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

根据建筑消防技术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十二项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确定教学过程,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消防灭火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建筑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建设工程数字化计量与计价赛项以及“1+X”建筑信息模型(BIM)(中级建筑设备类专业)、建筑工程识图(中级建筑水暖类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比赛内容、证书考核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实现以赛促教,助力学生取得多种证书[2]。“赛课融通”详见表2,“课证融通”详见表3。

在加强“岗课赛证”融通过程中,还应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第一课堂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技术创新并运用创新成果开展社会服务。

(二)开展专业线和思政线并重的模块化教学

通过建筑消防技术专业各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教学实施过程,根据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开展模块化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分工协作[3],深度参与课程解构与重构,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新教学方法。以消防行业新兴的查验员岗位为例,该岗位主要工作过程为设计交底查验、施工过程查验、工程竣工查验,根据上述工作过程开发建筑消防查验课程教学模块:消防工程施工图识读、消防工程技术指标审核、消防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消防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建筑防火指标测量、消防设施调试运行,并将BIM技术在施工查验中的应用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同时,融入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课程思政内容,实现专业线和思政线并重的“双线”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图见文末图1。

(三)校企“双元”合作,加强新形态教材建设

“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教学的实施,需要相应配套教材的支持。教材作为教学组织的载体,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消防行业变革背景下,教材应对接建筑消防技术专业面向岗位群的工作过程,通过项目学习、案例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各项岗位能力。为使学生具有的各项岗位能力与企业真实需求无缝衔接,教材中的项目、案例应真实、具有代表性且融入消防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因此,教材开发过程中应强化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教材类型方面应鼓励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如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内容上需更好体现任务描述、学习目标、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等教学过程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活动,校企共同开发任务工作单突出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并以二维码等形式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加强虚拟仿真资源和在线课程资源建设

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课堂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一方面,依托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网络通讯、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开发虚拟仿真资源,教学内容与虚拟仿真资源相适应,尤其是解决教学中看不到、进不去、成本高、危险性大等特殊困难问题[4],如生产、储存、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大型发电、变配电工程等特殊场景消防和气体、泡沫、干粉灭火系统等重要设施操作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对接课程体系加强校际、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建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服务范围广的专业拓展课程,以此为契机不断丰富在线课程资源内容,培育校级、省级、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同时为新形态教材提供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助力省级、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以及教材建设奖的参评。课程中深度融合“1+X”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的部分,可作为培训课程服务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考取相应证书,课程中对接消防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有力赋能行业发展,加快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以及可以提升当地劳动力技术水平的技术技能课程,可以拓展为外语资源,建设成为优质国际化课程,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在应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鼓励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PBL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5],推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

(五)加强师资队伍保障

面对消防行业变革,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的同时,需要一支能力相匹配的师资队伍来实现消防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根据教师所需承担的课程体系实施任务,将能力分为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新形态教材编写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习实训指导能力、教学改革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教师能力的培养应围绕上述“十二项职业能力”创新成长路径、丰富培养手段,注重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师资队伍的结构应突出校企共建、专兼结合,在深化合作领域实现校企共赢的基础上,推动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师资人才共育共享。

四、结束语

课程体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需要适应行业发展、顺应企业需求,不断修订完善、与时俱进,因此在消防行业变革背景下,重构高职建筑消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而课程体系的实施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承担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以赛促教、“1+X”书证融通、课程思政、双创教育、模块化教学、新形态教材、虚拟仿真、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创新团队等职业教育改革项目建设应与课程体系构建、实施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本文关于高职建筑消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所做的探究可为加强消防专业建设、提高消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谢菊香.建设工程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22,8(23):154-156.

[2]朱成俊,黄力刚,王笛.智能制造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高教学刊,2023,9(15):74-77.

[3]余茂生.“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与思考[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2(22):51-54.

[4]华磊.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机电工程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例[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12):104-106, 241.

[5]闻剑飞,王志红,邵梦霓.线下与线上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设计与实践[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2):115-120,124.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行业变革背景下建筑消防技术专业‘四方协同,五融六化’产教融合型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GXGZJG2022B048)。

作者简介:田海涛(1984—),男,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给排水技术、消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