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作者: 王晓红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0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深化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构建,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综合组织模式,使人才培养效能得到系统性的优化。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构建和应用进行了探究,在解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究情况,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措施进行了探究,旨在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构建,有效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5-0173-04

在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特别是《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发布和落实,对中职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使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开始加强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并且各地学校针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设都做出了相应的探索和实践,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鉴于此,新时期,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应准确定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影响,从多角度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构建和实施进行分析,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度贯彻落实,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效能逐步提升。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中职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接受企业的实践培训和职业指导,通过工作实践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和相关知识的训练。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中职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中,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逐步提高职业技能[1]。

二、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

在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建构和应用,能改善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分析,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要想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贯彻落实,就必须从校企合作的视角,积极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与中职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此模式下,企业向中职学校提供订单式专业培训计划,并对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果进行监督,中职学校则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设置,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深化对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和应用,能在实际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开拓教育市场,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学习和应用并重的原则,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容易就业。此外,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下,能增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中职学校的教育模式,同时加大合作项目的投入,共同推动双方资源的共享。总之,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为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方向,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来推动企业和中职学校之间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2]。

(二)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融合学校和企业力量培养人才的模式,其核心是通过实践学习和手艺传承,培养能够胜任相关行业职业的人才。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依靠企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教育目的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在中等职业教育对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过程中,构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掌握更加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更具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人才。受到现代学徒制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仅会针对某一学科或者定制化课程进行学习,还会基于企业需求参与到定制化的课程学习实践中,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简言之,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缩小企业人才需求和中职学校教育功能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职场,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因此,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和企业所推崇,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方向[3]。

(三)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该模式通常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通过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轮流的方式,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精通实践技能的优秀人才。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引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强调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到企业参与实践活动,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在建构此模式的过程中,中职学校与企业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提供实践岗位和培养环境,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能促进产业导向轮训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发,即学生在校期间会参与学科基础课程学习,在实践期间会接受企业产品开发、工艺设计及产品测试等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训练效果[4]。

(四)校企合作经营实训模式

校企合作经营实训模式是一种基于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实践型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备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建构此模式的基础上,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运用企业的资源、技术,将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提质增效的实践教育。校企合作经营实训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具有资源共享和实践导向方面的特色,即在运行校企合作经营实训模式的情况下,学校和企业共享资源,互利共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技术和资源,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企业通过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招聘到充满创新精神的人才。并且在人才培养中,基于此模式的应用,学校会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职场竞争力[5]。

三、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究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在实际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各地区中职学校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探索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校企合作人才模式的创新发展和有效实施。下面结合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电气控制专业群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深化“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与电气控制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培养符合专业群岗位能力要求的人才,在校企合作实践中,主动与西门子等知名的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并构建了“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使校企合作办学逐步走向深化。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究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了数字孪生技术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使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并且校企双方还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系统建设,使人才培养基地能承接湖北省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人才的技能培训任务,可以在综合培训实践中对人才的生产线升级改造技能、设备维护与装调技能、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技能等实施针对性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在深度合作中还尝试建设了一套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校企合作综合性课程教学体系,能够将创新创业创造人才的培养融入合作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且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尝试聘请企业工匠作为技术导师,在教育实践中引领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使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得到相应的激活。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西门子企业的合作,共同完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的组织模式和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实践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共同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培养打造智能制造云端课堂,合作完成对多维度考评体系的建设和开发,形成国际职业资格培训中心,为人才的未来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持。

(二)推进三结合、四模块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化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中,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的有机合作,将华中科技大学中襄阳研究院作为依托,深化推进与华中数控、西门子等企业的有机合作,在校企合作办学实践中,重点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力求能构建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综合性办学体系,还重点对研学结合办学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使人才的专业技能得到高效培养。在工作中,尝试精准定位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创新创业能力模块、岗位技能模块和人文素质模块培养工作的需求,融教育、学习和训练于一体,遵循项目化的导向,促进任务驱动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实施,形成能对学生未来综合素质进行锻炼的职场化岗位训练模式,在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支撑下,最终建造了如图1所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专业技能的训练,使人才毕业后的职业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

图1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三结合、四模块的

人才培养体系框架

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推进建议

在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深刻认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从多角度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建设和系统优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效果,使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下面基于校企合作教学的需求,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合作办学和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措施进行分析。

(一)校企合作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从校企合作的视角,重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和优化,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学校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和系统贯彻落实,有效促进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改革和系统创新。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中职学校可以尝试引入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规划中,构建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借助校企合作的力量,使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呈现新的发展趋势[6]。

例如,中职学校在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精准对接企业相关岗位工作的需求,对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进行重新定位,明确不同专业主干课程改革的方向,从产业结合和校企合作入手,将学生未来就业需求和岗位发展作为核心,将学生专业素质训练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作为重点,在总体性规划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发契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对于校企合作办学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中职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情况下,只有重新对课程体系进行建设和开发,才能支持校企深化合作,促使人才培养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期,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深化认识校企合作的影响,并从多角度对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应用进行分析,重新对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习实训课程进行统筹编排,按照企业岗位需要对课程教学的要点和方向进行定位,保障引领校企合作的开展,使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效能得到系统性的优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