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浅议
作者: 王扶义[摘 要] 以“为什么建设、怎么样建设、建设成什么样”的思路讨论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建设。首先,分析了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意义。其次,梳理了课程思政中心的当前任务与工作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原则、方法与具体内容等。最后,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与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展望了达成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远景,指出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发展路向。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1-0113-04
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安排。目前,课程思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从文献来看,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课程思政中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其建设进行探讨,以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有所助益。
一、应时而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的逻辑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有力的组织保障。《纲要》对部、省、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均提出了要求,其中提道: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实施机构,笔者在2022年对全国82位教育管理人员进行调研,75.6%的受访者表示为教务部门,14.6%的受访者表示为课程思政中心,4.9%的受访者表示为学校党委,另有4.9%的受访者表示为其他部门(分别为教学质量管理中心或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受访者认为最适合推进课程思政实施的部门依次为课程思政中心、教务处、各教学部门、学校管理层,占比依次为32.9%、29.3%、25.6%和12.2%。
笔者认为,为有效有力推动课程思政落地见效,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组建课程思政中心等专责机构,以便有效有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课程思政建设根本目的的要求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其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服务于高校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大思政”理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突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塑造导向,正在引导和重构新的育人实践,这与以往教育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实践显著不同。育人是高校的本责,“大思政”理念下的育人工作首先需要做好顶层的统筹规划,需要规划、实施、评价、保障等多个部门的配合,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可成立课程思政中心,以适应当前的形势,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大转变提供咨询和顶层规划。《纲要》要求,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要直接抓人才培养工作,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因此,课程思政中心应由高校领导层负责,一方面是高校人才培养主责需要,另一方面也便于各部门的统筹协调。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
课程思政作为新的育人实践,需要专责机构解决一些新问题,其“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课程思政对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由于受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过多地关注知识与技能传授,忽略了知识与技能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抑制了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造成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导的疏离[1]。课程思政突出了课程建构精神的育人内涵,旗帜鲜明地要求课程发挥育人作用,将立德与求知统一起来,这对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2.课程思政对教学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点明了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特性,隐性教育将教育目的潜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无意识心理作用的感染、陶冶和认同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2],因此课程思政在教学实施中强调思政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
3.课程思政对教学效果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目标需要有新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在学生身上体现为价值养成与认同,对学生思想的评价相对知识及技能的评价更为复杂和困难,这对教学效果评价而言是新的挑战。
总之,应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行政专责机构自上而下统筹协调、一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下,专责机构应以学校管理层人员为直接负责人,以教务处和各教学部门为参与和实施部门,以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为咨询部门,形成各负其责、互相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机制。
二、扎实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制度及工作内容
课程思政中心的建设运行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服务于新的育人实践,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来看,课程思政中心负有指引学校育人工作的责任;从课程思政新的目标要求来说,课程思政中心要做好教学工作顶层规划设计、标准制定、贯彻实施等方面的工作;从新的教学实施要求来看,要帮助教师提高思政能力,包括教学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培训、示范、指导两个方面;从新的教学效果评价要求来看,要做好考核评价工作。
教育部于2021年确定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其中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目的是强化示范引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促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指导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资源建设,开展培训、观摩交流活动,探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基于以上考虑,参考教育部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工作要求和一些院校课程思政中心的工作职责,笔者梳理出以下工作内容和制度。
(一)做好育人制度设计,服务新的育人实践
顶层设计是保障课程思政落地见效的首要条件,顶层设计首先要转变理念,以育人理念为指引规划一切工作,如此方能避免将课程思政视为一项机械的工作任务而刻意为之,才能落地见效,避免因形式主义而不了了之。其次,要形成良性的机制,以保障理念的贯彻与育人工作的开展实施,可以从弱化成果导向、为教师潜心育人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营造尊师重道氛围等方面入手。课程思政中心要在理念贯彻和机制形成两个方面不断探索,服务新的育人实践。
(二)完善课程思政中心运行机制
1.明确各部门责任
课程思政中心主要是作为一个协调机构发挥作用的,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与具体工作任务,从而扎实地将课程思政纳入各部门日常的工作之中,确保课程思政中心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常态化工作运行机制。
课程思政中心应持续完善顶层设计、路径规划、理论研究等工作。以学年为单位,定期组织教师的培训交流工作、优秀案例示范观摩工作、建设研讨工作、考核评优工作。教务处应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学设计等人才培养规划环节中将课程思政目标贯彻进去;在教学实施环节,实施教学督导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实施教学过程管理;在教学后环节,组织教学评估、成果奖励,并及时向课程思政中心反映基层教学情况。各教学部门指导督促课程团队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标准制订、教学内容选定,定期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探讨,提炼典型案例,做好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咨询部门应及时做好宣传、咨询、反馈、建议等工作。
2.诊改制度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反馈是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基本功,是实事求是避免形式主义的有效措施。课程思政自推开以来一直在摸索前进,实践效果需要检验,通过调查反馈,不断诊断改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螺旋上升。广义来说,课程思政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的思想教育实践,为党为国育人是其根本旨归,因此,应面向全体教师、学生、管理者、企业开展调研,并适时进行问题经验总结反馈,不断推动实践的深入。
(三)做好教学实施顶层规划、标准制定和贯彻实施
1.将课程思政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之中
课程思政要依靠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但并非放任不管,任其自流,需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引导。为此,应将课程思政实施纳入教学管理之中,不断提醒激发,切实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逐渐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学设计等人才培养规划环节,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目标要求,唤醒教师的育人意识,增强育人责任。其次,在教学实施环节,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实施教学过程管理,定期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探讨,提炼典型案例,时时提醒并督促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实践中。最后,在教学后环节,组织总结评优,激发教师的主动性。
2.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体系
为保证课程思政有效贯彻在课堂教学中,应先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提出具体的实施规范,从形式上对思政融入课程内容做出规定,以规范和引导教师实施,最终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人培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纲要,具有定向把舵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贯彻育人理念,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结合各专业不同产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并明确思政目标体系。另外,依据目标,以“德技并修、育训结合”为主线,构建出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涵盖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类型,分类承担思政目标,形成思政目标与课程对应的专业思政矩阵。
课程标准的编制应根据专业思政矩阵,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政目标细化到具体的章节内容中,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思政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对思政教学条件、课程资源等提出具体建议和要求。考核评价要将过去单一的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考核转变为对课程实现德育功能的同步考核,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点指标。
增加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标准要求,教学设计表中要明确每次课的思政目标、思政元素、融入点、思政载体(名人事迹、新闻事件、纪录片等)、融入方式、教学方法等,明确课前、课中、课后环节的安排。
3.制定标准提高教学规范性
(1)思政元素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政元素的选择涉及人才培养方向问题,必须严肃对待。从笔者的调查结果看,教师在思政元素选择时,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常常基于自身的理解界定一些概念,出现概念的模糊性、泛指化问题,消解了思政元素的严肃性[3]。另外,思政元素的选择也存在碎片化问题,缺少系统化设计,无法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体系,让学生感到价值引领的生硬和杂乱无章,必然也无法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4]。因此,应尽快出台思政元素选择指引,形成系统的价值导向纲领,适度规范教师的选择方向和内容。
(2)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建设成效的参考指标,也是考核的基础,但立德树人成效的考核很难量化,难以找到“硬指标”,育人工作往往是一个“软任务”。评价应力求精准全面,反映教师课程教学、教书育人的成效,避免产生为考核而考核等不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