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格局下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董慧 王瑞 张欢[摘 要] 实践育人是创新高校育人方法、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论述,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切实推动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在“大思政”格局下,实施“三个计划”,打造“三个课堂”及“四个平台”,构建“三三四”实践育人模式,并对实践育人效果进行了总结,以期创新农业特色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助推高校实践育人的科学化、持续化发展。
[关 键 词] 实践育人;思政教育;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1-0117-04
大学生思政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大学生思政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1]
在“大思政”格局下,实践育人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增强实践育人的有效性和实效性。[2]但由于各高校对实践育人的认知不足、育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出现了实践育人活动效果不理想、大学生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不匹配的问题。[3]今后,高校要把探索协同模式、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健全实践育人机制等方面作为突破口,激发实践育人的最大潜能,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4]
一、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下实践育人现状分析
(一)实践育人主体认知有待深化
思政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任务,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使命,要发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作用,逐步使育人载体多样化,让思政教育在思政课堂、在专业课程及社会实践等各方面有所体现,促使实践育人活动多样化。
“大思政”格局下,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实践育人理念和目标的认知不够深刻,导致思政教育和实践育人的效果不佳。此外,部分高校对实践育人的广泛宣传教育较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未能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不同年级的接受层次和不同群体的重点需求来设计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活动,对于不同个体的个性化育人需求关注不到位[5],导致在开展此类活动的同时,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较低,加之对于实践育人的实施流于形式,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导致实践育人效果较差。
(二)实践育人模式陈旧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学生的思想独立性和选择自主性显著增强。网络信息化则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然而,传统、单一的实践育人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多样性需求难以被充分满足,导致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不强,即实践育人活动的形式大于内容,未能引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层次思考与有效互动。[6]创新实践育人活动的内容,确保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才是长久之策。此外,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是当前实践育人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实践育人协同运作长效机制不完善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校内各育人主体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不足,导致育人工作的碎片化和断层化。不同的学院和部门因为专注的侧重点和目标方法的不同而导致并未达成育人共识,这使学生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无法形成连贯的过程,进而出现实践育人连续性、系统性及持续性不足的情况。其次,校内指导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与校外创业基地主体的协调和衔接不畅通,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导致未能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实践资源,特别是红色革命基地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来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践文化自信。最后,未紧密结合相关企业的生产与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育人断层,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育人实效。[7]
二、实践育人模式的践行
(一)实施“三个计划”,重点构筑实践育人三级圈层
1.实施“青禾引领”计划,着眼长远、优化成长,形成人才培养“循环圈”
通过“引—育—行”形成人才培养“循环圈”。面向一年级学生,通过“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等,开展“思想引领”教育,通过“提升学”“示范学”“共同学”等分类学习,引导学生切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理想信念教育培根铸魂;面向二年级学生,开展“匠心培育”教育,依托农业类特色社团、科创大赛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用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以匠心培育德技兼修人才;面向三年级学生,开展“担当笃行”教育,通过树立优秀典型,形成示范效应,以榜样为引领激发奋进力量。通过举办“青马工程”培训班,青年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做新时代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2.实施“青禾陪伴”计划,协同育人、促进管理,形成人才培养“生态圈”
建立由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党员组成的“五位一体”导师团,形成全过程、全方位“青禾陪伴”计划,发挥导师团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指导、学业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及职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育人作用,推动青年学生价值观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的有机组合。积极开展“中国自强之星”“最美职校生”“两红两优”等评选推荐,为青年学生提供“正能量补给”,多人分别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华职业教育社“最美职校生”“最美创业生”、江苏省“最美职校生标兵”、镇江市“最美职校生”等。
3.实施“青禾成长”计划,加强历练、精心管理,形成人才培养“延伸圈”
做好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建立团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承办“百校千企万岗”大学生就业帮扶“送岗直通车”直播荐岗专场招聘会。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基层,参与“西部计划”“苏北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学院获评“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1人获江苏省“苏北计划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10余人获“江苏省志愿服务纪念奖章”荣誉称号。学院成立青年职业农民培训学院,“精细实”培育青年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举办“新农菁英”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训练营4期,共计培训学员160人,让创新创业理念扎根学生内心。
(二)打造“三个课堂”,丰富校园文化实践内涵
1.打造红色课堂,筑牢理想信仰根基
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仰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而打造红色课堂是筑牢理想信仰的有效途径。紧紧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广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我与祖国共奋进——国旗下的演讲”“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主题团日活动。开设信仰公开课,《从诗词里走出来的家国情怀》《坚定青春信仰 共谱时代华章》获评省级示范课。组建农林初心研学团,创作《烈火红颜》《纪念碑前》等校园短剧5个。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打造绿色课堂,提升人才培养质效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采用启发式教学、项目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进一步发挥农林青年学习社的作用,以“农林青年说”为统揽,让青年学生做主角,开展“我的青春故事”分享会,定期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讲座,让青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激励青年学生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以共青团“书记项目”的实施为着力点,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参与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培养团学代表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发挥基层团组织的青春与活力。
3.打造橙色课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橙色课堂,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志愿服务。健全“常态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志愿服务体系,每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超1万人次,他们在各个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组建青年突击队,在江苏、河南等地进行抗洪;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和无偿献血活动,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医疗急救技能。持续开展“青春防艾”项目,定期举办主题讲座,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艾滋病防护意识;年发放艾滋病检测试剂3000份,培训同伴教育主持人500名,以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积极承办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暨红十字青少年自救互救知识竞赛。
(三)打造“四个平台”,形成长效实践育人工作机制
1.突出创新实践,打造学科竞赛育人平台
以“挑战杯”赛事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致力于打造学科竞赛育人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大赛,通过参与竞赛,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技术,激发创新潜能;举办创新创业培训班,开展主题讲座,设立科创专项资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供实践经验和案例分享,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通过平台的打造,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2项,“挑战杯”江苏省获奖23项。其中,“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中国古建筑仿真实训系统”获第十七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特等奖”。
2.创新实践路径,打造社会实践育人平台
依托“三下乡”“返家乡”“力行杯”社会实践平台,积极打造一个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建立10个农业类特色社团,采取项目化管理方式,组织动员广大青年踊跃投身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参与人数达3万人次;组织了一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用青春画笔 绘美丽乡村”“禅润无声 菌创未来”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交汇点、创青春微信公众号等中央和省级媒体、微信微博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学院先后荣获团中央“三下乡”优秀组织单位等表彰。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3.加强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结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赛促学等多种实际模式,以专业特色融合校企文化,积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以校企导师双负责、师徒一对一学徒制等方式培养新型人才,加强产教融合实训环境、平台和载体建设,推进校企文化进校园、人才双向交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注重“挑战杯”、“互联网+”技能大赛等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举办劳动意识、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讲座,使社团学生感悟匠心精神、协作精神、抗败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端正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