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作者: 莫彦芝 杨金 赵李顺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0

[摘           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中医偏颇体质及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中医体质量表(CCMQ)、应对方式问卷(SCSQ)于2023年3—6月对99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并使用SPSS25.0及AMOS18.0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本研究中,37.2%的大学生处于心理健康状态,其中28.7%为平和质,71.3%为偏颇体质;51.7%的大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3.7%为平和质,96.3%为偏颇体质;11.1%的大学生具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2.8%为平和质,97.2%为偏颇体质。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04,P<0.01)。②在应对方式上,消极应对方式与积极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产生的差异显著,(t=8.112,P<0.05)。③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与消极应对方式、8种偏颇体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和质、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与8种偏颇体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和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④中医偏颇体质对心理症状水平产生的直接效应(β=0.587,P<0.001)和间接效应(β=0.074,P<0.001)均显著,消极应对方式在体质与心理症状水平上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调理偏颇体质,改变消极应对方式有利于降低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提高心理健康。

[关    键   词]  心理症状;中医体质;应对方式;中介作用;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6-0030-04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2023 年 4 月,教育部、中宣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该方案八项重点工作都是围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展开,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1]。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健康中国建设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就已提到,如“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长有短,有阴有阳。”中医体质学认为情志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个体体质因素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中医体质在情志疾病的防治中具有关键作用[2]。而既往研究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3]。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中医体质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二、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23年3~6月通过问卷星和纸质问卷形式,总共发放问卷998份,去除存在大量缺失值和异常个案的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共984份,有效率为98.6%。

(二)调查工具

1.简易中医体质量表(Constitu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Questionnaire,CCMQ)

采用简易中医体质量表[4],该量表由平和质、气郁质、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气虚质(平和质之外的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9个亚量表构成。各条目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法,该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98,内部一致性较好。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5],包括积极应对维度与消极应对维度,其中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共20个条目,本量表采用李克特4级计分法。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09。

3.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6],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法,依据SCL-90的评分标准,心理症状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中总分低于160分者纳入心理健康状态,总分高于240分者被认为具有一般心理问题,总分在160~240分且排除其他心理疾病者纳入心理亚健康状态[7]。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79。

(三)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5.0软件对所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使用AMOS 18.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结构方程模型中各路径系数值,使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重复取样5000次)对模型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置信区间设置为95%。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规避问卷条目特征、问卷语境效应等可能造成的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的影响,需要采用统计的方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和控制。本研究采用了周浩、龙立荣(2004)推荐的Harman单因素检验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研究整合了各问卷中的所有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未转轴的情况下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有26个,其中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方差26.354%的变异,低于临界标准40%。由此可见,本研究的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在中医体质上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中984名大学生,366人处于心理健康状态,占37.2%;509人为心理亚健康,占51.7%;109人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占11.1%。健康群体中28.7%为平和质,71.3%为偏颇体质;亚健康群体中3.7%为平和质,96.3%为偏颇体质;心理问题群体中,2.8%为平和质,97.2%为偏颇体质。经χ2检验,χ2=129.2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相较平和质,偏颇体质个体相对更易发生心理亚健康与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在不同应对方式上的差异比较

根据SCSQ评分标准,积极应对倾向占76.8%,消极应对倾向占15.3%,无明显应对倾向占7.8%。比较积极与消极应对倾向大学生个体心理症状水平的差异,其结果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t=8.112,P<0.05)。

(四)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与中医体质、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得分与9种中医体质的原始分数、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的平均分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症状水平与8种偏颇体质、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和质、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8种偏颇体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和质呈显著负相关。

(五)应对方式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症状水平上的中介作用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本研究主要研究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偏颇体质对个体心理症状的影响机制。以消极应对方式维度上的得分为中介变量,个体偏颇体质为自变量,个体心理症状水平为因变量,建立中介模型,该中介模型如文末图1所示。其中,中医体质量表的8个维度得分(气郁质、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气虚质),症状自评量表的9个维度得分(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性、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以消极应对方式维度上的得分为观测变量。模型拟合指标为:χ2/df=6.447,RMSEA=0.074,NFI=0.939,CFI=0.948,IFI=0.948,RFI=0.926,TLI=0.937,各项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表明模型拟合良好。中介模型表明:偏颇体质可以显著正向地预测个体的消极应对方式(β=0.40,P<0.001)和心理症状(β=0.59,P<0.001);与此同时,个体的消极应对方式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症状(β=0.19,P<0.001)。即个体的偏颇体质一方面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症状,同时也通过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使个体消极地认知自身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各路径标准化效应值的分析可以得出,偏颇体质对心理症状影响的总效应显著(β=0.661,P<0.001)。偏颇体质对心理症状影响的直接效应显著(β=0.587,P<0.001),占总效应的88.8%。应对方式在偏颇体质与心理症状间的间接效应显著(β=0.074,P<0.001),占总效应的11.2%,表明该中介模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Bootstrap检验见表1。

四、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在中医体质与应对方式上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心理亚健康情况较为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具有心理亚健康和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为偏颇体质,这与梅燕、黄彦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8]。另外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消极应对倾向的个体其心理症状水平显著高于具有积极应对倾向的个体,该结果也与以往研究一致[9]。应对倾向是个体保持心理健康的自我适应与心理支持机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机制[10]。消极应对倾向包括逃避、自责、幻想等,具有该类倾向的个体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通常会选择将自我进行封闭,通过自责、逃避等方式进行错误归因,从而产生消极情绪与不良认知,降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具有积极应对情绪的个体,通常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能主动寻找问题解决方式,寻求意见与支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大学生不同的应对倾向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不同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与中医体质、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与偏颇体质、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平和体质、积极应对方式则存在显著负相关[11-12],该结果与以往的结论一致。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个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具有直接影响,同时身体健康的变化也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两者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相互制约的关系[13]。本研究中尤其是气郁质与心理症状水平相关达到0.6左右,这是典型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大学生因起居无常、饮食不节等原因常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不足,引起气虚,导致邪气入侵,脏腑功能紊乱[14],加重偏颇体质,促使心理症状水平提升。但具有积极应对方式与平和质的个体通常更能自我调节,且情绪修复能力强,因此心理健康水平较高[15]。

除此之外,本研究同样发现消极应对方式与偏颇体质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平和体质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长期的负面情绪、精神压力与偏颇体质互为影响 [16],存在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通常在面对不良情绪或负性生活事件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相较于其他个体,更多情况下会选择逃避、退行、自责、推卸责任等方式来面对当前的难题[17],陷入认知误区并积攒负面情绪,从而使躯体健康也因此受到影响,加重偏颇体质。

(三)应对方式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症状水平上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在相关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将偏颇体质作为自变量,应对方式作为中介变量,心理症状水平作为因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应对方式在偏颇体质与心理症状水平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该结果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8-19]。部分偏颇体质的大学生因其阴阳失调、气血郁滞、脏腑功能失调等情况,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刺激性事件的适应能力较差[20],面对问题难以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更倾向于选择自行消化、逃避等消极应对方式而非主动解决问题,出现错误归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容易出现负面情绪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气虚质、阳虚质的个体在情绪方面通常表现为焦虑、强迫等症状[21],在处理人际冲突、敌对关系等问题上,解决方式通常较为偏激、极端,与人沟通交流时偏执、固执己见,容易陷入错误的认知,最终导致情绪问题更加严重以至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除此之外,血瘀质个体常因忧思导致全身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出现心情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表现[22],由此可见,应对方式在偏颇体质与心理症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偏颇体质的个体通常情况下存在一定的情绪问题,在认知方面也存在误区,在面对消极生活事件时难以选择合理的解决方式,常使自我陷入抑郁、焦虑、强迫、自我怀疑等情绪状态,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出现一定的心理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