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域下护生职业风险防范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王新宇 彭嘉颖 何例娜

思政视域下护生职业风险防范的教学策略研究0

[摘           要]  护理职业风险的影响贯穿护理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预防职业风险的意识不应仅仅到临床工作中才去培养,而应在护理教育期间加以养成。对此,首先强调将思政元素融入护生职业风险防范教学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护生职业风险防范的教学实施策略并做出了相关思考。通过这种教育的影响,使护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前掌握必要的医学法规知识,树立护理风险意识,具备基本的职业防护知识和初步的职业风险管控能力。

[关    键   词]  思政;护生;职业风险防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6-0046-04

护理职业风险是指存在于医疗机构内部可能造成护理人员和患者各种损失和伤害的不确定性因素[1]。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会对其职业生涯产生严重的影响。而这种职业风险防范意识不是到了工作中才去重视,而是应在护生学习期间就加以养成,才能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保驾护航。笔者通过思政视域下护生职业风险防范的教学策略研究,将思政元素融入护生的职业风险防范教学中,构建以全员、全课程育人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使护理职业风险防范与思政元素密切融合,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性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在精神上成人、在专业上成才,成为德智健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思政视域下护生职业风险防范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卫生行业存在的高风险性已是不争的事实。护理人员是医疗卫生行业重要的成员,护理工作更是一种高风险职业,护理风险一旦发生,对患者来说是遭受疾病之外的伤害,结果往往是加重病情或造成新的损害;对护理人员而言也是一种伤害,因为给患者造成的伤害常常会引起护理人员的自责,形成心理压力,有时也会给自身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带来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损害。目前在护理行业,国内护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风险意识比较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护理教育在护生职业风险认知方面的教育存在明显不足,缺乏完整的护理职业风险教育的体系和理念。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和整个临床实习过程中,以及在之后的护理职业生涯中均没有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而且在传统的护理教育中强调护理人员的职业奉献精神过重,而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比如在护理教学中反复强调在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如戴手套是为了防止患者感染,却未重视让护生意识到何时该戴手套进行自我保护。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无法主动形成系统的、有目的的、规范的自我防范意识。同时专业课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护理职业风险体会不深,加上知晓的相关职业法律知识也较为有限,在教学中难以渗透职业风险教育,或有些专业课教师虽有一定的护理职业风险意识,但由于受教学课时所限,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首先保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常无暇顾及护理职业风险防范意识教育。这些都是影响护生职业风险防范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相较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减少护理工作的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他们对在职医护人员进行持续性的职业风险教育,并将职业风险防范知识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课程教育,对在校护生和在职护士开展风险意识教育,增强其对护理职业风险防护的认知。Megan等研究结果显示,让护生熟悉病房环境,让护生知晓护理操作规范制度和护理工作规程,让护生熟悉护理风险的评估方法,可以使护生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2]。国内外研究表明,对护生进行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教育,能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为了提高自身职业防范意识和技能,95.2%的医学生建议开设职业防护课程[3]。

将思政元素融入护理职业风险防范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护生的职业素养除了具备较强的护理技能外,更需要培养“严谨勤奋、慎独自律、诚实公正、敏锐果断、爱心耐心”的职业性格。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既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积极推行思想教育,帮助职校生更好地对政治思想教育理论体系进行了解和吸收,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我们党现行的重要方针、政策,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及爱国主义观念。

二、思政视域下护生职业风险防范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护理职业风险防范教育目前没有明确的系统化培训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前期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从护理防护知识及行为、相关护理规章制度、相关法律知识三个模块中找出护生在护理职业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每个模块中最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护生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具体操作首先是要明确护理职业风险防范专业知识,培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双重教学目标。而要实现这双重教学目标的前提是,专业课教师必须将思政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下功夫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知识教育中。比如在给病人进行“微量输液泵”特殊护理操作时, 教师引导护生在实施特殊护理服务时,护士不仅需要达成专业技能目标:全面掌握护理技术,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恢复健康”,更需要达成思政目标:在做好与患者、家属有效沟通以确保护理服务更加顺利进行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感受患者的情绪和需求,激发护生的共情思维和同理心,敬畏生命,增强守护健康必须有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热爱本职工作, 树立敬业精神。只有将专业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相融合,才能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当然,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目标时要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与专业知识目标相结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领。

(二)完善教学过程

1.教学分工与准备

课题组针对护理防护知识及行为、相关护理规章制度、相关法律知识三个模块中的突出问题,从临床专业课教师队伍中挑选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体备课。首先明确教学内容,再根据课题组成员自身的专业所长,设计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活动,每个知识点分别从“思政育人目标”“思政案例引入”“案例分析与思考”到最后得出相应的“经验及教训”这几个方面来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也考虑到地区的特殊性,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尽可能满足当地学生的习俗和接受能力。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的思政教育时,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教育护生。在这些真实而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价值观渗透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中,帮助护生塑造正确的“三观”,最后将典型案例录制成更加趣味化、形象化的动画、微视频,让一些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并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以便护生学习。教学的主要内容、视频见表1。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课题组在教学活动中优化相关内容,整合思政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每一模块的相关内容均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思政案例为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围绕相关知识点,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在典型案例的情境熏陶中,让护生深入思考,进行小组探究及讨论,培养护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最后由师生共同得出相应的结果,引导护生在生成“关爱患者、珍爱生命、向善向上”等职业理念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如在介绍针刺伤防护的课程中,课题组先通过临床上护士给乙肝病人采血后处理用物时针尖不慎刺伤自己的真实案例,让护生认识到这种最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伤害,引起护生的高度重视,引导护生意识到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执行规范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工作作风是多么重要,从而提高自我防护的安全意识。同时,在教学中还可融入树立“关爱你的病人,就是关爱自己”的思政理念。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针对每一模块的精华部分,课题组则制作成微视频并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让护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鉴一个个典型案例和经典场景,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断强化职业风险防范意识。而且线上教学更具灵活性和便捷性,线上、线下两者相结合,可以博采众长。

3.提升教学反馈与评价

课程的授课效果主要看学生对该门课的教学反馈。思政视域下护生职业风险防范教育的策略改变了传统的“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反馈评价模式。而是运用更先进和科学、灵活的课堂教学反馈评价机制,多维度地进行反馈与评价,即从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讨论来操作,以构建更完善、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护理知识及行为的模块中介绍手套的使用相关教学时,课前和课后可以设问“戴手套可以替代洗手吗?” “护士戴着戒指时能否戴无菌手套?” 或者用一些戴无菌手套过程中出现错误操作的视频及图片放在线上平台供护生讨论,经过护生的自评、互评及教师的点评明辨是非,也可依据护生讨论的参与度作为他们平时成绩的考核参照;同时护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训练了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为护生的能力自省提供启发,从而提升护生的探索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经尝试此模式更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发挥其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更有趣味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目的,易于被护生所接受。在教学反馈与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护生思想与行为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如此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能量的指引,课堂才能实现效能的最大化[4]。

三、思政视域下护生职业风险防范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加强整体设计,完善课程体系

在思政视域下对护生进行职业风险防范教学,是一项新的挑战。在同类的教学范畴中没有可以借鉴的模板。课题组成员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要理清思路,统一思想和认识,做好整体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护理防护知识及行为、相关护理规章制度、相关法律知识三大模块,并将“关爱病人、保护自我、忠于职守、平等待人、 奉献社会”的服务宗旨作为思政主线做好教学设计,每一模块的教学策略都是从思政案例的导入开始, 在案例设计时将国情、大政方针、政策以及杰出的医疗工作前辈的感人事迹和科学精神适当融入其中,明确专业知识目标及思政目标,引导护生在对案例的分析及讨论中得出相应的经验和教训。确保整个课程体系有比较统一而明确的课程标准,从而避免教学方案缺乏系统性,呈现碎片化状态。当然,作为任课教师,应注重培养自身的知识创新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在教学中时刻体察学情,根据学情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因材施教,将思政素材灵活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职业素养

专业课教师是落实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对护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起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的现象,或者是生硬地思政教学,导致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在教学中呈现“两张皮”现象,因此,学校要开展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培训,帮助教师解决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遇到的疑惑和困难,引领教师从意识和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政建设的深远意义,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和校本资源,促进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认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依托,把思政元素的核心理念融入教学中,增强教师“寓育人于教书之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护理职业风险防范的教学活动不是由一人完成,是由不同的专业课教师共同来承担。每位教师的教学都会有其局限性,因此要加强专业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因为每一次集体备课对教师也是一种思想境界的提升,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于一体的过程,在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讨论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想方设法提出不同于其他人的教学观点,这种探讨有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弥补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与缺陷,开阔视野,丰富教学构思,增强自身的教学技巧。而且可以保障同一课程教学标准的统一性。另外,还可以增强教师在课堂上的自信心,更好地引领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可以纠正专业课教师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的不足,把“尊重患者生命”的理念强有力地传输给护生,而教师积极向上的职业素养同样会感染学生,与生俱进,潜移默化中帮助护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