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师范院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
作者: 袁小媛[摘 要] 课程思政理念是高等教育当前及之后着力推进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探讨外国文学课程如何以课程思政引领整门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手段、思政元素挖掘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在树立文化自信背景下,为教师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提炼思政要素提供参考,并在引导学生提升外国文学素养的同时,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而发挥外国文学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关 键 词]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6-0062-04
一、引言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因此,高校也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发挥好课程的育人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肩负为学前、小学教育输送教学人才的重任,学生不仅应该具有师能,更应具有师德。因此,更应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立德树人工作。而文学作为一门课程,天然具有教育作用。 “在教学大纲中,恰到好处地体现思政元素特色,能使教书与育人、树木与森林、细节与格局更好地融合,从而提升课程的魅力和感染力。”[1]因此,如何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摆在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历史新命题。
二、外国文学进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高职师范专业职业要求
外国文学这门课程是高职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2]高职师范院校教育培养的是未来人才,也是未来教育工作者。所以,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更需具备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肩负着未来教书育人的重任,有着特别的使命担当。为人师表,道德高尚,才能培育出道德素质过硬的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始终走在正途。
(二)学科属性的必然要求
外国文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既包括世界历史、西方哲学的知识体系,又包括作家、作品等内容,学科素养丰富。以欧洲文学史为例,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其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学,其二是古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欧洲文学的精神内核。“自文艺复兴开始,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主义文学等思潮,形成了欧洲文学史上流派更迭的发展模式。这些思潮流派始终蕴含和贯穿着深沉而深厚的人文观念”[3]。追溯欧美文学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到20 世纪出现的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再到魔幻现实主义等一系列文学现象,构成了世界文学的丰富景观。
所以,有些高校师生认为,外国文学主要涉及的是西方文学与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别甚大,不需要也很难开展课程思政。实际上,这是一个重大的认识误区。
其实,学生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可以吸收人类智慧文明,亦可促进对西方文学文化的了解,并且反观自身,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自己国家的文学与文化,形成正确认知外国文化的能力。徐葆耕认为,“中国的文化经典是宝贵的,它给我们以做人的钢筋铁骨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个希望全面认识自己的人,不仅应该学习自己的文化,还应该了解西方的文学。西方的文学,不仅是西方人心灵的历史,它同样还是我们灵魂的历史。西方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展现了远比宇宙更为广阔、更为深邃、更为神秘的心灵世界,那是另外一种美,另外一种境界。我们从中可以找到自己”[4]。
所以,该课程虽有一定的隐性思政效应,但又和中国的文化有着思想、情感和审美的差异。如何在保持中国立场和家国情怀的情况下,有效提炼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育人要素,在借鉴和比较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是本门课程急需解决的关键。
一方面,我们要掌握外国文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我们更应当立足中国文化,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转化,“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引领。
三、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外国文学课程是高职师范院校教育系的基础必修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育人目标是学生能掌握外国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和学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思政储备
“专业课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直接、对话最集中的教师群体,也是开展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中坚力量。”[5]
外国文学课的课程目标是在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能形成正确的“三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侧重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引导。因此,要转变教师理念,由重视知识传授到重思想情感的观念转变,是提升育人意识和能力的可靠方式。因此要做到——
首先,丰富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积极学习,讲解文本时结合中国特色,与社会有效融合,形成思政教育的自觉性。
其次,提升教师思政能力建设,教师通过对本课程课程框架、教学内容的梳理,确定分析文本、领悟文思、激发语言潜能,树立中西比较视野为主的能力目标,在理解作者、作品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将文本的知识元素与潜在的道德元素有机结合,打造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最后,要将批判性观念贯穿教学全程。一是以批判性的眼光理解西方文化中涉及的人类普世性的问题——关于人性、关于生命、关于爱,比如歌德的《浮士德》中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追求,《简·爱》中人人平等的生命观,还有恩格斯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无比精彩的现实主义历史”[6],让学生领悟人类审美的一致性所在。
(二)“读研做一体”,突出师范教育特色
高职师范院校在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需做出一定调整,体现高职师范教学特色。
1.聚焦“文技双馨”底色,确定教学目标及策略
聚焦“能品会教”目标,基于对学情和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制定了本门课程的三维目标,并确定了课程的重、难点——学生可以欣赏外国优秀叙事文本,同时可以学会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分析文本,读懂经典文学的当代社会价值,养成良好的师德观。
基于OBE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了“三基石、三阶导向和六个教学法”的“三三六”教学策略,达成模块教学目标。“三基石”指的是教学评一体化,“三阶导向”即指以文化感知、价值认同和融通践行为导向的三阶预期,“六学法”则是在课前确定的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平台大数据分析学生预习情况,采用的六个教学环节。教学以三阶预期成果为导向,在沉浸学习、实践体验和综合应用中层层推进。
2.活用“虚实互补”方针,甄选教学资源
除理论教学之外,我们还可精心甄选教学资源,通过完成课前、中、后的多个任务,配合国家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案例、慕课等教学资源,采用OBE导向式和PBL等多种混合式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教学活动,通过自主读书汇报、小组合作共读探究、对代表性作家或作品进行续写或改编课本剧等活动,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感知,提升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组员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打分,并把各作品上传至班级群,供大家观看学习。针对学情特点,利用专业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情境化”教学资源、“智能化”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提升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扩充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升实践融通运用能力,破解教学难点。
如此一来,既可以加强学生岗位能力培养,又能推动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把握文学创作原则,使其将这些文学创作原则迁移到未来岗位中。从课程教学中深入探讨阅读、写作等教学方法,精心安排教学步骤,有针对性地提升职业能力。
3.“三阶六法”实现环环相扣,“任务驱动”得以依次推进
外国文学授课对象为高职教师教育系二年级学生,学情分析显示,该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适应性强,从事师范教育意愿较高,乐于从做中学。但在学习中,存在文本内涵理解难、教学语言表达难、教学设计能力不全的问题。因此,在原有的外国文学作品基础上,增添一定量的实训课时,可采用“一课双师”的机制,构建螺旋递进的教学模型,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从课堂美育到思政深化,不断调整、反思、演练,最终螺旋上升,形成叙事文本阅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根植师德观念。
通过前期的研读文本得出结论后,学生能在融通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只有懂得如何设计教学策略,才会懂得如何开展课堂活动;只有充分将教学内容了然于胸,才能够真正对接未来岗位的需求。通过这一举措,学生既能取得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又能最终形成综合性的文本阅读能力和教学技巧。
通过片段教学,提升学生解读文本和进行教学的能力。如此一来,学生既能在课堂上扮演“教师”角色,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分析,又能以“学生”角色自主进行科学的实践操作,将阅读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进而加强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注重价值引领
教师要弄懂手中的教学素材,仅停留在教材表层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深入挖掘。该课程以“文心造匠心,一线三元铸师魂”为思政主线,将文化自信、师德情怀、文学素养等思政元素贯穿其中,以美润德,智启人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培养求真务实的师德师风,内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专业情怀,实现全阶段思政落地。
为了将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改革落到实处,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调整,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学常识,继承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方法上,专业教师梳理知识点、专业素养点,联系学校专业思政教师,双师共同挖掘思政元素,从章节内容、思政素材到思政元素,一一挖掘。如讲解希腊神话个人主义至上的故事时,可以融入家国情怀和君子之风,例如屈原《橘颂》中的“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讲解关于青年奋斗的小说时,融入传统文化中诚信、友善的品德教育。再如,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设置阅读主题和清单,明确分组任务和评分标准,引导师范生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教师标准。
课程设计上,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重构教学内容,根据写作手法把作品归类,分为不同专题展开探讨,如叙事或者议论。也可根据作品的主题归类,比如人性的特点、爱情观、生命观、教育观等专题,从每个专题再挖掘出适宜的师德教育元素、女性元素、家国情怀元素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贯穿古今中西的文化互译,学生可以在文化认同、文化强化、文化继承、文化弘扬四个过程中,将文本的知识元素与潜在的道德元素有机结合。比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侧面揭露了西班牙统治阶层的腐朽,显示了在新的时期妄图用古旧的方法拯救世界的无力,也点明了人生中需要一些浪漫的英雄主义;在讲授但丁《神曲》时,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但丁对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另一方面通过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的描述,体会诗人对理性与爱的追求。比如《老人与海》中有一句意义深远的话:一个人你尽可以毁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可以联系《论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让学生体会中国速度与大国担当,以及有志者、有为者所迸发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