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杠杆”防风险,诚信经营促发展

作者: 李彩霞

[摘           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课程思政建设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基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中 “复合杠杆理论”内容的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方法展示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关    键   词]  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案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04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重要举措,对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国家全面崛起发挥着关键作用。全国各类院校积极响应政策,在各学科、专业领域内通过理论研究、师资建设、示范引领等方式努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育人效果初见成效。结合专业特点,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建设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掘学科中的思政元素,落实到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的选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案课件的编写及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中。

一、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中心内容,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和分配为框架,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原则以及业务方法。课程基于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通过职业判断能力训练、职业实践能力训练、职业拓展能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使学生树立企业理财理念,胜任企业筹资、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管理等主要业务工作,不断提高学生在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计划与控制、财务评价与考核等环节的实践能力。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2]财务管理课程作为经管类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组织财务活动和正确处理财务关系能力的同时,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职业素养、科学管理精神、创新创业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加深对理想信念的理解,树立社会法治和理性消费观念,培养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增强大局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风险意识、敬业意识、节约意识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懂业务、善财务、会管理、具有一定财务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财务管理人才”[3]。

二、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来源与思政元素的融入

案例《学习“杠杆”防风险,诚信经营促发展》所属的教学模块内容为财务管理课程中企业筹资管理的子任务“杠杆效应”中的“复合杠杆效应”。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以下知识点:复合杠杆的概念、复合杠杆产生的原因、复合杠杆的计算以及复合杠杆的应用。

思政元素融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用因果关系理论揭示复合杠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塑造唯物主义世界观。二是将风险意识、法制观念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将传统美德、职业素养融入实践过程,指引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课程思政教学思路的设计

案例结合财务管理课程特点和学生学情现状,以财务管理中复合杠杆专业知识为载体,以时政热点案例为主要输出方式,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风险防范教育贯穿于课堂,以案例明晰道理,以道理内化于心、以实践外化于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突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通”[4]。

1.课程思政目标

本案例应在讲述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学生技能的提升,并注重学生在价值观、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

培养。

(1)遵循规律知因果。从复合杠杆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入手,嵌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因果联系”原理,通过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通过分析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此消彼长的关系,嵌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原理,使学生学会分析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遵纪守法防风险。以某商业风险事件为例,在分析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嵌入“风险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敢于面对风险挑战,在实践中把风险防范知识外化为自觉认识和化解风险的行为。通过“某杠杆收购案”的讨论,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使学生认识到投机取巧违背价值规律,只有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才能创造财富,才能实现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3)沉着谨慎强技能。通过学生在计算复合杠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嵌入“职业素养”原则,让学生认识到认真谨慎、注意细节对工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规范,提高职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需求。

2.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环境等特点,适时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寻求最佳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以提升教学效果。本案例通过设置情景案例,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手脑并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1)通过任务驱动法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自行了解“某商业风险事件”“某杠杆收购案”“某地产事件”等时事热点问题,用杠杆原理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深化杠杆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复合杠杆效应的掌握做准备,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和国家政策的学习热情。

(2)利用讲授法讲解复合杠杆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公式的计算,使学生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因果关系、矛盾发展规律的认识。

(3)将教、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融入复合杠杆的计算练习过程,在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同时集中辅导,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习惯。

(4)采取案例分析法,组织小组讨论与展示,教师点评与总结,在分析复合杠杆应用的学习中使学生学会衡量风险,提高法律意识,培养诚实守信的优秀品德。

(5)采取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搜索上市公司年度财报,运用所学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和活跃性。本案例在传统的教学手段基础上借助电子影像设备、互联网共享信息等手段将知识以更加直观和清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1)突出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将教学图片与视频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接触到真实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

(2)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将电子教案、微课等教学课件上传到学习通平台,使学生完成在线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教学过程中直接通过互联网实现相关知识的同步搜索,在课堂上完成知识更新,拓宽学科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开阔学生的眼界。

4.教学实施

本案例课程思政的融入体现在以“时事案例”为线索,将知识、能力与思政元素自然结合,贯穿于课前预习、课堂活动和课后任务的全过程。

(1)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展开自主探究,触动情感开关

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登录学习通利用微课、课件等资源预习“复合杠杆效应”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某商业风险事件”“某杠杆收购案”“某地产事件”等社会热点案例,让学生初步建立理论知识与案例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时事热点问题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

(2)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实现情感升华

第一,复合杠杆理论知识的讲解。

复合杠杆是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高于产销业务量的变动率的现象,是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在复合杠杆的理论讲授过程特意强调复合杠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固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固定的资本成本的存在,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懂得学习新事物要透过表面现象去追究其本质的道理。

通过复合杠杆公式的计算练习指出个别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公式书写不规范及计算错误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要做到认真仔细、重视细节,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严谨的工作作风。

复合杠杆风险管理策略是要保持一定的风险状况水平,需要维持一定的总杠杆系数,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在复合杠杆一定的前提下,根据“复合杠杆=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可知如果经营杠杆过高,就要适当降低财务杠杆,企业可以根据资产结构类型和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杠杆管理。教师通过讲授分析复合杠杆内部的矛盾让学生理解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解决次要矛盾。

第二,复合杠杆相关案例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某公司资产负债表数据,计算近几年资产负债率,利用复合杠杆理论分组讨论该公司经营失败的原因。学生登录互联网整理该公司资产负债表相关数据,计算相关财务指标,发现该公司资产负债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财务杠杆过高。经过讨论发言学生从理论角度分析了该公司经营不善的原因如下:该公司在2014年上市后募集了大量的资金不断扩展业务,但此时大量休闲品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市场饱和,库存大量积压,行业处于收缩阶段,该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由市场变化和产能过剩导致的经营风险逐步增大。企业要想稳定发展,就要维持一定的总杠杆,经营杠杆系数大的时候,经营风险变大,此时财务风险适当减小,应该逐步降低债务资本,在筹资的时候降低债务性资金。但该公司恰恰相反,在业务扩张的过程中,除了大量挥霍上市募集来的资金,还大量举借外债,发行长期债券,由于投资失败,导致资不抵债,到期债务不能按时偿还,引发企业信用危机,此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出现双高,企业综合风险加剧,引起股市恐慌,市值迅速缩水,公司被资产冻结,公司高管成为被执行人,股票列入ST。最后教师总结点评企业在生产经营时一定要注意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相互协调,不能为了一味追求利益而盲目扩张,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案例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下,一定要注意衡量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适时提醒企业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及时偿还债务,诚实守信,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严格履行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