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框架研究
作者: 葛振亚[摘 要] 新文科背景下高职英语人才培养面临更为严格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能够在促进学生英语素养全面发展的同时,为学生道德品质、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创造理想契机。鉴于此,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开展意义入手,在此基础上阐明新文科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构建框架。
[关 键 词] 高职英语;新文科;课程思政;框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163-03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出台,强调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融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要求各专业课程以思政元素的挖掘为前提,通过课程思政融合来达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开展的目的。为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需强调对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的大力发展,且在“四新”相互支撑、融合发展过程中,新文科发挥着人文色彩注入的作用,为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发展明确了方向。在此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不再以英语应用能力的发展为单一目标,而是需要做到在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知识、运用能力的前提下,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合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育人导向促进学生素质、品质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开展意义
协同育人理念下要求高职院校扭转以往各专业领域独自作战的局面,立足协同角度最大化体现出育人功能。作为高职公共基础科目之一,英语教学同样需要做到对课程、专业局限的打破,以课程为媒介促进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1]。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在编制时会进行国外价值观念的融合,若学生不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极易在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甚至因过度崇拜导致个别学生滋生“崇洋媚外”的思想,这与我国思政教育长期所坚持的文化自信存在较大偏差。所以,课程思政的穿插融合可为高职英语教学明确方向,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为我国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贡献巨大力量。基于新文科发展背景下,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高职英语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必然之势[2]。一方面可借助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来促进高职英语教学创新,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会站在辩证的角度看待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融合、渗透在某种角度上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可实现以英语教学为渠道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做到在学习期间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自信,通过对思政元素的分析、探索实现“三观”的正确树立,并为学生创造更为理想的道德品质、态度意识发展空间。
二、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构建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思政教育开展应正确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重关系。同时,上述问题也是课程思政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建构与融合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指课程思政在融合渗透之处需做到对育人目标的明确;“如何培养人”是指应重视对课程思政融合方法、手段及其模式的创新;“为谁培养人”是指课程思政的融合需以完善评价体系的构建来实现教育成效的分析。鉴于此,高职院校需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为切入点来促进课程思政框架的完善建构。
(一)立足课程思政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保证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系统性教育开展的基础前提,即做到在教学期间对各章节、单元、知识点进行思政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以往教学中尽管大部分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课程主题等进行课程思政的适当融合,但思政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课程思政的融合存在分散性、片面性等问题[3]。鉴于此,要求教师在教学期间优化目标设计,以确保课程思政的融合有据可依,为思政教育的系统性、长期性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需依据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的优化设计。基于对教学团队的设立,对英语教材进行深度、全面分析,基于对思政元素的挖掘来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强调在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中进行思政教育的融合,以确保通过英语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创设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文化内涵、文化意识、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空间,为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提供依据[4]。
(二)立足课程思政优化英语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的融合以高职英语教材内容为主体,要想最大化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教师需做到在备课阶段进行英语教材的深度剖析,挖掘出隐藏于主题、词汇、文章、练习中的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思政融合来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同时,在思政元素挖掘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思政内容后教师需结合学生认知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以确保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能够呈现出自然融合的状态,切不可为了思政教育对教学内容机械式拼凑,以避免因融合不自然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在思政元素挖掘前教师需做到对教学主题、单元人文内涵与核心价值目标的明确,并以价值目标与人文内涵为指导来渗透思政教育,避免因思政教育的碎片化、片面化开展影响到整体教育成效[5]。(3)需保证思政教育内容能够与当下时事政治相结合,避免因思政教育缺失时效性影响到整体教育效果。作为课程思政框架构建的关键环节,思政教育内容的优化与课程思政能否有效融入英语教学中存在密切关联。所以,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的挖掘为切入点,通过教材内容与课程思政衔接来提升整体教育水平。例如,在教学“Blue-Collar Workers”时,教师可预先通过网络搜集关于火神山医院建设的相关素材,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出文章主题,火神山医院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建成并投入运行,离不开各位蓝领工作者的付出与努力。实现在英语课堂教学期间帮助学生端正态度,并树立爱国情怀[6]。
(三)立足课程思政优化英语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能否合理应用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并关乎到思政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内化程度。为此,教师需秉持灵活化、多元化的原则进行课程教学策略的制定,采用多种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渗透的主阵地,教师需重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教学内容的分析,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来优化线下教学[7]。如在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前提下,借助导向法、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等手段来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同时,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多元化课堂活动的创设,如积极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合作等,进而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为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除优化线下教学之外,教师需认知线上教学开展对促进课程思政渗透的重要性。做到在教学期间合理借助辅助软件来提升教学成效,如利用超星、云班课、批改网等平台为学生搜集思政教育素材,或者是以公众号、微信等为渠道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资源的共享,实现以线上+线下教学形式来优化英语思政教育开展。
2.主题讨论式课程思政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合可以单元主题作为切入点,基于对单元主题的明确,借助头脑风暴等方法带领学生深入主题隐藏思政元素的探讨中,实现在英语教学期间做到对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开展[8]。需注意,主题讨论式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重视对组织形式的优化,在保证主题自然、合理引出的前提下,通过对学生设置层次性问题为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契机,并结合情景再现或主题讨论等环节的综合应用,实现以英语课堂为载体来发展学生认知观念,并加强自身思维能力锻炼。基于此,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需结合学生认知与发展需求的分析,在主题内涵深度挖掘的基础上将英语课堂由以往的语言知识学习转变为对价值观的提炼,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内化知识概念,走出文本探讨立意与内涵,实现以一课一德的形式来促进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例如,在教学“Daily Shopping”时,教师可以以“consumerism”为主题,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设置探索任务:“The causes of consumerism?”“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right concept of consumption?”“What do you
think about minimalism?”为学生创设相互交流、探讨的空间,并在主题探讨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认知“物质欲望”,实现以隐性的方式提升英语课堂中思政教育成效。
3.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创设
第二课堂创设不仅为课程思政的渗透拓展渠道,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支持。对此,教师可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分析,围绕思政教育进行多元
化活动的开展[9]。例如,教师可以以“How do you view
Chinese culture?”为主题带领学生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引导学生用英语阐述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意见,同时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演讲文章张贴于学校宣传栏,或者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展主题翻译比赛,如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可以以“Famous architecture in China”为主题开展翻译比赛,让学生自主搜集关于我国知名建筑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章后翻译演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师可以以
“Introduction of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s”为主题,要求学生自主整理材料、整理文章,在翻译比赛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对于动画设计专业,教师可选择我国近几年较为经典的动漫,如《白蛇:缘起》《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罗小黑战记》等,让学生自主分组并配音。第二课堂的开设能够让学生在锻炼自身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与提升。
(四)立足课程思政优化教学评价考核
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渗透效果可通过考核评价来客观反映,同时考核与评价的设置也是完善课程思政框架的关键一环。纵观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开展,尽管一些教师可做到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英语教学中,但仍有一些教师未重视对考核与评价的完善与改革,习惯于以试卷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能力发展,过于单一、固定的考核评价形式不仅影响学生英语素质的发展,甚至会成为课程思政深度、全面落实的阻碍[10]。所以,教师可依托于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为课程思政的渗透提供支撑。在实际教学期间,可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督导评价、系部评价等方式来优化对教师的考核评价,通过对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做到对教师职业素养、道德品质、教学能力等的全面反映。对于学生考核评价,则可做到让学生参与其中,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言行举止等方面的考核来客观反映学生品德素质、思政素养等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学生互评、自评、组评等方式来全面了解自己,在掌握自身不同的同时,通过自我提升、调整来促进自身思政素养发展。作为英语课程思政框架中的关键组成,教学效果评价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教师需立足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分析,做到在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中纳入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知识、国际视野等,以确保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凸显出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齐头并进的特点,实现以合理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来反哺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文科背景下高职英语迎来改革、优化契机,为最大化凸显高职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需在明确课程思政融合意义的前提下,立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与考核来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框架体系,以此为课程思政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深度融合与渗透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蔺熙,王天睿.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途径探索[J].现代教育论坛,2022,4(11):108-110.
[2]李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9(8).
[3]杨娟,徐琳.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定位及作用[J].教育研究,2020,3(8):203-204.
[4]邢晨媛,邹欣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渗透策略探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1(34).
[5]朱丹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1(20).
[6]马阿婷.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9).
[7]林忠,王美娇.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以“基础英语”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
[8]王敏玲.新文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混合模式研究:以《新视野英语教程》教材为例[J].文教资料,2021(23).
[9]徐璐.“新文科”背景下警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研究:以广东警官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21(16).
[10]何艳华,刘强.坚持立德树人,融合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专题学术论坛”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2021(2).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