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赵秋玲

[摘           要]  高职英语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公共基础课,应在发挥好其语言工具作用的基础上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担负起为新时代培养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人才的重任。以中外节日庆祝的不同方式比较为切入点,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第七单元阅读及中国文化欣赏部分教学实践为例,从微观视角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提供新视角。

[关    键   词]  高职英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166-03

高职英语是我国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典型的人文社科属性。在当前课程思政大背景下,有效利用高职公共英语的平台优势,有助于在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以及民族进行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因为缺失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难以圆满实现。高职英语作为一门受众广泛的人文素质课程,理应主动承担起传承文化、传递文化、传播文化的责任。

一、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文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人民在世界各国文化碰撞过程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据有关调查显示,当下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他们也能意识到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我国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必要,且有较高的学习兴趣。目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纷纷设置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笔者所在院校开设了陶艺和茶艺等公共选修课程,学生选课意愿普遍较高。

但就高职英语而言,教材中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容较少。处在当今国际交流合作愈加频繁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也不容忽视。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在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提升他们在对外交流时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能力。高职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英语课程需要针对学生具体学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协助其他课程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满足新课程理念及新课标的要求

教育部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文件明确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各类课程应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识别、理解并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能够有效进行跨文化交流,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教学理念和新课标的印发指明高职英语教学需要开展课程思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

(二)提升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教材是对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直接呈现,也是指导教师教学的重要支撑及辅助学生学习的有效媒介。[1]但现有的高职英语教材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挖掘与拓展不够,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小的问题。[2]近年来,一些国内学者已经发现并指出了“中国文化失语”这一国内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职英语教育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本国优秀文化的了解与掌握。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文化自信来源于能在对外交流中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英语教学有必要致力于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教授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知识,帮助学生提升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思辨能力体现在学生面对英语教学中出现中西文化对比时能正确审视中外文化,理解文化的差异性,在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盲目抵制或否认外国文化的合理性。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则依赖于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透过语言知识看清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和合思维辩证地看待各国文化,感受不同文化所具备的独特魅力,不以优劣论文化,不盲目崇拜任何一种文化,也不轻视任何一种文化。高职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了解国内外不同文化,增进各国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的教学实践

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笔者发现近年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数量可观,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从理论层面进行论证,从微观视角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第七单元Let’s Throw a Party 中的阅读部分The New Year Celebration Around the World以及Appreciating Chinese Culture 为例,以人文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可行性路径和有效性。

(一)充分利用教学设计,合理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做好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抓手就是教学设计。[3]根据教育心理学发展规律,学习活动步骤设计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要基于学习者当前的状态和学习任务目标,细化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步骤设计。[3]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循序渐进,从词汇、句子等简单表达入手,设计学生够得着的、细化的、明确的学习目标,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实操机会,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

兴趣。

以笔者所在学校目前使用的《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为例,教材八个单元主题涵盖了日常问候、感谢道歉、环保与出行、守时、天气与气候、运动与健康、聚会与节日、健康与养生。每个单元都有可发掘使用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要从现有教学内容中发掘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部分,找到中外文化的结合点,相应增添补充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结合课本资源和课外素材制订符合高职学生现状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以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根据单元主题“聚会与节日”,将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设置除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之外的文化目标,深入发掘中国的节日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阅读文章中主要讲述中外庆祝新年习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中外节日习俗对比以及目前过洋节在中国比较盛行的现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建立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强盛,历久弥新。但是,如果仅仅止步于教学设计层面,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因此,如何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实践,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学生层面实现入心入脑,是广大高职英语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第七单元阅读部分为例,课前教师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学习任务书,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外新年庆祝方式的异同以及各自的节日文化内涵;课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体,灵活选用小组合作、辩论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精心设计中外庆祝新年方式背后蕴含的文化对比,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各国节日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和合思维的形成,使学生认识到节日庆祝及节日文化内涵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让他们懂得追求和而不同的生存哲学,领会和合精神的深厚内涵,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使他们在了解他国节日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节日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课后教学是对课上教学有限时间的有效补充。

以第七单元为例,课后可以结合Appreciating Chinese Culture部分教材内容对中国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进行简短介绍,引导学生观看中国日报网主办的《话说中国节》系列短视频中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视频,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在帮助学生学习更多传统节日有关英语表达的同时,增强他们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教师选择让学生在课后观看该系列视频,是因为高职生英语基础薄弱,畏难情绪突出,但该系列短视频将传统动画与真实生活场景相结合,生动幽默,以英语的方式向观众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配有中英文双语字幕,符合高职生的基本学情,可以较好地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举办线上线下课外活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举办以英语为交流工具的线上线下各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课外活动,是有效促进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取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和高职英语教学大纲均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线下课外文化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育人目标,可组织在线下开展各类英语竞赛,如英语文化词汇大比拼、优秀传统文化英文朗诵比赛等。

以第七单元阅读及中华文化欣赏部分为例,教师可以作为社团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在第二课堂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演讲主题定为My Favorit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我最喜爱的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利用自己课堂所学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辩论比赛可以围绕Should We Celebrate Western Festivals?(我们应该庆祝西方节日吗?)展开,让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辩论中加以深化。也可以联合学校其他部门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文化传播途径为学生提供用英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手机软件制作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文小视频,发布在个人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利用平台的优势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跟传统媒体相比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不可忽视。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资料,方便学生在课外时间可以自由选择,随时随地学习。以第七单元阅读部分和中华文化欣赏部分为例,教师可以上传制作中国传统节日食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视频至线上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本单元阅读部分及中华文化欣赏部分教学效果良好。从课堂氛围及学生课堂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本课学习之后,教师从听、说、读、写、译五个维度分别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进行了相关考查。从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和之前的英语水平相比有所提高,特别是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词汇读音、理解和运用上。此外,从课后反馈得知,学生对本单元阅读部分和中华文化欣赏部分学习满意度较高,对这两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方式接受度较高,学生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性相较原来有明显提升。

第七单元阅读及中华文化欣赏部分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反思。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高校公共基础课,应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但思政内容融入的量和时机要恰当把握。因为每学期英语教学课时是固定不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加入势必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尤其是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词汇量偏小的状况下,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去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较长的时间,容易造成超课时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将适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

五、结语

作为协同思政课程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一门课程,外语课程的思政作用不可或缺,它可以实现在与其他国家文化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4]鉴于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但学习兴趣浓厚的现状,考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高职英语教师应当善于利用现有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适当拓展教学资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巧妙开展课堂教学及课后拓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灵活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育教学的可行性路径,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能力,为培养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高素质高职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 A.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M]. Oxford: Macmillan Heinemann ELT,1995:7.

[2]郭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7):69-73.

[3]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2):53-59.

[4]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