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探讨
作者: 吴枫[摘 要] 步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序地展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支持。在新时代,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学好自身本领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当前,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技能培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质。主要介绍了职业技术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同时阐述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对如何开展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一些策略。
[关 键 词] 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178-03
步入新时代,职业院校为国家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让学生成长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成才观。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
一、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更好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只有劳动才能赢得美好的生活。所以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关键,是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内容。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同时还有高素质的人才,只有这样高质量的人才,才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理想。所以,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学校要紧跟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及时更新学校的培养方案,并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性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成长为各个方面都优秀的高质量人才。
(二)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无论是高等教育学校还是高等技术院校,在进行教育过程中,都肩负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责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院校招收的学生群体,相对来说大部分文化知识学习偏弱,或是由于其他种种原因选择到职业院校学习一项谋生的本领,针对这样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其实就要特别重视对其思想政治观念的教育,要积极开展各项思政课堂,同时也要深入进行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劳动中真正理解思政课堂上所讲授的一些理论知识。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进行各种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摒弃职业不平等的观念,让这些学生意识到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对于国家的发展很重要。通过这样的教育,能够对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行良好的引导,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有利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在职业院校中实施劳动教育,能够起到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作用。近年来,青年群体中凸显的种种现象,如对父母用辛苦劳动获得的报酬不加珍惜、随意挥霍钱财,日常生活过程中不想劳动、只想坐享其成以及遇到只能依靠自己时对劳动技能一窍不通等,这些现象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形成错误的劳动价值观,认为自己就应该坐享其成,不会做是理所当然的等一些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观念。在职业院校中积极地开展劳动教育,首先通过一些理论教育,能够让学生尊重劳动工作者,明白通过辛勤劳动来获取自己应有的报酬是非常光荣的,并且值得每个人尊重,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明白劳动是非常辛苦的,所以更要加倍珍惜劳动成果,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在往后的工作过程中更要发挥工匠精神。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在职业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参加劳动的意识都比较强,是非常愿意参加劳动的。通过调查,这些学生参加劳动的目的有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劳动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在劳动中获取知识,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劳动教学的意义掌握得比较好,都能够明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没有树立好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在认识上还是存在偏差,认为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缺乏正确的
认知。
(二)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重视度有待提升
近年来,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了对于各级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目的就是要让各级学校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职业院校,教师对于劳动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活动,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极低。这样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接受足够的劳动教育,体会不到劳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发展。部分教师将教育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专业实力上,认为这样才更有意义,实际上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长此以往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所以,职业院校要想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改变学校相关领导部门以及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看法和提高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相关政策指出,要从多角度、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开展劳动教育工作,要采用理论课、实训课、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在职业院校中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其教育形式非常单一,基本上就以打扫卫生为中心来开展教育活动。学校安排的劳动机会比较少,涉及的劳动内容往往就是打扫不同地方的卫生。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样单一的劳动教育形式会严重影响到劳动教育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发展也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四)劳动教育过程中缺乏学校、家庭、社会协同
参与
劳动教育开展的关键场所在学校,教师在学校中承担大部分的教育责任,但是劳动教育的场所和责任人并不仅限于此,需要社会和家长协助学校来开展劳动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社会对于青年学生的包容度比较低,家长们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家长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仅仅凭借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未免有些薄弱,教育效果也相对有限,无法让学生形成更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难以实现预期的育人目标。
(五)劳动教育评价形式单一,轻视学生劳动素养提升
劳动素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学生形成的劳动价值观念、对待劳动的态度记忆、掌握的劳动技能等等方面。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就是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给予的评价形式非常单一,仅仅是根据劳动教育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对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不是非常重视。这样的评价模式确实有些片面,可能会削弱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兴趣,从而越发抗拒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在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劳动有正确的认识,但这样单一的评价机制,缺乏对学生整体价值的认同。用这样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缺乏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的肯定,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恰恰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这种评价机制忽略了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职业院校实现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发展输送高技术型的人才,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培养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来安排课时,最基本的是要保障劳动教育的课时数量是足够的,课时的设置也体现了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还要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无论是线上课还是线下课,学校都要邀请一些专业的劳动教育专家来对本校所开展的劳动教育理论课质量进行评估,看是否能够达到育人的目标。发挥思政必修课的劳动育人功能,促进德育、劳育协同并举,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设劳动教育相关选修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保证所开展的课程内容覆盖劳动精神、劳动价值以及工匠精神等方面,以便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特别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以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为核心,通过劳动教育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劳动教育专题辅导报告、劳动教育主题实践锻炼,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在实践课的开展过程中,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多样化,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氛围。避免打扫卫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削弱学生对于劳动实践活动的兴趣。丰富劳动实践活动的内容,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真正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
(二)劳动教育资源要“内外协同”,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
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开放融合的方式来展开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通常情况下,职业技术院校都有校外合作的厂家,学校完全可以与校外厂家进行合作,将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从学校内部扩大到生产厂家中,让学生到工作一线去体验一下,让学生看到真正的生产线是怎样的,也能够帮助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通过加强与校外企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也能够更加配合学校的工作。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学习“抗疫先进”等榜样人物,表彰学生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涵养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需要积极地发动家长以及社会相关部门,家庭、社会、学校协同,对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予以关注,配合学校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三)劳动教育评价要“知行合一”,注重学生劳动素养提升
在实际的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的有关负责人需要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劳动素质、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即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有关负责人需要做好对学生“知”的评价分析,重视学生对相关劳动培育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特别是要深刻认识理解劳动培养的核心内涵,对于这些内容的评价就可以按照有关部门举办的知识竞赛、辩论比赛等做出较为合理的评估。同时,学校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获得的有关奖项进行申请,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加分,从而形成可量化的评估标准。其次,要注重对学生“行”相关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行动意识,这种劳动行为的评估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和有关行为贡献。最后,学校需要积极探索完善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加强学生教育情况的分析与反馈,改进教育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开展学段综合评价、志愿者星级认证及劳动素养监测,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指标,设立大学生劳动教育专项奖励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职业院校需要持续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通过不断疏导纠正,改变学生在劳动方面存在的懈怠和偏见思想。职业院校要认识到在开展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要及时进行问题改正,同时也要采用各种方式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劳动教育工作,发挥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加强协同育人保障,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谭泽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4(1):87-91.
[2]杨婧娴.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9(36):69.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4]柳俊.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的实践路径探析[J].科技视界,2019(32):197-198.
[5]姜大源.职业院校强化劳动教育的新思考新措施[N].中国教育报,2020-04-14(8).
[6]张振振.高校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实践路径探究[J].枣庄学院学报,2021,38(6):116-120.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