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作者: 陈绍勇

[摘           要]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重要价值既在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能力,又是为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责任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而对于核心素养的关切则缘于传统教育模式产生高分低能的负面影响,以及用人单位逐渐转变人才招聘要求、方向。然而实践中部分教育机构仍然存在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局部性、片面性问题等缺陷。因此,新时期基于核心素养探索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不仅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需要用人单位充分介入教育过程,提升教学针对性、时效性,还需要夯实师资队伍基础,着力培养“双师型”教育人才。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175-03

所谓核心素养,按照英语原意除了“关键的”,也包括“必要的”“必备的”等多重含义。因此,核心素养不仅涉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技巧,还涉及价值观、情感的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同时,由于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局限在学校、学院等专业教育机构内,也受到包括家庭、社区、城市在内更多社会层面的多重因素影响,因而其不仅关系到受教育者个人的学业与生活,更牵涉整个社会的发展;不仅是受教育者在校期间逐步培养和提升的渐进过程,更会持续一个人的终身,是极其漫长的系统性工程。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重

要性

(一)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能力

作为应用型专业的典型代表之一,电气自动化具有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实用性特色,需要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指导实际操作,并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以佐证理论。因此,理论联系实践就成为该专业学习者及未来的从业者必需且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这也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之一。

强化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是避免纸上谈兵式的学习和教育,防止学生只重理论知识而轻视动手操作。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动手能力的当下,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加受到企业青睐。要在人力资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争取更大主动,年轻的学生就必须着力提高综合就业能力。而核心素养恰恰是激发实践意识、提高实操水平的前提与基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才能让复杂、抽象的理论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职业、任务、项目,才能切实满足从学校到企业各方的客观需要。

(二)培养爱岗敬业、责任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

近年来,随着“大国工匠”精神逐渐成为职场推崇的焦点,培养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亦成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工匠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但归根结底就是对于自身职业的热爱、尊敬与担当。而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观、态度、情绪恰恰与工匠精神契合。因此,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又一重要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责任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比如,工匠精神中的“螺丝钉精神”与核心素养中的责任心异曲同工,都是强调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和兢兢业业的劳动与奋斗。这不仅是年轻人求职择业时应有的科学和理性思想,还是新生代职场人在工作中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正确道路。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迫切性

(一)传统教育模式产生高分低能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全社会都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出了强化素质教育的强烈呼声。其现实背景就是很长时间中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了太多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已经给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而这也是高校迫切需要强化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又有动手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而不需要夸夸其谈的空想家。徒有其表的考试机器不仅会浪费企业宝贵的时间,更会迫使企业额外支出培训费用,产生难以预估的随机成本,这对用人单位和学校都是两难的困境。

(二)用人单位逐渐转变人才招聘要求、方向

随着人才消费观念逐渐转向务实方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学历不等于能力,因而逐渐转变了人才招聘的要求和方向。不少企业从过去只追求高学历转变为更加重视求职者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特别是对众多制造业企业来说,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应当是能够动脑又动手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只会讲大道理的学究。这种人才招聘方向性的转变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迫使高校必须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常见问题

(一)理论有余,实践不足

对许多应用型高校而言,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正在不断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不少高校也在不断尝试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化措施。不过受到长期以来几近固化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束缚,一些高校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理念有余、实践不足的问题。

比如,教学过程中始终受困于现有教材的范围而缺乏颠覆性的突破,导致各种改革措施如同旧瓶装新酒,无法触及本质问题。课堂上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实训基地中依然由学校主导一切,而企业参与相对有限。诸多束缚都是陈旧意识、落后机制的体现,且由于相对隐晦而难以被充分认识和彻底解决。

(二)局部性、片面性问题依然存在

除了过于侧重理论教育外,一些高校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素养培育中还存在局部和片面的问题。即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仍被局限在校园内,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尝试,却忽略了企业在其中的重大作用。特别是涉及职业素养等重要素质培养时,缺少企业参与的核心素养培育往往形大于实,存在形式主义的缺陷和弊端。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路径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作为应用型专业的典型代表之一,电气自动化教学具有十分鲜明的实用性、技能型特点,也特别需要在教学中突出理论联系实践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而“在游泳中学游泳”无疑是最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较为适宜的策略之一。

比如,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育的主体性。在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适当压缩或调整在校期间的理论教学,增加、延长进入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时长,这对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动手操作的状态至关重要。因此,国内院校不妨大胆优化现有课程设置,大幅增加实习实训的比重,以此快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将院校中的理论知识学习压缩到一个学年内,然后按周或月等方式穿插实习实训。也就是一周在校理论教学,一周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或者一个月中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院校学习,其余时间在企业实际操作等。一方面进入企业实际操作能够将书本上抽象理论具象化、感性化,使之成为实实在在的工具、仪器、设备,并让学生在更加具体的操作流程、实践步骤中将教材上的间接经验转化为亲自动手的直接经验。这显然从根本上避免了高分低能和纸上谈兵的弊端。另一方面企业中的实际操作是对课堂所学的佐证,有助于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是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最佳方式与措施。

不仅如此,企业中随时随地可见兢兢业业的工作者、职场人,其在劳动过程中展现的职业精神、劳动素养本身就具有榜样的力量。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真实世界中爱岗敬业与责任担当往往是最好的教学模板,也是最具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深入企业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就是最好的现实主义教育,是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有益策略和有效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中的工作过程也是密切感受市场的过程。这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何谓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与真实性,从而意识到时刻紧跟市场发展的节奏才是争取市场主动的致胜之策。同时,亲身体验过竞争的压迫与冲击后,新生代的年轻学生才更有意识变压力为动力,在继续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自觉自愿加强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策略之一。

(二)用人单位充分介入教育过程,提升教学针对性、时效性

很长时间以来,即使是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这类技术性教学,不少高校也习惯了单打独斗,即使有用人单位参与教学改革,高校也始终存在自我为中心的惯性定位。然而,从更加长远的战略性定位而言,企业才是更具主导性的一方。因此,要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中充分体现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企业当更加深入教育教学过程。因此,用人单位充分介入教育过程,提升教学针对性、时效性必不可少。

比如,在优化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方面,企业应当发挥更多决定性作用。如引入更多企业经历过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素材。这在案例性教学、任务式教学中是最具说服力和现实性的宝贵资源。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则可以兼任教育导师,在正常工作的间隙参与授课,或进入实训基地从事教育辅助或引导工作等。

又如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企业更加需要当仁不让、自觉承担主导和主体责任。这不仅是为企业更加长远的人才队伍培养考虑,还是为了尽快提高院校在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中的针对性、实用性。只有打造出与真实职场相差无几的实训基地,学生才能在最逼真的模拟场景中迅速形成临场感。这也是激发新生代青年学生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此外,对个别素质教育改革始终难见实效的高校或职业院校来说,引导用人单位充分介入教育过程,形成倒逼机制,倒逼学校彻底颠覆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这也是帮助院校尽快突破闭门造车、故步自封教育瓶颈的有益举措。同时,用人单位深度介入本身就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体现,有助于院校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形成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格局和模式。

(三)夯实师资队伍基础,着力培养“双师型”教育

人才

多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师资力量绝大多数都是刚出校门就进校门的科班生。这些象牙塔中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固然具有极其牢固的理论基础,但也同时存在远离市场和职场的显著缺陷。而师资队伍中兼有社会工作经验的成员堪称凤毛麟角。如此独木难支的状态也决定了长期以来高校极度缺乏“双师型”人才,在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中不断遭遇师资力量薄弱的困境。

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还需要夯实师资队伍基础,着力培养“双师型”教育人才。

比如,利用实训基地的便利条件,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育工作。来自企业的工程师、高级技师同样可以成为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者。而高校教师不仅可以在实训过程中面对面观察和学习专业技术,还可以沉浸式体验社会单位对职业道德的养成方式。从这一角度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高校教师队伍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磨砺,不失为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全面发展的创新途径。

又如,直接聘任企业离退休专家担任“双师型”导师。尤其是经过一段较长时间校企合作后,学校一方对于实训基地中的导师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企业一方则对学校教育形成了更加系统性的认知。一旦有临近退休且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兴趣的专家不再担任企业职务,学校大可着力邀请其加入教师队伍。这些具备丰富职场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不仅有助于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可在校园中成为“传帮带”的中坚力量,助力高校持续夯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基础。

五、结语

简而言之,基于核心素养的专业人才培养就是兼顾知识与技能、个性与修养、价值观和情感的系统性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改革超越传统应试教育陈旧局限性的关键。随着全社会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渴求愈发强烈,越来越多应用型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格外关注实践能力培养,试图通过快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适应环境、应对竞争挑战。诚然,快速上手对于学生提高市场竞争主动权甚为有益。然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等教育不应当满足于培育“照葫芦画瓢”的匠人,而是应当努力培育创造者、设计者、发明者。也就是说,基于核心素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不仅要立足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还要着力激励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的意识和能力,更要着眼于敬业、奉献、责任意识的培育和养成。同时,具有卓越核心素养的专业人才也应当是自觉自愿终身探究的学习者,是没有外力督促也能孜孜以求的探索者。只有通过改革固化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才能培养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实用型人才,才是响应素质教育改革战略的科学教育机制。这不仅是新时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品质与效能的重要方式,还是新形势下培育德才兼备、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叶豪爽,黄田炼,吴旭安.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以厦门市同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福建轻纺,2022(1):52-56.

[2]张维光,吴慎将,潘永强,等.新工科背景下传统专业升级改造途径研究:以光电信息与科学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6.

[3]刘洪银.劳动教育推动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134-138.

[4]张旭.核心素养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学周刊,2022(3):43-44.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