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故事”思想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论纲

作者: 李苗苗

[摘           要]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新时代赋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使命还存在一定差距,尚未形成对课程思政属性和逻辑支撑的系统化理论论述,且对课程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融合和实践不到位,与思政课程步调不一。借用新时代“中国故事”思想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论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逻辑,设计初步方案,或可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照。

[关    键   词]  “中国故事”;课程思政;研究论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04-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全面要求。然而,当前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学术研究与新时代赋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使命还存在一定差距。于是,系统论证课程思政作为专业性概念的内涵和研究现状,阐明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论证课程思政建设逻辑机理,以深入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主题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1.高校课程的思想属性研究

国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对课程思想属性的研究,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知识社会学和批判教育学两大学派而兴起。知识社会学派集中阐述高校课程的社会学属性。有学者将课程知识的选择和传递视为对现实社会文化规范的确认、传输、再生产过程[1];也有学者提出了课程知识本身即为社会产物,课程即社会产物的观点[2]等。批判教育学学者认为高校课程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思想和政治问题。对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性和思想性已经达成共识,但由于国外与国内在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学情、教情方面存在差异,国外学者还未对课程思政问题展开集中探讨。

2.思政内容参与高校课程建设模式研究

国外学者对思政内容参与高校课程建设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以来课程研制专业化领域的持续推进,产生了两种被广泛认同且实施的模式:一是课程研制目标模式,强调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化,将传授思想、价值观点的规范性、正确性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标准之一[3];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主张从学生的学情基础和需要角度,构建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要素[4]。两种经典模式都集中探索了课程思想性、政治性的建设方案、规范、标准,但都受限于本土国情,目前还没有关于我国课程思政概念和建设经验方面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高校课程思政概念研究

国内学界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课程“颜色”问题大讨论,经历了“红与专”问题讨论、课程的思政属性再确认、新时代课程思政概念研究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7年至1965年,形成了课程教育应坚持“又红又专”、德才共育的指导思想和概念内涵[5]。第二阶段,起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针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译介带来的课程专业性、技术性“拔高”而思政属性弱化问题,很多学者否定专业主义的片面理解,肯定高校课程建设应着力在思想教育方面继承传统、借鉴经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6]等,构成了对高校课程思政属性的再度确认。第三阶段,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文件精神开展的课程思政概念研究,澄清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含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各门课程教学、各个育人环节之中;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核心意义在于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达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明确了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7]等观点。经三阶段研究,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目标等,国内学界已经形成了较明确的认识,却仍缺乏“经验—政策到思想—理论”通观式、科学化、系统化理论阐述。

2.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国内学界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热潮出现于2017年,于2021年达到高潮,已成为学术热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核心主题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学者提出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为建设起点的观点[8];有学者指出将思政课程的内容、资源建设深挖移植至其他各类课程的建设思路[9];还有很多学者将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新理念,与自身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设计某类专业/通识课程的建设方案,如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大学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大学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等。特别指出的是,近一年,学者提倡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统一,探索显性的课程教学与隐性的育人环节相统一,研究课程实践与评价相统一[10],有效促进了课程思政教育范式改革。在此背景下,回归课程思政本质属性,以理论创新带动实践范式重构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主题。

(三)研究趋势分析

学术界对高校课程思政概念内涵、理论价值和建设实践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在课程思政由专业化术语到专业性概念的理论逻辑问题及高校全部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建设和教育实践范式重构问题两方面,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缺乏从经验、政策到思想、理论的逻辑转化,尚未形成对课程思政属性和逻辑支撑的系统化理论论述;二是对课程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融合和实践不到位,与思政课程步调不一致,尚未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标思政课程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尤其是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缺乏解释力,造成课程知识性和价值性脱节。

因此,课程思政作为教育专业性概念的理论逻辑阐述及其逻辑下的课程可行性建设路径研究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未来趋势。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赋予高校教书育人的使命性、专业性概念被提出,需要在新时代精神内涵和表述的逻辑赋能下完成理论和实践逻辑论证,且需要在该逻辑下扩充现实素材、数据库,在大数据科技赋能下完成路径探索。

本文受上述启发,更注重理论和实践互释互证,设计了新时代“中国故事”思想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基本论纲。用新时代“中国故事”思想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赋能课程思政逻辑机理论证,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系列素材、数据、逻辑和科技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以期构建合理范式,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照。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理论研究目标方面

首先,将课程思政纳入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下,论证课程思政由从经验、政策术语到教育思想、理论的专业性概念转化,构成对课程思政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系统化、科学化阐述。

其次,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思想逻辑线索下,研究高校课程的思想属性及教育性、思政性生成方式,形成对课程思政属性和逻辑机理的系统化理论论述。

2.在实践研究目标方面

用新时代“中国故事”系统思维整合各类素材,建立综合数据库,借助大数据分析提取其中知识性、教育性要点,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实践。

(二)研究内容

1.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过程和问题指向梳理

查阅文献资料、研读政策文件,回顾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发展、完善各个阶段,对其概念形成和创新发展路径作出全景式历史描述。围绕课程思政的概念、范畴、命题、逻辑等理论要素,厘清其作为专门化术语的内部逻辑结构及主要问题指向。对课程思政作为教育专业性概念的系统化论证缺失和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对研究现状中暴露的问题给予正面回应,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新时代“中国故事”思想的理论逻辑研究

对新时代“中国故事”系列思想的理论化成果、最新表述进行综合调研,深入其提出过程,研读《习近平用典》《习近平讲故事》《习近平讲党史故事》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的“中国故事”主题讨论。将“中国故事”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代表成果,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线索下,深度阐释其中新时代精神内涵、逻辑及“人民至上”逻辑线索。收集集中反映新时代精神内涵的“中国故事”讲述个案、案例,建立“中国故事”数据库。

3.新时代精神要点提取及课程思政逻辑机理论述

系统梳理“中国故事”思想的理论逻辑,根据新时代精神发展脉络按共时维度和历时维度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筛选,提取“中国故事”主题和新时代精神要点。将课程思政的核心逻辑,即课程对知识的价值导向和教育性逻辑,与新时代精神要点对接,生成新时代课程的思想属性作为课程思政逻辑基点。在逻辑基点基础上,针对性填补上述课程思政概念论证缺失问题,系统论述课程思政逻辑机理。

4.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模型建构

通过课程思政逻辑机理论述,结合高校课程特点和育人目标,在“中国故事”数据库基础上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的模型。经过文本编码,提取核心类属、类属、次类属等扎根理论研究过程,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归纳为由“历史、人民、社会”等价值要素和“知识、能力、素质”等专业要素共同构成的系列线性结构。模型从内外因角度细化新时代精神要点和课程思政逻辑机理,模型内各线性结构对接“中国故事”系列主题,可进一步分解为六大内容重点,具体操作化可供测量的十六个基本要点。统一线性结构中各要素间是逐级递进的关系,对应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逻辑。

5.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和路径生成

根据上述模型归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点,不能跨越“历史、人民、社会”等价值要素,不能将“知识、能力、素质”等专业要素空洞化。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在“中国故事”叙述逻辑下继续整合,嵌入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中国精神、大国担当,对接人才培养目标,生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总结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借用数据库将生成的建设机制、路径等制订为可复制推广的建设方案,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三、研究思路和重难点

(一)研究思路

新时代“中国故事”思想赋能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从三方面展开:一是理论背景梳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研读政策文件,从学理上梳理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过程和问题指向;二是理论逻辑论述和模型构建,在新时代精神指导下,通过课程思政逻辑机理论述,结合高校课程特点和育人目标,在“中国故事”数据库基础上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的模型;三是建设方案制订,借助模型,生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总结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制订可复制推广的建设方案,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二)研究预期效应

1.研究预期被高校借鉴,为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为课程思政方案制订提供咨询建议。

2.研究预期向教学改革和研究转化,为高校及各类教育研究所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积累数据资料,促进相关研究深化。

3.研究预期被教育界参考,为教育界提供新时代思想参与人才培养的实用案例,为新时代精神、思想、理论传播和教育发展提供有益支撑。

参考文献:

[1][英]丹尼斯·劳顿,等.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张渭城,环惜吾,黄明皖,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0.

[2][澳]罗伯特·W·康奈尔,李复新,马小梅.教育、社会公正与知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2):62-71.

[3]BOBBITTF.The Curriculum[M]. Boston:Hough-ton Miffin Company,1918:283.

[4][美]迈克尔·W·阿普尔.文化政治与教育[M].阎光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9.

[6]赵麟斌.世纪之交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40-142.

[7]李红梅,付高言.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2(1):134-138.

[8]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2-14.

[9]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10]许祥云,王佳佳.高校课程思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框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47-60.

编辑 郑晓燕

①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国故事’思想赋能财经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编号:BJS20220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苗苗(1988—),女,汉族,河北深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高校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