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行状况及教育引导
作者: 李宁[摘 要] 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各大高校需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此不断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并在充分利用本地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关 键 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10-03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越来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这项工作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团结各民族人民,实现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当积极响应我国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保证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夯实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壤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这就要求高校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大学生是我国的希望,国家的发展需要培养一群团结的大学生群体,我们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学生群体。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因此,我国高校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将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的突破口,不断巩固民族共同体,提高民族凝聚力。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全面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1]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将研究民族问题,培育少数民族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纳入治国安邦总章程的内容中,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当前,我国学术界积极加入民族问题、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工作,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也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教学政策,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比如,新疆大学便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高校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民族文化中寻找到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基因,以此提高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次会议结束后,党中央相继出台诸多政策文件,对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指导,该领域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各方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党中央下发的文件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诸多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点。
在学者杨文炯看来,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多元一体结构,中华民族是地缘、经济、族群、政治、文化这五大因素长期融合、相互发展的结果,具有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文化体系。近代以来,外来入侵间接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且,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便已经萌芽,中华民族已成为多个民族的共同称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在学者冯育林、邱明红看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也就是说,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与中华民族思想一同变化,每一次思想上的大变革都会带来一场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讨论。因此,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思想经历了“缘起—发展—集结”的历史进程。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学者便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八十年代,在研究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学者们将“认同性”作为核心内容;九十年代,学者们将不同的职业身份纳入研究范围。随着专家学者的长时间研究,文化认同已作为打造人类共同体的重要条件深入各个领域的研究之中,其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范畴,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都包含了文化认同的理念,文化研究也不再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属内容。[2]
二、研究意义及价值
深入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在初创期时儒家文化对其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探索不同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同认识,并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让各民族深刻认识到“只认同本民族文化”的意识是片面的、错误的,深刻认识到传承本民族文化和学习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再将二者对立起来,落入非黑即白的陷阱。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们正处于“文化交流”的大时代背景下,促进民族交流是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研究民族认同意识和该意识的具体历史发展进程,还需要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出发,培养各民族人民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并且,还需要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认知角度上的体系结构和文化基础,如此才能从历史的角度充分发掘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的形成原因,进一步剖析各民族人民产生文化认同感的心理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是推进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工作的有力抓手
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持正确的民族思想,建立规范、科学的民族制度,强调国家自信,积极开展多民族国家建设工作。在规范机制体制、积极传播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民族知识,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当前民族共同体的认可程度,提高政治认同感。比如,参考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探索民族共同体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方向;研究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从多个方面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高民族认同感,以此培育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行状况分析
接下来,笔者将基于自身专题研究对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从高校教育现状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整体层面及教育层面全面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一)整体层面认识
当前,我国大学生“五个认同”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大学生精神昂扬,各种思潮盛行于大学校园之内,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各种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精神境界的影响,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影响,辨别各种思潮的积极的部分和消极的部分。近年来,一些有害的思想以更隐蔽、更广泛的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扩散。他们通过互联网媒体进行传播、扩散,使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思想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二)教育层面认识
除此之外,调查结果还显示,许多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从整体上来看,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还不够。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的针对性、突出性,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加思想政治课的热情,培养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促进各民族大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使其充分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大地上各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共同体,而在这一共同体上所提取出来的民族文化精华则是中华文化。只有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才能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探索
(一)固本强基,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教师应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置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以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事实上,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其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这方面的内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触这门课程之后增强了中华民族意识。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较多的班级中,教师对这方面内容的解读也应当更加仔细和深刻。总之,坚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其针对性,着重强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对相关理论、重要思想进行全面、深刻的讲解,激发大学生对民族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热情。
与此同时,高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视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民族认同视为尊重、认同本民族文化,并没有将民族文化的范围扩大到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民族认同问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培育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不可忽视。因此,这要求各大高校将民族认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帮助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并不等同于某单一民族,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在长时间沟通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从而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民族沟通交流,认识到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各大高校也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使其认识到本民族与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并进一步上升到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层面,从而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润物无声,提升校园文化“主引擎”作用
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感受。但是,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作支撑。因此,高校应当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顺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特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程度,以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民族意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靠上课就能取得成功的,需要从思想上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通过调研,笔者发现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高校已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他们在教室、宿舍、走廊等地方用漫画的形式粘贴宣传标语,播放宣传视频,用丰富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生动活泼的手段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除此之外,部分学校还会在开学和毕业的时候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活动。活动上各个民族的大学生穿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表演节目、签名、合影,活动结束后,校方还鼓励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还有一些大学专门提供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工作,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宣传本民族文化。总之,各大高校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手段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
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大学才能被称为优秀的大学,而优秀的大学往往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因此,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应当从学术理论修养上下功夫。比如,举办动员会、座谈会、知识讲座等活动,在校园内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浓郁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既提高教育质量,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与此同时,还可以联合校外科研机构、相关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合作,从历史文化、思想哲学等多个角度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而提高民族凝聚力。
(三)知行合一,探索文化资源“主平台”作用
我国各大高校都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无论他们在哪里,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他们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养分。近代以来,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来侵略,将保卫中华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我国有深厚的民族团结土壤。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我们的历史优势,挖掘历史资源。通过调查发现,诸多高校都会在假期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进行参观学习。大学生通过学习民族知识、缅怀革命先辈,深刻认识到了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意义。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参观时深受感动,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光辉历史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将其视为自己的思想指引,不断向前发展。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还有利于培养其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将民族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时期,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和开展志愿者活动的方式进行民族意识的培养,也可以邀请一些少数民族英雄和时代楷模进行宣传,以此构建长效机制。[5]
五、结语
高校和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活动,可以联系团委、学生处、学生社团等多个部门共同举行座谈会、讲座等,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动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活动,以此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之外,一些高校也将推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投入家乡建设工作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合力,在发展中真正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亚合亚江·吾拉依.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言语路径探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0):135-138.
[2]王景新,刘会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J].文山学院学报,2022,35(1):107-111.
[3]李静芳.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50):142-143.
[4]屠丽妍.培养和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未来与发展,2021,45(11):109-112.
[5]童童,马晓明.政治文化视角下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8):186-187.
编辑 郑晓燕
①本文系2021年度新疆工程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基地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行状况
与教育引导研究”(项目编号:XGYJD2021Y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宁(1984—),女,汉族,新疆哈密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