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作者: 施祥 韩苗苗 张行敏 熊得凯 王继年[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殿堂,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肩负着育德的重要使命。新形势下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是医学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和建设难点。然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学校顶层设计有待细化、临床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和专业课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完善学校顶层设计、提升教师思政能力和打造思政精品课程三个方面提出建设路径,实现课程思政和临床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医学院校高质量发展,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当代良医。
[关 键 词]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22-03
课程思政,是指在知识、经验和活动传授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元素贯穿其中,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融入实践教学中,真正做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医学教学和临床实践全过程,促使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引导医学生身份角色的转变,将所学、所闻转化为内在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成为人民信赖的好医生[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医学类高校在培养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注重在课程中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2]。文章立足于医学院校自身的专业特殊性,归纳总结当前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从完善学校顶层设计、强化教师思政能力和打造思政精品课程三个方面提出建设路径,为我国高校管理者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一、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人才培育职责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而“立德树人”则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国际形势变化莫测,在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的争夺问题十分尖锐[3],单纯依靠思政课程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此种态势下,从专业课程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显得尤为重要,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努力把思政元素与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融会贯通,进一步放大其育人育才的功效和实用价值,培育大国良医[4]。落实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不忘医学教育的初心,牢记医学教育的使命,发挥专业课教师主力军、教学主战场、课堂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是医学院校的责任和使命。
(二)强化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专业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双重属性,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自身的学科独特性要求我们的医务人员在熟练掌握临床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对患者及其家属予以一定的人文关怀,对医务人员高标准的需求体现在对医学生的培养教育。然而,随着医学的不断深入发展,“拜金主义”和“技术主义”在医学领域广泛渗透,医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实践中逐渐被削弱,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和信仰支撑的医学生,容易在繁重的学业中迷失自我,过分关心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从而忽视了职业素养、人文关怀、人际沟通等医学人文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传递医生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正能量,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个人整体人文素养。
(三)弥补思政课程不足
在医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是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多样化、疾病谱的转变以及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教育理念也需要不断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而发展进步,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德育需求,“填鸭式”的教育带有明显的说教特征,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准医生的医学生,在院校教育阶段对其进行系统课程思政教育,并贯穿临床专业学习的全过程,既可以弥补思政课程的不足,构建系统的育人框架体系,又可以为以后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人文医师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院校顶层设计有待细化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离不开高校的顶层设计和支持。目前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开展多由教学主管部门推进[5],缺乏对具体课程教学目标、教案设计、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措施,这就会导致各级培养单位和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缺乏一致性,不利于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各异,但方案更多关注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操作等,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相对简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模糊[6]。在效果评价方面,不同院校评价指标未能科学、合理地适应本校实际情况。部分院校局限于医学专业课程的评价,未能全方位、全过程、全面覆盖到课程思政[7]。顶层设计建设的缺乏,不利于发挥课程思政育人育才的功能,难以构建起系统、完整且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临床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欠缺
医学院校中,课程思政的主体是临床专业教师,他们对医学生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课程思政仍处于探索实践过程,部分教师仍习惯于仅传授专业知识,对于课程思政的融入仍缺乏专门培训和自我认同[8]。部分专业课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主观认识中觉得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是思政教师的职责,与自己的教学内容并无太大联系,致使专业课教学无法充分发挥德育功能[9]。另外,医学院校临床教师长期面临科研、教学和临床三方面的压力,各方工作的压力会分散他们主动参加思政理论培训和投入课程思政备课的精力,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医学课程,如何将医学知识与课程思政精准衔接仍需投入更多的精力思考和实践。
(三)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专业课程是临床教师传道授业和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随着我国医学发展进入新时代,医学专业教材不断更新与完善,医学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与时俱进。然而,部分高校使用的医学教材内容陈旧,有关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价值观方面教育的内容相对缺乏,人文素养和思政元素与专业课融入不足[10]。如何深入挖掘、提炼以及转化医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不同医学专业课有效衔接,做到思想政治课程与医学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医学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时效性,是医学专业教师所要面临的挑战。为贯彻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不少高校结合自身校情,积极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充分的问题[11]。
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一)构建完善的学校顶层教育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需要多方联动,在立足于学校办学宗旨和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医学院校应坚持顶层设计和分层落实有机结合,努力推动“学校—教务部门—学院”三级联动,做到协同育人。学校层面,成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领导组,把握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宏观方向,结合校情,科学、合理地制定多维度评价体系,完善监督机制[12]。统筹规划安排临床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节设置、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实施效果等内容,以专业教师自我评价、安排学生互相点评、教务部门积极督导等方式进行考核,将课程思政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绩效奖金等评价体系挂钩,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有序推进本校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教务部门加强统筹规划,整合校内外人力、物力资源,组织以医学人文课程、临床专业课以及思政课教师为核心的教学队伍,参与课程方案设计,建立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精品课程案例和素材库,以供课程思政改革使用;学院层面,建立与学校一致的课程思政改革小组,以推进和落实学校建设方案为重点,通过研讨教学方案、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制定课程遴选机制等,发挥学院课程育人的最大功效。
(二)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临床专业课教师,其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13]。医学院校及其培养学院通过组织课程思政讲座、会议、专业培训等多种渠道,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教学重要论述中课程思政的深邃精神与深刻内涵,积极推动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认识到引领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帮助其培养思政意识。对临床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高校应予以重视,各部门协同合作,建立一个基于“学校—学院—学科”的多层次、立体化思政培训系统,例如遴选优秀课程思政教师组成教学代表团队,通过拍摄教学视频以及开设旁听课程供其他教师借鉴学习,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分别对课程整体设计规划、课上创新方法教学以及课后及时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从而为提升学校整体育人工作质量起到积极导向作用。临床专业课教师秉持“立德树人”核心教育目标,注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互动、课后为学生耐心答疑、网上提交反馈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医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一位优秀的大先生,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在以后人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伙伴和知心人[14]。
(三)着力打造医学课程思政精品课程
许多专业课程都包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特别是中医课程具有启发学生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职业情操的重要作用[15]。在专业教材的设计和规划上,相关部门需要充分考虑医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纳入教材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思政内容渗透进专业课教学方案中去。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应结合课程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挖掘思政元素,如在基础医学课程中挖掘尊重事实、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等元素,在临床实践课程中挖掘医者抗疫精神、党史红医精神、崇高职业精神等元素。教学实践中,纳入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调研分析学生的切实需求,积极回应学生的问题,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和课程改革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努力让课程思政教学真正“入耳、入脑、入心”。集中校内优秀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资源,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特色,共同协作,取长补短,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推出一批本校精品课程,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引导不同临床专业教师进一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精品课程为标杆,结合自身教学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品课程思政”课堂。
四、结语
近些年来,部分医学院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思政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宝贵经验。但课程思政作为一项新的尝试,仍需不断探索前行,准确把握课程思政与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厘清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教学课程关系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将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主义新时期需求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1)[2022-03-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丁春福,杨乃坤,韩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以沈阳工业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5):61-65.
[4]郜佩.探究思政课与思政改革对医学生的现实教育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11):841-84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