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作者: 林衍盛

[摘           要]  劳模精神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是党宝贵的精神资源。把劳模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既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也是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作为高校核心思政课,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较好地阐释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大学生把劳模精神内化为道德品质。面对机制不健全、教学力量薄弱、学生劳动素养偏低等问题,高校应从强化教学力量、提升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思政课建设,把劳模精神更加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

[关    键   词]  劳模精神;高校思政课;时代意义;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3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1]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劳模精神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一、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24个字表述了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自古以勤劳著称,中华儿女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劳模精神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

劳模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从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再到当前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劳模精神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2021年9月,劳模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确立为党宝贵的精神资源。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军民生产;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探索时期,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新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计其数的劳动模范冲在前面,挥舞旗帜,把共产党人勤于拼搏、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劳模精神融入“原理”课程的教学分析

劳模精神是千百万优秀劳动者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生动写照,是广大人民群众勤劳拼搏创造美好生活的经验总结,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先进性和创造性。把劳模精神融入“原理”课程,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角度阐释劳动的本质和价值,更加深刻地揭示劳动者的历史主体地位,进而在情感和理性层面唤起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情感共鸣。

导论部分,引导大学生把资产阶级“异化”的劳动与我们当下的劳动进行对比,使其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的同时,更加明晰当前来之不易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更加珍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和身份。

第一章“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部分,可以把劳模精神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结合起来讲解:一方面,劳动受具体时代物质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就像众多的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一样,充分调动自己的激情和热情,创造美好生活。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部分,把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阐述,着重阐释敬业的时代意义和内涵,通过列举劳模先进事迹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树立共同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勇于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加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自律自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部分,把讲授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与劳模精神、劳模故事结合起来,在阐释好人民群众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基本趋势和走向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明晰其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角色,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部分,在透彻分析劳动力作为资本价值增值源泉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资本主义剥削和压榨的本质,并通过有机融入劳模故事,引导大学生明晰社会主义的劳动是出于对他人、集体和国家的热爱而自主、自觉、创造性地劳动,明晰我们的劳动更多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不像资本主义国家,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和剩余价值。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部分,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阐释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明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所需要经历的历史过程,进而更加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劳动的多样性和局限性,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区别有更加合理的认识,更乐于接受技能型劳动,走技术报国之路。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以及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部分,须着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劳动模范的光辉事迹,把不同时期的劳模故事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凸显每一个“个体”的劳动价值,引导大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有赖于每个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积极创造和不懈奋斗。

三、劳模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存在的困境审视

(一)教学机制不够健全

随着近几年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宣扬,劳模形象、大国工匠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崇,社会上掀起了向劳模和工匠学习的热潮。然而,高校里面许多有关劳模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由于缺乏系统的安排,呈现出碎片化、同质化、形式化等方面的问题,运用劳模精神鼓舞人、启发人、鞭策人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由于机制的缺乏,许多高校思政课在讲述劳模精神时,往往是出于零散的、自发的教学需要,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教育合力。评价机制的缺失也是许多高校在开展劳模精神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和反馈,使一些教师难以把握教学成效,一些不合理的教学反馈评价机制限制了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教学力量比较薄弱

劳模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极为广泛,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大部分“原理”课教师不具备劳动一线的工作经历,进而在讲述劳模故事,传播劳动价值观念时,感染力和说服力就难免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师资数量上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受制于有限的教学力量,大部分高校思政课都是采取大班制方式授课,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起上课,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高校思政课教学力量薄弱还表现为许多高校没有真正把专业课教师、党政工作人员等纳入弘扬劳模精神的队伍中来。

四、劳模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改善路径

(一)强化教学力量

劳模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极为广泛,要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承弘扬劳模精神,需要有效调动高校党委、群团组织、各个行政部门人员以及专业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积极性,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相向而行,努力实现课程、科研、实践、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育人合力。首先是校党委要加强重视和协调,切实把劳模精神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一环,出台相应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措施,加强组织部署,把劳模精神教育纳入日常议事日程和工作考核中,统筹做好校级层面的教学安排。二级学院党委或党组织要在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把劳模精神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主动与思政课教师对接,邀请思政课教师、校内外劳模、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等到院系开展专题讲座,安排青年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劳动实习实训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思政课”有效拓展教育教学时空方位提供支持和便利。校院各级各类组织包括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好活动组织和桥梁纽带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劳动育人氛围,积极与讲授劳模精神的思政课教师对接,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活动指导、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作用,以期能够开展更多内涵丰富、主题鲜明,以宣扬劳模精神为要旨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就弘扬劳模精神而言,专任教师应与思政课形成联动机制,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环节力争实现优势互补、凸显特色、有序衔接,努力形成同频共振、相向而行的良好局面。由于高校普遍缺乏兼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一线劳动经历的师资力量,有效地引入校内外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等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开设“劳模思政课”“工匠课堂”等,通过劳模工匠的现身说法,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阐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指向,与校内思政教师教学形成优势互补,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二)提升教学水平

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成效如何,关键在教师。高校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思政课教师“主力军”和课程教材“主阵地”的角色功能统一起来,积极寻求创新和突破,把劳模精神有机融入教师、教材和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发挥好集体备课的优势,由于劳模精神内涵外延极为广泛丰富,仅靠教师个人是较难完成全部课程准备的,必须要借助集体的力量,有效进行分工和协作,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备出“精品课程”。要坚持遵循规律和改革创新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结合起来,逐步培育大学生牢靠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精神。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学习规律、研究规律、掌握规律,把唯物辩证法作为基本遵循,努力掌握好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本方法,积极提升运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要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特征,把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建立在更加尊重学生主体,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的基础上。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教师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调查研究上课学生劳动观念意识状况,注重从教学反馈信息中吸收合理元素。

(三)改善教学方法

面对“0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劳动素养普遍偏低的现状,在讲授劳模精神过程中,应突出问题导向,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做好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着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育教学载体,以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的方式开展教学。[3]当代大学生在劳动观念和劳动素养层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如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辨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存在矮化歧视体力劳动的倾向;有些学生劳动耐受力偏低,缺乏刻苦向上的劲头,在困难面前容易妥协等;有些大学生执迷于“创业”速成,眼高手低,忽视了动手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劳动素养参差不齐的状况,高校思政课应突出问题导向,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一是要通过座谈会、访谈、问卷等形式,精准把握青年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技能水平,准确把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地域所形成的差异化特征,在课堂内外知、情、意、行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纠正错误的劳动认知,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理念。二是注重从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成长的环境出发,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努力形成综合化、立体式教育体系。[4]三要注重把握不同课程、不同专业学生的特征。四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最终的目标指向是回到实践中,提升大学生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好实践教育环节和寒暑假社会实践环节,通过创设劳动实践学分指标,引导大学生积极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到校内外的社会劳动实践中,在青年学生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和指导,进一步巩固实践教育成果。

五、结语

当前,我们已经迈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然而,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存在许多艰难险阻,尤其是在许多科技和产业发展领域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和不足。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职能,思政课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潜心研究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明晰时代之变、发展之需,以劳模为榜样,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锤炼崇高的劳动品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8(1):1-4.

[2]田鹏颖,刘康.“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49-51.

[3]丁建安.简论劳模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28(1):105-108.

[4]吕守军,代政,徐海峡.论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J].中州学刊,2018(5):104-107.

编辑 王亚青

①基金项目:2021年度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SZS21028)。

作者简介:林衍盛(1987—),男,汉族,福建上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