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PPPS教学模式在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中的应用

作者: 张爱春 殷婷婷

[摘           要]  BOPPPS教学模式是近年许多高校较为推崇的一种新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六环节即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教学、后测和总结。实践证明,BOPPPS教学模式有利于打破教师“满堂灌”的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有利于“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贯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BOPPPS教学模式的应用并非机械的照抄,也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有所增减,使之真正成为为我所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真正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有益手段。

[关    键   词]  BOPPPS;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52-03

一、BOPPPS教学模式简介

随着我国对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视,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将从前的“满堂灌”的、死气沉沉的课堂,变成学生更喜闻乐见的课堂,而BOPPPS教学法就满足了学生对课堂参与度的想象。BOPPPS教学模式主要用于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近年来引入我国,并得到高校认可。BOPPPS教学模式包括六个环节:

(一)导入(Bridge-in)

导入环节即在上课之前通过案例、视频、讲故事、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让学生充满期待并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能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学习内驱力。导入环节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式,可以是问题导入,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等。二是导入包括上节课的回顾和本节课新课的导入:导入的第一部分即回顾上节课或以往有所学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现场问答或学习通布置作业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写,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导入的第二部分即设置相关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Objective)

教学目标环节即通过设定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专业课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加入课程思政的目标更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而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开始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简明扼要地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是灯塔,指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向,让学生有心理准备,知晓本节课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调节学习节奏、专注学习重点。

(三)前测(Pre-assessment)

前测环节,教师对学生进行测试,如以做题、问卷、提问、测验、讨论等方式来加以展开。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学习个体千差万别、良莠不齐,孔子教育我们要因材施教,通过前测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背景,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工科类学生学人文类的课程,通过前测,了解到他们的文科知识储备不足,上课内容就必须将一些基础知识作为抓手,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展开,降低课程难度,但工科类的学生思维活跃,因此增加辩论赛、讨论的环节则必不可少。而文科学生则可以深挖一个问题,强调内容的逻辑联系。还有就是男女差别,男生爱思考、不爱总结,女生则善于总结,因此,因材施教、彰显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必不可少。

(四)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参与式学习更加强调学生参与的重要性,要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情况,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该环节也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这个环节学不好,就会满盘皆输。这个环节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建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本环节没有固定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所讲解的主要内容,灵活选择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小组比赛、问卷设计、辩论赛等多种方式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后测(Post-assessment)

后测环节即在整堂课程教学快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和测试,将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比,以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学生后测的方法有许多种,可以采取考试、考核、展示和学生复述等多种方法,该环节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有基本了解,也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强度,在后续教学中突显出来。

(六)总结(Summary)

总结,即对本次课堂内容进行总结。通过简练的语言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逻辑线索,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督促学生在课本或笔记本上标注出来,便于复习。同时对本次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进行解释说明,对下节课内容提出预习的要求。如果还有时间可以把本单元、本章内容的逻辑线索和知识线索进行简要的总结,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在课程内容中所占的地位,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感知。

二、BOPPPS教学模式在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中的应用

我校属于独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是我校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一环,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是我校开设的一门通识必修课,属于人文哲学类课程,在全校大一学生中开设。课程内容包括两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和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儒家哲学部分主要涉及儒家的仁、礼、孝、学、性善等理论,这些理论的落脚点即德的培养,苏格拉底部分主要是文本阅读,了解苏格拉底对德与智的看法,揭示中西方哲学都注重德的培养。课程内容为读本精研,经典阅读文本为《论语》和《苏格拉底的申辩》。以下就以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中的“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例,阐述关于BOPPPS的课程教学设计内容。“孔子的仁学思想”是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掌握整个儒家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BOPPPS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计从以下展开:

(一)导入(bridge-in)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好的导入环节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达到对知识的渴望,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首先,一方面回顾上节课内容。教师会提前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可线上线下同时作答,体现公平的原则,而提问上节课《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要求在黑板上书写,这样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另一方面强调孔子的学的内容,我一般会用学习通选人的功能,学生会更有紧迫感和积极性。其次,导入新课。为了尽快进入课程内容,首先会让学生用“仁”组词,学生纷纷说道:仁爱、仁义、杀身成仁、仁心等。教师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接着教师提问:能表现“仁”的词语有哪些?学生说到,善良、友爱、正直、宽容、诚信、勤劳等品质。通过这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对孔子的仁的思想的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Objective)

教师在导入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内涵。让学生了解“仁”学产生的背景,能够举一反三,习得文本阅读的能力、技巧。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反思的能力。本节课综合运用讲解法、讨论法、举例法来讲解课程内容,如探讨仁爱与兼爱、博爱的区别则主要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把“仁”自觉运用到生活中去,提升大学生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自觉践行仁道的勇气和能力。

(三)前测(Pre-assessment)

前测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较适合通过问题来加强互动,如你有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吗?因为任何一位哲学家的思想,都可以从他的生平中去了解他所处的立场,还可以从孔子所处的时代大背景来了解孔子的思想。依据学生对孔子生平的熟悉程度,以摸清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学生对孔子的了解知之甚少,教师一般会播放电影《孔子》的部分片段,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更认真地去看视频。在教师讲到与孔子相关的思想时会提到与视频相关的问题。

(四)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参与式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也是践行“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途径。本次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知识点“仁是最好的道德表现”。仁者爱人,这种爱是有差等的,区别于博爱、兼爱。仁爱的情感基础是孝悌,推己及人而成为恭、宽、信、敏、惠等品质。这里就需要我们进行讨论:仁爱、博爱与兼爱的区别,小组讨论,一般是5~6人一组,设置组长,在学习通平台分组,每个小组随机选取学生来回答,学生需要充分的讨论,并把观点写在笔记本上,小组成员综合意见,随机抽取小组学生回答。首先学生评价,强调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感、成就感。其次教师总结内容。教师用河边投石子的例子来说明,学生的参与则是强调学生最爱的人是谁,大多数学生会得出一个结论:先爱自己的父母,再爱其他人,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爱是有差别的,进而让学生总结出仁爱与博爱、兼爱的不同之处。

(五)后测(Post-assessment)

后侧环节主要是对本节课所讲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让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再根据所学内容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用彩色图画出来。这样更能显示出各个环节的逻辑关系,厘清课程内容的每个环节,最后随机抽选1~2名学生给大家汇报,汇报完毕,进行生生评价和教师点评。通过后测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查漏补缺,并向优秀学生学习,取长补短。

(六)总结(Summary)

教师带领学生将孔子的仁的思想再梳理一遍,优化板书,督促学生做好笔记和书上的勾画。教师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在生活中记录(拍照、录视频)你所做的跟“仁”相关的事,并在学习通作答。

三、关于BOPPPS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反思

(一)六个环节的灵活运用

对BOPPPS教学模式的认识,有利于让课堂教学更加完整、有序,虽有六个步骤,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为了教师方便,而不是累赘、牢笼,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地运用六个步骤,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所有的事情都有例外,教学模式亦是如此,模式不是束缚人的,可以根据需要增减某个环节,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流畅,让学生更感兴趣。如,导入和课前预测可以合并。

(二)目标为导向,内容为王道

BOPPPS的六个模块中,目标是风向标,是灯塔,是关键,是眼睛。一是正确、适宜、可测量的教学目标是摘苹果的模式,即踮踮脚才能摘到苹果的目标较合适。同时注重引入课程思想目标,体现人文科学对人价值观塑造的作用,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而非技工。二是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形式、方法的创新只是“术”,而根本是内容这个“道”,片面强调方式方法,而不强调内容本身无异于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因此,教师要精研专业知识,及时更新案例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这是教师要去切磋琢磨的。

(三)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的建立,发挥“第二课堂”的延展性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能动的个体,有个性、有活力、有好奇心。这些说明学生需要有展示个人能力和才华的机会,因此参与式教学方式成就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任务。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男女差别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运用“互联网+”,使用更多的辅助教学工具,如QQ群、微信群,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使用学习通、优学派、钉钉、腾讯会议、雨课堂、MOOC等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让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逐步全方位实现混合式教学的转变。

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中,我们的课堂不仅仅表现在课堂的90分钟,还需要做好课下的延伸,如以书院为载体,在学校举办相应的社团活动、历史剧表演、游戏、辩论赛、社会调查、读书汇报、参观博物馆等方式。除了课堂上的互动,第二课堂等方式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从而更大限度地拓宽学习的维度。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所娟,廖湘琳,余晓晗,等.BOPPPS模型框架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7(1).

[3]韩小敬.实现追踪过优秀传统文化与“原理”课的融合[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6).

[4]李亚林.BOPPPS教学设计原理及其应用研究:以“消费行为学”课程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12).

[5]沈庭.高校通识课“中国哲学智慧”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2020(27).

[6]王宏坡,田江艳.BOPPPS教学模型对大学新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8(5).

编辑 张 慧

①本文系2021年重庆移通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德树人理念下通识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与探究”(编号:YTJG20213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爱春(1986—),女,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哲学,通识教育。

殷婷婷(1990—),女,汉族,新疆昌吉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