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海洋科学导论教学研究

作者: 汤博 邵秋丽 贾欣鑫 宗芳伊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海洋科学导论教学研究0

[摘           要]  基于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成为一种创新模式,旨在推动合力育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海洋科学导论是一门理工类专业课程,以物理学知识点为主,同思政教育看似相隔万里。以案例法为主要教学方法,研究如何在海洋科学导论课堂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进而实现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此外,期待为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海洋科学导论;案例法;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55-03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效果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之后,“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出现,其内容不断扩展,内涵也不断丰富。起初作为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必然会对课程思政建设较为迷茫,觉得严谨、枯燥的专业知识怎么能做到和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呢?直到全身心地投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中,才能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而理工类课程的核心要义是教育学生明天理、悟人道、促进步。从这个角度看,理工类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看似相隔万里,实则心意相通。这种在培养理念和目标上的相通性,也就决定了以海洋科学导论为代表的大量理工类课程,其实是具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基础的。寻找海洋科学导论课程中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之间的暗合关系,采用“案例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并展现给学生,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思路。

海洋科学导论是海洋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共计14章节,主要介绍海洋科学有关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涉及与海洋有关的最基本的现象、过程、概念、理论以及观测手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应用等。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非常适合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在做好知识传授的同时,理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并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目前,大多数高校针对该课程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思政教育在课堂当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本文将通过“案例法”完成课程思政视域下海洋科学导论的教学研究。

一、海洋科学导论课程中的思政案例设计

针对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本文对课程内容体系和各个章节的潜在思政结合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优化设计,努力寻找和培育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增长点,将思政案例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专业课教学由知识传授到转向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组成的“三位一体”,努力做好课程思政与该课程的有机融合。本课程主要以“案例法”进行课程思政设计:从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教学点,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爱国、诚信、团结等精神教育。“案例法”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最突出的优势就是以专业知识案例为载体,以视频、图片、情景代入、讨论等手段来进行教学,大量古今中外、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日常生活的案例都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这些案例有些贴近学生生活,有些是社会热点事件,有些则是该领域的标志性成果,简单易懂,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心理上、情感上的共鸣,易于被学生接受,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活跃整个教学氛围。

该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案例选取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典型案例的具体内容和实现形式如表1。

(一)关于国家政策的课程思政案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海洋在人类眼中变得越来越透明,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作为国家战略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屡次被主流新闻媒体所提及,而关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研发的战略价值、技术突破,正是结合专业课程与德育内容的桥梁,将典型案例融入海洋科学导论课堂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又可以了解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

首先,本课程中大量知识点可以直接体现出“海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能够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的学习态度,并树立“经略海洋”的远大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授海洋现象对地球、国家、人类的重要性,结合我国对海洋科技发展的政策方针,体现出国家层面对海洋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7月30日下午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二)关于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课程思政案例

海洋科技领域内最新的重大科技成果,尤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很多技术、设备等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地位,在介绍理论知识时引入相关案例,既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通过了解国家科技力量的进步提升国家的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探索全球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打破世界下潜深度记录等典型案例。

(三)关于海洋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课程思政案例

海洋与地球未来及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在讲授海洋如何影响气候变化时,融入具体的媒体报道等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海洋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如海洋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其内部变化还会导致台风、风暴潮、海啸等一系列自然灾害。

(四)关于体现中华文明的课程思政案例

我国自古以来就对海洋的展开探索及研究,很多历史事件能够与现有的理论知识相对应,从而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二、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效果

针对海洋科学导论课程,通过两个学期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和实践,总体上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基于“案例法”实现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思政教育在专业课堂上的有效融入。教学过程完整,教学环节比较流畅,重难点突出,学生也都学有所获,到课率高,课堂抬头率高,学习积极性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受并喜欢上这种教学模式,不少学生还关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教学效果收获显著,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于课程目标

作为理工类专业,海洋科学导论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环节的设计要以此为基础同时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来准备本课程,所以大量的案例选取了我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而事实证明,学生对此非常的感兴趣,课堂表现超出预期,说明通过案例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二)对于学生

大二年级学生还在学习大学基础课程,并未深入接触科学研究,对海洋现象也没有专业的认知,因此在选取课程思政案例时,结合学生比较容易接触的几个点,比如,地球环境、篮球技战术等,还设计了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比较熟悉自然现象观察、比较,理解专业知识,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对思政案例非常感兴趣,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对于授课方式

虽然课前已经准备好大量的案例,但是在授课时还是发现有部分案例仍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其中的思政元素感触也不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对授课方式进行调整,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来展示,从而克服所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三、结语

本文以“案例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展示了针对海洋科学导论课程的思政教学研究,即通过多方面的实际案例,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和专业知识点相结合,以实现该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的分配、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教师的处理等虽然和预期教学效果有一定差距,但是总体上还是达成了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完成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具有科学精神和团队意识的目标。在今后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挖掘更多有意义的案例,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从而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汤博,贾欣鑫,邵秋丽,等.课程思政融入《海洋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2,49(4):229-230.

[3]邱江华,陈阳,余高奇.无机化学案例法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J].广州化工,2021,49(21):172-174.

编辑 张 慧

①基金项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院)教学改革课程思政项目(校级)“德融课堂在专业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以海洋科学导论专业课为例”(课题编号:2020szzx11);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院)校级教学改革课程思政项目“科教融合学院的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践与探索——《数值计算方法》”(课题编号:2020szzx12)。

作者简介:汤博(1992—),男,汉族,宁夏固原人,物理海洋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海洋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