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在单片机实训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威 李向东 周抒

[摘           要]  劳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能够实现以劳立德、以劳养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育人目标。单片机实训作为电子信息与控制学科的重要实践课程,具备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专业基础和平台基础。通过专业调研的劳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创新实践的劳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新精神;通过参与生产活动的劳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健康体魄;通过技术和产品美学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单片机实训;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67-0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必需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条件,劳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劳动是人类所有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落实和推动劳动教育在高校内的根植和发展,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育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在大学生劳动观养成、劳动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亟待提高。除了建立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之外,在现有课程基础上进行劳动教育改革和二次开发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手段。单片机实训是电子信息与控制学科的重要实践课程,具有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和平台优势。紧扣以劳立德、以劳养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核心目标,深挖单片机实训课程中的劳动育人元素,促进劳动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深化改革。在专业调研、创新实践、生产活动、美育培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性课程改革,有效发挥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现状及途径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统一是我党重要的教育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劳动不仅能够创造财富价值,还能够提升人类认知能力和精神意志,进而促进人类解放和文明进化。高校劳动教育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劳动精神、根植爱国情怀、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他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劳动是一个民族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由之路。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1]。劳动教育观念的养成和劳动技能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育。高校作为时代育人的主战场和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主体,肩负着为国家输送思想意识正确、业务能力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如何把劳动教育同劳动价值观养成、劳动精神培养、劳动创新技能提升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高校亦为校园阶段劳动教育的最后一站,应充分发挥其劳动教育的“桥头堡”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立场坚定、爱岗敬业、劳动品质和劳动技能优秀的合格大学毕业生。

受我国儒家传统教育观的文化影响,部分人潜意识中存在劳动低下的错误观念。教育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脑力、轻体力”的错误认知[2-3],“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还未能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最广泛的共鸣与回响。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大数据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劳动的内涵和范围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的狭窄设定,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内普遍未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实践课程及其实践基地建设尚待完善,劳动课程与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尚未取得显著成效,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和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尚需深化[4-5]。劳动教育理念在高校师生思维中的深植、在各类课程中的落地生根和开枝散叶,需要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策群力,根据学校的特色和现状寻找适当的劳动教育发展之路。宏观上看,各高校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层面支撑缺失,配套的制度方案和人、财、物供给也相应地体现出了不足;微观上看,高校劳动教育地位认知、劳动教育专项支持力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等诸多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建立适合学校专业特点、发展现状和产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践行和发展劳动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其建设难度大、周期长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需要集全校及社会相关资源之力方能功成。在制度和保障充足供给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劳动教育方针,结合高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领域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质,在建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重点开展在已有各类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和广泛的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以此提升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和实效性。课程改革作为课程目标修订而进行的课程改进和创新,在原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新的课程目标进行适应性延拓,具有基础好、代价小、周期短、收效快的特点,适合大范围、多专业的普遍性课程改革。专业理论课具有理论性强、实践内容偏少的特点,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时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新时代劳动特点,拓展网络调研、社会实践调查、理论仿真实践等新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专业理论课相比,专业实践课具有更好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基础和平台基础,通过挖掘实践课程各环节中的劳动观和爱国精神培育、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热情和健康体魄培育、审美和创美能力培育等元素,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

二、劳动教育在单片机实训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实践课是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延拓和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具有天然的劳动育人属性,基于实践课程的劳动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单片机实训课程是电子信息与控制学科的重要实践课程,对专业理论课知识实践性迁移、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具有重要意义。要挖掘单片机实训课中的劳动育人元素并依此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改革,发挥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提升作用。在课程目标中明确劳动教育对实践技能、劳动价值观、创新精神、审美观等素养的促进作用,科学评价劳动教育之于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目标,确保课程改革目标设置和实现的合理性。在课程内容设置和实施中应体现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形式、要求与课时安排,尤其对劳动教育核心环节中的实践部分内容和形式进行重点设计。在课程评价时,应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例如实践报告、调研报告、设计报告和创新报告等形式,抑或是试卷问答和汇报相结合的考评方式,不一而足。课程内容创新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通过挖掘单片机实训中的劳动教育要素,提升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专业相关的调研劳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创新实践的劳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新精神;通过生产活动的劳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健康体魄;通过技术和产品美学培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

(一)深入调研,以劳立德

单片机实训课程有需求分析、器件选型、软硬件设计及调试等实践内容,通过在各环节中设置调研课程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国内外技术差距、国产芯片及制造优势、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及政策,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器件选型为例,在实训课程中设置单片机选型调研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单片机型号与需求、价格、市场占有率、芯片可靠性、芯片故障率等指标相关的调研报告。结合实训室采用国内宏晶科技公司STC系列单片机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国产单片机相关的产业优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通过调研国内科技企业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和杰出成就,增强学生劳动强国、劳动筑梦、劳动光荣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增强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智能制造遍地开花和深入发展的当下,引导学生通过调研分析国内科技企业在制造领域的巨大优势,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光荣理想。通过与科技公司和行业相关部门的交流,让学生理解创业的艰辛与劳动的价值,进而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二)创新实践,以劳养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在实践课程中重视并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除了常规的单片机实训项目之外,针对科技企业需求与技术瓶颈、市场热门应用与研究、产业政策鼓励与扶持的项目,合理设置创新型实训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性模拟项目和研发创新。通过基于单片机应用创造新功能、新技术、新发明的创新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实践创新课程中涌现的创新成果,鼓励和帮助学生通过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创新实践课程的考核与总结,可以通过实验报告、创新性价值评估、附加分等多种形式对课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在实践课程中开展创新教学活动,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营造学校全员创新的良好教学氛围,并最终实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三)投身劳动,以劳强体

除了在校内实训室开展实训项目之外,还可以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合作企业实施单片机实训课程项目,以此为契机开展广泛的劳动教育改革。为了提升大学生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认知深度和实践能力,可以安排实训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从事送料、焊接、测试、封装等具体操作工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详细了解单片机产业和生产线工作的内容及特点,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基层工作中强健了体魄,锻炼了意志力,增强了劳动精神,提升了劳动价值观。在校内实训课程中,安排学生从事物料仓储搬运与整理、实验台管理、实验室清扫等实训相关劳力性工作,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价值引领,以劳育美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在单片机实训课程中着力开展“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审美教育,在劳动中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单片机实训课程改革中的以劳育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树立劳动最美的劳动价值观。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一切,劳动最光荣。”人类劳动创造了一切社会成果,是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在实训课程中穿插宣传劳动美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内化并践行劳动美的价值观。其次,在课程中以单片机项目设计为背景传递“技术之美”。技术之美主要体现在设计简约性、功能完整性、产品可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在方案最简设计、成本控制、项目完成度上进行合理化实践劳动,并且在项目验收时给予相应的考评。最后,以单片机产品竞争力为视角传递“产品之美”的产业化思维。以单片机畅销类产品为例,阐述单片机项目劳动中的工业设计和产品审美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设计劳动中关注产品工业美学。

三、结语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树立正确劳动观、提升劳动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实践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改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在单片机实训课程中引入专业调研、创新实践、生产劳动和美学价值引导等课程改革内容,实现以劳立德、以劳养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育人目标。实践类课程具有相似的课程属性,劳动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方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王琳,张新成,何晓倩.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路径[J].山东工会论坛,2020,26(3):93-101.

[3]唐烨伟,陆淑婉,赵一婷,等.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内涵、路径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1(5):49-56.

[4]汤素娥,柳礼泉.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99-103.

[5]范涌峰.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样态与逻辑路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4):28-35.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支持项目“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育人效果提升研究与实践”(编号:

2021JSJG111);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支持项目“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实施与评价研究”(编号:2021JDKT023)。

作者简介:王威(1979—),男,汉族,安徽五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课程改革、自动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