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环节在民族院校“功能材料测试方法”课程中的融合探索
作者: 赵海燕 董大朋 于乃森 王利[摘 要] 当前国内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民族高等院校面临学生的思想教育引领不足的问题,有效构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功能材料测试方法”课程作为大连民族大学功能材料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理论知识、实验及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充分调动民族院校功能材料专业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勇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重担,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关 键 词] 功能材料测试方法;民族院校;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70-03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1]。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既迎来了新机遇,同时又面临新挑战。
作为一名民族院校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初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要求,将各族青年才俊培养成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具有民族团结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贡献力量。因此,民族院校新时代的“功能材料测试方法”专业核心课程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努力挖掘各类思政教育元素,合理更新课堂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贯穿至本课程全部过程,注重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引领,真正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为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更好服务的有用人才。
一、课程特点与目标
自2012年本校物材学院成立以来,“功能材料测试方法”课程作为功能材料专业学生的六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已经有8年的教学历史与积累。在2019新版培养方案中,该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48学时)增至4学分(64学时)。2015年功能材料专业获批我校特色专业以来,我们一直秉承“特色专业特色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培养目标[2]。
“功能材料测试方法”专业涉及面较广,与科技、生活、医学等领域密切相关。本研究以民族院校本科生为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将“功能材料测试方法”课程专业知识和蕴含的思政元素高度结合,在理论知识讲授、实验和实践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思政内容思考与改革措施的实践,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更好地提升新工科人才人文软实力。
二、课程思政融合探索
(一)在理论知识讲授中融入思政元素
在绪论部分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是能源、信息和材料,当代每一项重大技术的出现都依赖于新材料的发展。而在材料的发展过程中,认识材料的技术方法是决定材料发展进步的一个必要环节[3]。借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哲理名言引导学生要脚踏实地,善于思考,自主创新,突破意识,充分借助一些必要的技能和方法,才能再攀高峰,实现人生目标。
“功能材料测试方法”包含的测试技术和手段纷繁复杂,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都是材料与输入信号产生作用,探测到输出信号,通过比较输入和输出信号的信息,获取材料的相关信息。在整体思想的讲解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大家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能对比“功能材料测试方法”之间的差异性和它们的一致性,引导学生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同时引导大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共同性和一致性不断增强,而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也将长期存在。要正确把握“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的内涵,各族学生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团结互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本课程按照从外部形貌到内部结构的研究思想,重点介绍了组织形貌分析、晶体物相分析、成分与价键(电子)结构分析及分子结构分析四大类分析方法。此外,基于其他物理或化学性质与材料的特征关系而建立的色谱、质谱、电化学及热分析等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测试方法。每篇的思政内容和思政点列举如下。
1.组织形貌分析部分。通过对电子显微镜突破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通过介绍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为材料及生物医学领域带来的重大突破,让学生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现在不断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在介绍扫描隧道显微镜部分时,扫描隧道显微镜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对纳米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结合学生对众多的纳米材料神奇、强大的应用方面知识,同时给学生介绍测试仪器很多部件都是从别国进口的,引导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爱国热情,为祖国繁荣强大不断奋斗的决心和信心[4]。
2.晶体物相分析。在介绍物相定义时,引入等离子时介绍了辽宁突破冷链疫情传播难题,全国首个低温等离子消杀技术及设备正式发布,为国家战胜疫情提供了科技和智力成果支撑。结合此类科研学者事迹熏陶,指引学生,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向学生传达“厉害了我的国”,同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最终使学生树正德、立志向。通过强调中国获得的卓越成就,并将其与以往艰苦岁月对比,为学生展现出中国腾飞的强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品格,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和分享快乐,并做到敢于担当和不懈奋斗[5]。在介绍X射线物相分析部分时,通过给学生介绍伦琴发现X射线和布拉格父子对X射线的研究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思考自身的使命担当,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3.成分与价键(电子)结构分析。在介绍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发展历史时,结合早在19世纪末赫兹就观察到了光电效应,但由于当时技术设备条件的限制,没有把光电效应应用到实际分析中去,直到1954年瑞典研究小组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台光电子能谱仪。让学生意识到科技的更新决定了很多领域发展的速度,只有技术的更新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材料的有效创新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科学无国界,作为青年一代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在有很强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坚持探索、追求科学、造福人类。结合成分与价键(电子)结构分析的不同特征信号机制及原子光谱、XPS、电子探针仪多种测试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引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勇于接纳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和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4.分子结构分析。在讲解荧光光谱知识时,介绍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成功研发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新型检测方法——恒温荧光快速检测法,介绍我校多名教授也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防控的紧迫需求,参与多项相关科研攻关任务,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学技术,尤其是测试技术的进步在很多国家重大事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希望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好专业知识,坚定专业思想,为科技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介绍核磁共振的“诺贝尔”之路和核磁带来的重大变革时,鼓励学生学习诺贝尔精神,树立科技传承和创新意识,努力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5.热分析、电化学分析法等其他分析手段。在讲解热分析时,结合我国在光功率热分析仪方面的重大技术创新,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做到因事因需而异。引入当前疫情时期,新冠病毒的多种检测方法(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手段)均属于“功能材料测试方法”的范畴,将云端小课堂与社会抗疫大课堂有机结合,结合抗疫故事,展现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引导学生坚定信心、共克时艰,自觉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抗疫“大我”之中,遵守相关防疫政策,积极进取,切实推动抗疫精神转化为铸魂育人强大力量。
(二)在实验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
本课程兼顾适当的实验教学,该环节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结合理论部分知识,结合本学校现有很多大型仪器平台,增设了开放性仪器实验部分(如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在每个实验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角色带入案例引入主题,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加强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考分辨能力;通过对相关仪器的实地讲解、演示及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试样品等环节,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该环节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同时,在我们对专业仪器进行实地演示及实际样品测试环节中,也引入相关思政内容。例如,在讲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测量废水中有机染料的含量应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的环境和有限的资源进行保护,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思想[6]。目前科技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环境和资源方面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温室效应、白色污染、水体污染等。通过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过程中,向学生传达科技进步需要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放弃,坚持就是成功的理想信念,同时在介绍负面影响时,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养成很好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及行为。
(三)在实践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
本课程还增设了开放性题目实践环节,该环节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原则,此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或参加本专业工作室实验等方式,对某种感兴趣的功能材料制备及性能测试的全部过程有系统性的调研学习、操作跟踪,最后撰写论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小老师”翻转课堂讲解展示。该过程的实施,结合专业前沿领域,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功能材料测试方法”理论知识的掌握进入应用阶段,掌握“功能材料测试方法”的最新测试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有机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分析解决复杂问题和更好地展现自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珍惜时间,通过专业的分析引导学生在求学以及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积极努力、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四)在其他方面融入思政元素
我们会经常在本课程企业微信群发布相关的网络和课程资源、前沿进展、最新文献、励志故事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相关最新形势与动态,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保持思想的前瞻先进性。同时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相结合,思考自身的使命担当,立鸿鹄志,做奋斗者[7]。
总而言之,“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新的发展阶段,“功能材料测试方法”课程将始终坚守初心使命,进一步凝练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细化教学安排,从理论知识讲授、实验及实践等多个环节全面推动大思政课堂。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及改革,一方面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功能材料专业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民族院校“功能材料测试方法”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材料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伦理道德等思政元素,传递正能量,更有利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赵海燕,张众,董大朋,等.民族院校功能材料测试方法课程教改探索[J].科教导刊,2021(19):124-126.
[3]孙蓉,孙海亚.“材料表征与测试”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J].广东化工,2022(1):212-214.
[4]金校齐,葛金龙,吴中,等.材料现代测试方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1(38):45-51.
[5]张晓婷,王继娜,王潇,等.思政环节在“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中的融合与探讨[J].广东化工,2021(48):301-302.
[6]辛颖,王清虎,杨立国,等.民族高等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21(31):172-175.
[7]刘俊,常梦洁.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分子材料”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1(49):199-200.
编辑 马燕萍
①本文系大连民族大学2021年校级一流本科《功能材料测试方法》课程建设项目(编号:YLKC2109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海燕(1984—),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功能材料教学及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