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
作者: 徐玲玲[摘 要]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育界也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必须构建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但目前阶段我国的民办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分析了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性、现状,接着分析了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最后提出了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的新思路。
[关 键 词]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100-03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国内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育人,并将其视为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要求。要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索,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为此,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当前阶段的实践育人情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情况,进一步调整实践育人计划,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促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一、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教育是育人之本,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分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失衡的,是很难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新时代人才的[1]。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不能单纯地关注理论教育,要意识到这种失衡的教育带来的现实问题,并作出一定的调整。增加教育的实践性内容,可以加强学生的独立性。尤其是大学生,他们马上要进入社会,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十分关键。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能进行更多的自我审视,能重新认识自我,在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在处理这些事情时,既要用到理论知识,又要进行有效的自主实践,这样才能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明确自我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大学生有了足够的自我认知,就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才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继而对未来做出合理规划,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民办高校要想培养出综合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就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其与理论教学进行充分融合,让两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2]。高校可以结合生源的各方面特点,制订合理的育人计划,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使实践育人行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从而为社会培养更
多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十分有必要。
二、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的现状
(一)教育认识缺失
实践育人本质上是属于一种教育理念,但部分教育者并没有将其上升到理念的高度,而是将其视作一种常规教育方式,这种保守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育人的指导作用[3]。此外,一些教育者的教学方法欠缺时代性,盲目坚守传统教学法。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者对整体的教育形势认知不到位,采取的实践育人手段也不能跟当下的教育环境相匹配,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各方面要求和规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很难对自己的教育习惯做出合理调整,他们已经习惯了采用封闭式的教育模式,而且十分关注理论灌输,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敏感,也很少借用前沿科技力量,尤其在转变教育角色的观念上十分滞后。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都是在统一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和发展的,他们也习惯了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即便是有教师改变了教育模式,他们在短时间内也很难适应,也无法构建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体系缺漏
一直以来,各类实习、竞赛、毕业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都属于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与课堂教学是从属关系。因此,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学生,都不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在教育者的观念中,学生自主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特点,因此,那些教学特点不明显的各类实践活动都被划在了实践育人体系之外。部分民办高校并不重视实践育人的内容和方法,对其目标和使用的育人平台也缺乏一定的关注,因此很难建立完整的育人体系,同时也缺乏宏观、微观上的把握。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环节之间就无法进行有效联结,因此会一直处于一个离散的状态。很多民办高校的实践育人几何坐标都是有利于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之外的,而且其实践育人逻辑也是有一定问题的,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教师的教学行为欠缺积极性,学生也十分欠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条件保障缺位
民办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必须有足够的内外部条件支持,而且这些条件保障直接影响实践育人的效果。部分民办高校由于观念落后,在经费支持、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十分不到位;实践育人过于落后和保守,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相关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的实际效果。学生干部对实践育人理念的理解不到位、不透彻,且缺乏相关实践经验,使得很多工作都停留在管理层面;教学资源浪费严重,教学设备、教学仪器十分落后,且使用率极低。有些民办高校虽然重视对仪器设备的制备,但软实力方面却严重欠缺;创新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基本跟当前阶段的社会发展相脱节,跟各行各业的发展标准都有很大偏差;对外方面,学校跟企业的联系不够密切,且合作的部分企业管理模式十分单一,接受实习生的积极性也不高,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育人的最终成效。
三、正确认识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
(一)实践育人是党的教育方针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人获得发展是要通过接受客观影响以及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我国在教育问题上十分重视教育跟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且强调劳动生产相结合。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指示,高校必须加强实践育人工作,而且要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大素质教育力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实践育人是现代教育理念
实施教育行为或分析教育理论都要按照教育的规律进行,而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让理论充分结合实践,这不仅仅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更是一种有效的育人规律,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发展规律。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实践,能力形成于实践,而且知识的来源也是实践。人的素养的形成、教育创新方法的产生等,都跟实践有关。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认知上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实践育人的内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被人们赋予了新的特色,越来越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观,而且是一种更具客观性、更具理性的教育观。从某种程度来讲,实践育人可被理解成:通过各种导向性、应用性、创新性、导向性的育人步骤,让受教者进行自主实践,形成一定的创新精神、良好的品格的活动,都可被归入实践育人的范畴。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因此要摒弃以往的教育模式,打破时间、空间具象,突破一切不良课堂束缚。
(三)实践育人具有不确定性特点
大学生的实践轨迹是不确定的,是动态的。如在他们进行创业练习时,所接触的项目都是有别于之前的课本学习的,这些项目跟课本中的内容也是有一定区别的,且所有的内容都是不固定的,知识的流动性较强。此外,实践育人还具备一定的交互性特点和创造性特点。交互性指的是大学生在进行实践时,会跟外界进行多方接触,跟外界的很多因素也都处在一个交互的状态,如在进行社会调查、军事训练等活动时,都要跟外界进行一定的接触,而接触当中产生的各种因果关系也是动态性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变通能力,既要能进行一定的主观思考,又要能进行严谨的客观分析,而且要能正确评估自我的综合能力,从而高效地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要跟具体的实践内容进行交互,教师也要参与进来,让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综合素养得以充分提升。
(四)实践育人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都是内因。基于此,实践育人下的大学生发展只能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实现。虽然外力必不可少,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学生的自我发展。实践证明,大学生的成长既离不开理论指导,也离不开自主实践,必须将两者充分结合在一起,既走知识获取的专业路径,又走自我发展的实践路径。生本理念下,必须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实践育人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区别在于实践育人的整个过程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管理和指导都要以学生的真实合理的需求为行动目标。大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能让教师跟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能让高校跟社会建立一定的关系,最主要的是让理论跟实践的融合成为可能。
四、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的新思路
(一)突出学生,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育人的主体是学生,教育者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同时能不断完善人格,提高科学素质。而且通过不断的实践,大学生能不断完善行为方式。这个过程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且教师起到的作用十分关键。但是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主角的位置让出,让学生大胆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为此,教师必须提高对实践育人内涵的认知,这样才能平衡好“教”与“导”的行为。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能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从而高效地进行自主实践,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强调全面,整体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实践育人不仅要发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还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目前的实践育人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专业学习型,其包括的教育内容较为丰富,如课程设计、认知实习、实验教学、生产实习、金工实习,另外还包括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训练、开放型实验以及各类学术竞赛等,这是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第二种是组织培养型,其包含的校内实践环节主要有勤工俭学、党团主题教育活动、校园艺术活动以及学生会社会工作等,主要由校团委、社团、学生处等校组织机构等开展的。第三种是社会教育型,这类教育活动或教育工作几乎涵盖了大学生在校外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项目,如创业实践、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科技服务、生产劳动以及社会调查等。另外,实践育人的时间要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
(三)强调协调,全面开展实践育人过程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协调。第一,保证实践育人体系的协调性,不管是组织培养型、社会教育型还是专业学习型的实践教育,在实践育人体系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本质都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将三者充分融合,而且要让三者相互促进。高校教育者要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指导,让三者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第二,高校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提高各方面能力素养,使得实践指导能充分匹配实践教育策略,保证教育引导能跟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匹配;参与实践育人的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协调,社会要“真”,跟高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要给大学生发布合适的真题;实践教育基地也要能展示新面貌、新气象,让实践育人的隐形功能得以进一步彰显;学校要“助”,帮助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实践基地,教育者要树立服务意识,对学生给予充分指导;学生要“立”,要有独立成才的意识,另外要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主性,由原来的“要我独立”转变成“我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