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研究
作者: 杨正军 唐晓俊[摘 要]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挑战。通过分析信息化时代的特性——开放性、交互性、自发性,找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从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对策。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127-0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概述
网络技术的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媒体的融合发展,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信息化发展,形成信息化背景下的“三全育人”。在这一背景下,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传递更加多元化,媒介也随之不断更新,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随其后,力争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加深融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信息化的融合也是当务之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媒介加以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如何在信息化时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丰富化是非常重要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化非常重视,很多政策都在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并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学生入心入脑,能落实到实践课。(3)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媒体技术相结合,增强时代感,提升学生的获得感。(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坚持“八个统一”“六个要”。
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受信息传播速度的影响,当前信息化时代更是显而易见。因此,研究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起来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的框架结构加以补充,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从历史长河来看,其理论在源源不断更新之中,正好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核心思想,通过对信息化的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第二,信息化可以将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打开,通过信息化时代的知识获取,可以更加快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渠道与渠道、媒体与媒体之间不同的工作形式,从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清晰。第三,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路径。通过运用全媒体要素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探索它们之间的理论关联性,并试着完善其整体性。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沈壮海、段立国指出,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内容的革新与转化是根本着力点[2]。一些专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转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升华。储志新的观点是,多元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和效果实现的重要手段[3]。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部分学者认为就业创业教育中可以实现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高校学生来说,一些学者提出心理辅导是比较重要的,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通过构建“谈心工程”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去感化学生。学者高雨蒙、李庆华提出,只有提高思政教育者的感染力,才能真正使学生主动接纳教师传递的内容,可以从灌输转向主动接受[4]。在这种信息化背景下,对整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影响,更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浸染作用,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二、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广泛利用信息化手段,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化本身存在的优势,其具有其他手段没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自发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这些优势为工作开拓一些渠道。
(一)信息化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做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统一,始终坚持这个方向,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实质的效果。三个统一不是分裂的,要研究其中的内在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大致由以下内容组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教育;公民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等。”[5]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并没有系统化、结构化,只是简单地把以上几个模块进行拼接,每个模板之间却是割裂的,很难有内在的联系。所以仅仅用这种灌输的方式来传递,并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不能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统一。而在信息化时代下,利用其多样化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做到三者相统一。
对于信息化的开放性,在内容管理中可以对每个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延伸,在课堂学习之外,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复习。以中国MOOC为例,该平台收集了全国所有高校学科专业的线上课程,其中也有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多种选择,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这些课程,再让教师讲解,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得以丰富。除了慕课网络平台,也有“学习强国”等移动端应用程序相继而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信息化的交互性而言,是一种方式的创新,可以利用信息化多样的手段来提升教育效果,改变原有的灌输思维。信息化使得学生所接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丰富,从对新政策理论的接触到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深度解析,再到日常生活的实践。对于信息化的自发性而言,是相比其他手段最为特殊的一种,通过前两个特性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通过设置一些竞赛游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信息化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教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并且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即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是比较实用的,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采用了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慢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2000年之后,移动端的兴起,使传统教育方式受到了冲击,其相应的优势也慢慢显示出来。随着“学堂在线”“智慧树”等线上慕课平台的建立,打开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线上慕课新篇章。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开放以来,一些高校都建立了官方平台账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转移到了网络端,从而将之前课堂教育的单一形式转变过来,形成了课堂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信息化与纸质教材相结合,真正开创了全方面育人的新局面。时代性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性,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和教师要不断要求自己主动应用多种载体,创新各种教育方式,形成多种渠道共同教育。相对而言,高校教育者还是比较容易接受新兴事物的,通过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自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得以拓宽。
(三)信息化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即为物理空间上的距离,教师在课堂上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则是一种“受教育”的状态,这两者的角色是固定的,教学方式也是固定的,互动方式非常缺乏,这样必定会影响其教学效果。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创建了各种互动媒介,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沟通的重要纽带。通过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更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创建了很多沟通渠道,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与教师或者是同学进行交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因此,信息化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教育学习活动的效果。
教学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载体的扩展,沟通效率的提高,这不仅是信息化带来的福利,而且是全方位、全过程、全时空的变革。运用好信息化手段,一定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信息化手段得到了很多便利,也丰富了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介,从而拓宽和提升了师生沟通的渠道和效率。同时,也因为信息化的开放性和自发性,使信息过于碎片化,过多的渠道使得受教育者无从选课,也弱化了教育者的主导性。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下,研究如何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有效化是非常关键的。
(一)信息化提升内容吸引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环节大部分都是在博物馆或者纪念馆中完成的,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直观体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这些是课堂上无法展示的,因此,这些红色文化是我们现在所能运用的重要教育资源。但是这些地方也仅限于学生可以到达的地方,地域、时间、空间形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可以挑选具有红色文化特点的教育故事,对其进行三维建模,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介的输出建立模型,丰富的视频、图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把红色文化教育落实到每位学生的心里去。
(二)资源共享拓宽渠道
信息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共享”两个字,共享是现在社会文明的主题,也不断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共享自行车”“共享充电器”等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当然,高校思想政治资源也要共享,使更多的资源能让学生学习到、接触到。
现在一些高校非常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都相应地建设了平台,虽然有些效果,但是总体来说并不是很突出,有以下原因:(1)定位不清晰,内容不统一。(2)没有制度约束,效果不尽如人意。(3)平台多而杂,无效重复较多。因此,必须尽快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简单来说,就是高校和高校之前是独立的,不能有效地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各单位只是做信息堆砌的工作,并不会思考内容和方式的有效性。首先,高校要做的就是有效整合,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统一的原则,只要创建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平台才能把效果发挥到最大,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要从上而下设置一个以学校党委为中心的强大平台,利用资源共享和各学院分工的方式,将平台内容丰富化,并且通过对接图书馆、教务处等资源平台,真正创造一个全面的、全流程、全媒体的环境,形成学校不断推送、学生自觉吸收的良好循环。
(三)打造线上教育社区
交互性是信息化比较特殊的性质之一,高校平台只是一种形式,真正要起巨大作用的还是多方向、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交互性,让学生自发地学习。
社区不同于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起者只能是教育方,但是社区则不同,每个人包括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目前我国学生网民很多,不管是社会媒体还是校园媒体都是高校学生思想火花碰撞的阵地,高校媒体渠道是有限的,社会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加强社会媒体与高校媒体融合协同育人,是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之一。因此,打造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社区是非常关键的。
做好线上教育社区有三个重点:(1)社区的责任意识。大量传播主旋律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2)内容的丰富性。目前,国家主流媒体都对媒介渠道进行了拓展和融合,不仅是主流媒体,有些自媒体的内容也非常优质,可以借鉴或者采用,让优质内容在线上教育社区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让这些故事大放异彩。(3)形式的多样性。作为社区,不能只有发布者和接受者,要让所有社区成员都作为发布者,设置相应的栏目,让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营造一个自由交流的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3]储志新.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0):12-13.
[4]高雨蒙,李庆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提升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2):95-99.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编辑 鲁翠红
作者简介:杨正军(1992—),男,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务管理。
唐晓俊(1994—),女,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