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 杨燕[摘 要] 高校党支部应加强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党员夯实理想信念根基,带领学生党员努力学习、全面提升、成长成才。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中的价值,致力于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引领实效。通过创造积极的体验、培养积极的个人品质和学校各部门协同合作三个角度的引领,积极心理学将更好地推动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对构建党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思想引领;价值研究;高校党支部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136-03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支部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而高校学生党支部在高校的各个学生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党联系高校青年学生的重要渠道,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引领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将优秀的青年学生紧密凝聚在党的周围,直接关系到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得到拥护和实施。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当加强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党员夯实理想信念根基,带领学生党员努力学习、全面提升、成长成才。
一、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现状
(一)思想引领能力不够突出
加强高校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思想引领功能,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问题,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党支部在学生党员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方面的基本情况较好,但仍然存在思想引领能力不够突出的问题。同时,高校各年级的党员在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平衡好党支部各位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突出党支部的思想引领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二)宣传教育效果有待深入
在高校党支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如何从支部层面开展宣传教育,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非常关键,既要让理论“真懂、真信、真用”,信仰“入脑、入心、入行”,又要让学生党员能从思想上真正入党,这依然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实现宣传教育功能一个亟须突破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党支部宣传形式较为单一、宣传内容不够丰富和新媒体联系不够紧密等。
(三)团结凝聚抓手存在不足
支部的团结凝聚力是支部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增强高校党支部的团结凝聚力是提高高校党支部战斗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党员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性,是能否激发支部的工作活力的关键,也是检验高校党支部是否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试金石”。在高校支部建设和党员培养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交织的情况下,部分工作未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学生党员在工作上和学习上缺乏创新意识,工作上缺乏突破点,团结凝聚力抓手不足。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和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思想最早是在1998年由美国的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重要的革命,它是一门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内容的新兴学科。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它不再局限于研究人类的疾病与健康,而是开始逐渐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即通过心理学测试研究人类的品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学者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积极的力量和消极的力量,如果积极的力量一直注入人的体内,那么人们会更积极地做事,反之,如果将消极力量一直注入人的体内,那么人们则会更消极地做事。积极心理学思想主要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把培养人的积极情绪、以使人实现幸福和获得快乐作为使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有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组织结构。
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引领中,正是针对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中重理论教育轻人文关怀的问题,从而实现在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中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品质,培养学生党员致力于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念。党支部领导班子不仅要重视政治理论教育,还要努力帮助支部学生党员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品质,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阳光向上、积极乐观,提高抗压能力,追求幸福的人生。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中的价值
(一)弥补当前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不足
目前,高校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工作仍然侧重于理论教育和灌输,如支部书记上党课,或者支部大会学习最新文件、党员学习强国App自学等,没有能充分激发学生党员的内生动力。支部党课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说教,而不是育人,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使得思想引领的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党员对日常党课和支部大会的理论学习教育产生疲惫心态和应付心理,甚至使得部分学生党员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较为反感,认为其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除了日常党课外,“学习强国”的学习因多种原因也难以真正入脑、入心,更不要说用理论指导实践。一些学生党员在“学习强国”自学只是为了完成考核,没有真正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内心的信仰,思想道德水平没有提高。同时,由于不重视学生党员积极心态的培养,不重视提高学生党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培养学生党员的情绪调节能力,使得学生党员容易形成悲观、低落的情绪,无法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因此,不管是改变传统“灌输式”党课学习,还是注重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的学习,都离不开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所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其用于党支部思想引领是相当必要的。
(二)培养传统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中所缺乏的积极品质
思想引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让学生党员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情感认同,将其内化为内心的信仰,并外化为外在的行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生党员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他们也都会遇到挫折,碰到烦心事,但却没有多样的减压途径和方式,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就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抑郁倾向。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党支部思想引领会让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心理,对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而积极心理学研究则更多地去关注个体积极情绪的培养,而在当前的党支部思想引领中缺乏对学生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支部建设中,不仅要培养支部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还要注重对学生党员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所以,开展党支部思想引领建设,应该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接受思想引领的过程中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提高思想引领的效果。
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的路径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注重积极体验的培养
传统的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是教师进行教育,学生党员被动接受,没有重视学生党员本身的能动性,这样很难让学生党员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因此,在学生党支部思想引领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党员的能动性,首先,我们在党课上可以多增加互动环节,在互动中让学生党员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党课讲授中,还可以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党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让学生党员在辩论赛的赛前、赛中和赛后,深入了解学习,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到积极反馈,从而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其次,爱国主义教育党日活动时,可以组织学生党员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党员通过身临其境、实地体验,产生积极情绪,达到比党课教学更好的效果。还有,我们可以多举贴近时事热点的人物和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思考,发散思维,如冬奥精神中的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也能给予学生党员坚定的奋斗信念。最后,还应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创建党支部的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利用现代媒体并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党支部思想引领,要结合学生党员感兴趣的新闻舆论热点,运用好互联网和现代媒体,顺应“互联网+”时代特性,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积极主动地探索党支部组织生活方式的创新,依托“三微一端”等平台,吸引学生党员自觉参与,让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发展学生党员的同时,注重培养积极的个人品质
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积极的个人品质,我们不仅要重视理论教育、道德培养,还要适当地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个人品质。在党课和支部大会上,我们可以运用身边的案例和热点事件来激励学生,面对困境,不要一味地消极悲观,而要逆流而上,坚持到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学生党员虽然都是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面对许多压力,如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在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党员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关心每一位党员,多去发现和挖掘学生党员的优点,让他们体会到幸福感。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和改进自我。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党员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教导学生正确地缓解焦虑的方法,面对悲伤情绪懂得恰当地倾诉。党支部领导班子也要多多关心学生党员的生活,对学生党员多进行心理辅导,尤其注重对他们进行积极心理学的辅导,促进其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三)学校各部门多方协同,形成联动效应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中的应用,也需要高校各部门多方协同、共同合作。首先应积极寻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支持和配合,要重视积极心理学在学生中的宣传和应用,同时做好教师关于积极心理学内容的培训,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课堂内外加强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中的应用。学工部门也要多举办将积极心理学融入思政教育的讲座,开展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注重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要学生成才,还应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高校各党支部之间,包括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要协同联动,开展主题活动,发挥不同支部间的优势,着力提升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和效果,吸引党员主动参与。就学生党员个人而言,也要重视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提高自己获取幸福人生的能力,因此,党务工作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由于积极心理学在党支部思想引领工作中的应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学校各部门充分重视,只有多方协同,形成联动效应的局面,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确保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要不断增强我们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因此,作为基层高校党组织,我们应着力提升高校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力,让学生党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我们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工作中来,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的实效性,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发展。通过创造积极的体验、培养积极的个人品质和学校各部门协同合作这三个角度的应用,积极心理学将会更好地推动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让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的实际效果达到新的高度,对构建党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N].光明日报,2018-11-26(01).
[2]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9.
[3]王聪.共情与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7):247-248.
[4]刘文峰,蔡雯.红色教育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62-63.
[5]林超豪,刘新玲.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297-298.
[6]李智军,董焕敏.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引领力建设探析:内涵、问题、路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4):34-39.
[7]马静.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育人质量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20(17):30-31.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