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模式体系构建探究

作者: 周亮

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模式体系构建探究0

[摘           要]  学分制是能够全面反映“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一种现代高校办学体制。学分制的一大特色是“选课”,突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基本训练,以及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视。从管理方式、管理内容和评价体系等几个角度来看,学年制下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人才的培养。而以学分制为特色的教学体系,依托科学的督学体系、合理的导学模式、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模式上进行变革,在学生管理上积极探索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模式——学区管理,积极探索学分制学生管理模式措施。

[关    键   词]  学分制;学生管理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175-03

学分制是一种依托教学学分为管理工具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在达到学校规定的学分标准即可毕业。学分制的主要特点是:弹性的学习时间、可选择的专业课程、适应专业的考试方式以及定向的教学引导。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下,依托目前国内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学分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一)实施学分制有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

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重视创新、合作、责任、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但由于学年制的单一模式,难以满足我国发展对人才的渴望[1]。而学分制教学在专业课程上对高校学生解除限制,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现有的学校专业教学基础上,按照自身学习基础、兴趣、能力等来合理规划学生的学习生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满足社会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实施学分制有助于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由于不同学生在智力、时间、身体、家庭等方面会存在不同差异,实行学分制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结合学校专业综合考虑,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完成必修课程,自由选修其他课程,扩大知识面,而且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可以提升学生专业个性、扩大学生知识面、加速学生成长速度等。

(三)开展学分制可有效提高教育质量

学分制是指学校在现有的专业课程中增扩更多的课程,专业可选择性增多是学分制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学分制的指导下,在高校原有教学课程基础上,新增热门专业课程、实践操作平台课程等的开设,要求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平台。因此,实施学分制,不仅有助于增强师资队伍的竞争意识,还可以激发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等教育系统化、专业化、职业化、个性化的转变。

二、在学分制教学下现有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足

(一)导师为主体的管理形式不能满足学分制实施的需要

在学年制的大环境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来划分班级和寝室,而导师则会根据专业、学生数量、教学计划来分配班级。而学分制下,在基本专业的基础上,学生对其他课程的选择性更加灵活,班级的作用比学年制要小得多,同专业、班级同学,所上课程不具有统一性,因而班级辅导员无法充分对学生进行管理。由于个体发展的特殊性,传统的以导师为主的教学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高校学分制的要求。

(二)教育教学管理为主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学年制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是相对固定的,对学生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较为一致,学分制下的学生的管理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的,是重视个体发展、重视对学生自身的管理和提升的教育体系。“课程选择较为自由”是学分制的重要特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学分制的特色,这是学分制运作的根本。在选课制度下,学生在知识结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上都需要有针对性的辅导。除此之外,在选课制度下,因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发展存在个体差异,需要学生理性构建知识结构,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并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道路等。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多样、灵活、严谨、科学的教育模式。学年制下,仅注重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管理,已无法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原有的督学评价体系不能满足学分制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

在学年制下,学校采用的教学管理方式单一、固定,学习制度相对统一,督学评价体系简单,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大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做不到自主安排。更重要的是,仅仅依靠导师监督无法快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自律性不强、不会合理规划的学生很可能导致无法跟进学业。

原有的评估系统是定量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全面的评估,比较直观。但是,在学分制度下,学生的学业表现已不能只用分数直接衡量,而应以学分的方式表现出来,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同一学期的课程评估的内容不尽相同,这就给学生的全面评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2]。

三、探索适合学分制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业上仍然保持着相同的步调,并且学生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的机会更多,所以学生之间仍然以班级为主导。学生的宿舍是按照不同的专业和班级进行分配的,宿舍一直以来都是学校里最重要的生活单元,所以在学分制下,室友间的学习时间和行为基本是同步的,所以寝室也就成了学生的“工作场所”。宿舍和班级是学校的两大工作场所,各自具有各自的特色和重点,在学分制的教学体系下建立以寝室为中心、班级为主体的立体管理方式,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寝室的管理,重视寝室长的培养和对寝室总体情况的把控,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体、更全面、更有效。

(二)构建合理的导学模式

学分制的变革,使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契合社会需求,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学分制下,学生是按班级来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都比较好掌握。当学生在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自主选择课程时,会在某种意义上模糊年级、班级、专业的界限,班级形态上会有很多不同的呈现方式,使单纯的辅导员管理模式无法适应,辅导员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及其心理活动,同时在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上会产生对课程制度的不理解、对自身发展计划的不确定、对学分制度下的课程把控不灵活等问题,这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适时、准确的引导,可以由一名教师带领十名学生,负责完成一些教学和研究工作,并按照学院的课程安排进行选修,挖掘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结合学生特长为他们制订一个合适的学习计划,并在学习中针对每个人的特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进步。学校在推行学分制时,根据不同的学科设置学习导师,采取“学习导师”和“导师”管理相结合的“双线管理”,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两条线同时跟进,实现思想、学习、自我发展的“双线管理”。

(三)以学分制教学为基础建立科学的督学体系

1.重新划分制定督学标准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即相对自主地规划个人的学业方案,所以个体间的活动空间不同,知识体系存在差异,社会认知深浅不一,致使固有的考评体系失效,因而对教师的选拔标准和各专业分配比例需要重新拟订,同时将学生的专业性、综合性考察评价体系细化、多元化。

2.建立督学监测系统

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出勤情况、考试成绩、参与活动、社会实践、班级宿舍等方面建立数据分析系统和信息平台,辅导员与学生联合组建督导团队,随时把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状况,并将导师和家长纳入督导系统,从而在学生、辅导员、家长三个层面建立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对学生的均衡发展情况能够做到一目了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科学指引方向,学生也可根据监测系统,了解各教师的专业性、授课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从而更好地选择和学习课程。

3.提升督学队伍专业化水平

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教学,深入管理是学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生活状况对教学品质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原有师资比重已不能承载学分制下学生对各学科的需求,对督学构成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更高,学校应加大力度对教师人才的引进,提升本校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效地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好地提升督学品质。

四、建立适应学分制的学生管理模式——以学区管理为例

高校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高校的学分制结合起来,提高院校的办学水平[3]。在我国,尚无成熟的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通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和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做法,本文提出一种淡化班级、分离、分区管理、强化指导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要求把教育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逐步步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其办法是:重新设立学生会、招聘办,设立学生会(校区),以三个分区为主。当然,这种管理方式并不是固定的,具体可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进行改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五、开展学区管理的有效性和成果性

(一)高等教育适合学区管理

高校的根本使命是培育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继承者”,以期为社会贡献力量,而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则肩负起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推行学区制,形成了较为完备、较为独立的学生会工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层皮”的问题。同时,推行“学区制”,充分反映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的有机统一,并在具体的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学生自身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一机制又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但学校其他教育部门并没有降低“三育人”的职责,不仅如此,还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大了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力度。

(二)实行学区管理强化了系(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密切了教与学的联系

教育是大学的核心工作,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教育水平的改革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到高校招生的成败[4]。实施“学区制”从各个方面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引导与衔接。首先,学校对学生的学业和教学进行了全面的监督和指导,高校各教育部门要对在校期间的学业考核、选修、重修、试读、退学等的审核以及毕业资格的确认更加进行严格的审定,而且各校区还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学风建设和管理。其次,将学生的行为管理与系科分开,使各院(区)的负责人可以专注于教学。最后,因为一块区域为一所学校,而且同一系或区的宿舍比较密集,便于师生之间的联络,便于教师对学生教学、生活方面进行答疑解惑。同时,教师制度的实施与各院系(部)对学生的专业化组织及学生的课外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使各院、部、学生的联络渠道更加畅通。

(三)实行学区管理,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层次,有利于学生自立、自主、自强意识的培养和才干的增长

根据培养目的、工作目的,从制定规范、健全制度入手,根据新形式、新特点,修订、整理校纪、校本《学生管理手册》,使其养成健康、有序、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所以,即使在新旧制度变迁时期,仍然保持着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在实践中,各校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了竞争意识、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增强。从主观上讲,取消了班,就是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让学生更注重拓展自己的交际,提高自己的基础专业知识水平等。尤其是实行学区制,促进了学生会的发展。这是对学分制下的大学生进行训练的需要。而在取消了班以后,很多学生都会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因此,由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各种社团,就成了高校学生的教学和经营活动的主要形式[1]。

六、结语

在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建立大学生管理模式,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工程,不可能只从几个侧面来关注和强调,还必须从多个视角去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真正地落实。本文提出的一些看法必然会有一些缺陷,因此,我们希望更多的一线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学者们能够积极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分制下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庆.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J].才智,2019(21).

[2]胡月.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15(24).

[3]李力,牛少轩.完全学分制视阈下高校学生工作研究[J].科教导刊,2021(33).

[4]斯日古楞.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探究[J].语文学刊,2014(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