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

作者: 潘旋

[摘           要]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引领下,高职思政理论课展现出新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途径上,网络技术的融合已经让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焕然一新。网络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的变革,面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理论课优化的新趋势,需要思政教师转变思想、顺应时代要求、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思政课堂平台构建,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用好网络数据资源,走出一条适应网络环境发展的高职思政理论混合式教学课堂新模式。基于此,先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高职思政课堂转型的必然性,然后分析了高职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成体系和构建基本原则,最后针对怎样基于网络环境的发展,提升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效能进行了策略分析。

[关    键   词]  网络环境;高职教育;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166-04

高职思政理论课理论体系复杂、政治性较强、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要求较高,是高职必修课中比较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多年来,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一直在“书本为主、课堂至上”的模式中盘旋,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教学价值,还会产生教学被动、学习效果不佳等连锁问题。新时代背景下,思政理论课应利用好网络教学的优势,转变教师单向教、学生单向学的发展模式,以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发自内心地喜欢思政教育。

一、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堂转型升级的必然性

网络环境是影响社会生活、关联日常工作的重要基础,而在网络技术遍布生活和学习的当下,大众利用互联网交换信息、整合内容、分析数据、发现知识的需求增多,网络环境能给予人们更多的发展机会。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而复杂,思政课教师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1]。

首先,在网络环境海量数据量的挑战下,学生了解到的内容越多,开展思政理论课堂教学的难度越大,数据量大是网络的基本属性。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获取互联网上的所有数据成为可能。因为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信息进入网络环境,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无用的信息,学生可能混淆其真假,不明其是非。很多学生因为网络上的“躺平”思想失去了进取的斗志,这可能对学生未来的高职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中面临的网络数据或资源量大且混乱的问题已经成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干扰因素。正是因为学生无法避免混淆利害信息,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在开展思政理论教学时要有很强的辨别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堂转型受到网络多样性思想的挑战。在网络时代,网络信息呈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和多样化的。图像、文字、声音的融合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和扩展的内容。然而,网络上的不良图像和视频层出不穷,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思政理论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引导能力,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不忘初心,从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教育抓起。

再次,网络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潜在的价值观挑战。网络的交流、整合和分析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而网络的价值分布密度较低,具有潜在的隐蔽性,思政理论教师很难从快速变化的数据中吸取有用的网络教学资源,找到其教育价值。目前,大多数思政理论教师还不能对网络的结果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因此,当下要做的就是怎样挖掘和整合数据源的潜在价值。同时,思政理论课怎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都需要在思政理论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并总结,进而提升教学的价值。

最后,高职院校学生亟须优质的思政理论教学,提升其思想素养,并投身到社会实践与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日渐提升,但是与很多本科院校相比,学生素质还存在短板。一些学生仅重视未来的专业课学习和工作实践,但是对于思政理论教学不够重视,这样就可能出现学生思想防线不牢固的问题,遇到一些原则问题的时候,言行反映出来的思想状况令人担忧。一些学生缺乏思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够坚定,心理素质不高,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不足所产生的问题。正因为学生实际表现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差距,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延伸教学内容,提升教学价值。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成体系

在网络环境下,教育领域需要找到信息化发展的着力点,并建立在时代的变革之下产生教学创新发展的契机。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信息化发展的产物,是一种迎合时代发展规律、符合当代青年思想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育模式。思政教育本身就倾向于知识教育,而思政理论课更是集合了历代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思想内涵,思政理论课堂承担着提升学生思想素养,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高职思政理论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如知识、情报、图像、影像等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并根据现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情况做出优化,网络环境下,可以将高职思政理论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从支撑教育发展、打造网络课程库、构建多媒体素材库三方面进行,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既整合了思政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又照顾到了师生互动的需求,更顺应了大学生“千人千面”的理论教学需要[2]。

从支持教育发展上看,高职思政理论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要起到解答学生的课堂疑惑、远程考试、教学管理、在线检索、题库管理等功能。从打造网络课程库上看,资源库中要有与教学相关的课件、参考文献、案例、题库等。从构建多媒体素材库上看,要通过网络音频、教学视频等多媒体网络资源、网络电子图书资源库等丰富教学内容。顺应时代发展,优化高职思政理论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必然趋势,而教师和学生都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利用网上庞大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内容,实现和课上理论教学互为补充,体现并发挥出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在学生认知基础之上构建

网络环境下优化教育教学,需要建立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教育需求的基础之上,将网络资源有效应用到思政理论课堂中来,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各种信息的过程,因此学生在课上学习和网络环境下涉猎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提升自我、获取信息的活动,教师需要主动出击,发挥思政教育的引导性,坚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找到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契合的网络教学资源,并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之上,有效提升课堂的丰富度,进而契合学生的认知,让学生选择更适合自身的优质教学资源,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认知需求合理获取优质资源,进而武装自身,提升思想建设水平。

(二)在理论课侧重点之上构建

高职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比较复杂,在开展思政理论课的时候需要提升教学价值,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毛概课讲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创新;思修课讲的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因此在设计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时候,需要根据教学侧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构建高职思政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时候,需要依托教学要求、书目要求、实践要求等,整合成完整的知识资源模块,如在思修理论教学中,需要选择有特点、有德性素质培养特点的内容作为学生的拓展延伸资源,而在毛概课中,则需要强调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思辨能力[3]。

(三)在结合时事热点的前提下构建

近年来,党中央对于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有各种政策文件下发,在开展思政理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时事热点的融合,才能提升思政理论课程的时代性。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需要具有将时事热点和学生思政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发展的意识,才能提升高职思政理论课堂的实际价值。

四、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策略

(一)支撑教育发展,完善混合式教学体系

在网络环境下,提升高职思政理论课堂的价值,需要不断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价值,因为传统的思政理论课堂中学生学习效果较差、课上学习容易走神、课后学习内容难以监督,教师需要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掌握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内涵,创新思政理论课堂的效果,精准提升学生的价值。完善混合式教学体系,需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协同发展。

以思政理论课中的“概论”为例,要讲解“贫富鸿沟挑战中国”一课,教师可以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以这种方式,更能提升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认知,锻炼当代大学生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4]。

1.在课前,教师可以建立“云课堂”的模式,在微信群中下达学习任务清单,并将在学习中与课堂有关的课件、资料等上传到群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前期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上传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例如,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找到近年来中国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了解近年来国民收入总体性差距情况,然后结合网上视频“这就是中国”,让学生理解中国当下所面临的贫富鸿沟,也通过网络视频加深了对本堂课的理解。

2.在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有效传递知识,并打造一种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选择便于学生接受采纳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价值。如,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组数据,如近些年的财产集中程度,最富有的人的占比、东西部地区各省市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正规就业体系的发展情况等,了解国内贫富分化的新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

3.在课后,教师需要以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为发展目标,教师需要建立一种实时化、在线化的交流和指导平台,课程结束后,学生针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和问题进行讨论,而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课后实践活动,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分析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对贫富差距观点的节选,如有必要,也可以以小论文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打造网络课程库,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教师在优化思政理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回归初心和本质,将人才培养提质、增效作为检验教学价值的标准。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思政理论课堂的诊断和改进,并有效提升思政课堂的实际价值。因此,在打造思政理论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整体原则,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层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提升思政理论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价值。高职学生的思政理论学习特点就是课上时间不多,但是课下时间充沛,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空间。高职院校建设思政理论课堂教学资源库在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也是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教师要深度推进、高度重视,并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用好网络课程资源库。当下比较常见的思政理论课网络课程库的建设方式有五种[5],分别是:(1)借助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和提升的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用网络课程资源库提升自我。(2)用好超星泛雅学习通等平台,联通高职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打造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库,顺应时代步伐,将思政理论课堂学习的内容搬到网上来,尤其是一些教师的教案、课件、习题库、教学录播视频等都可以上传到资源库中,建设专属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3)通过教师录课、商业购买等方式,打造思政理论微课资源库,高职院校方面,可以将教师录课、上传资源的质量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中,充分发挥全体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力量,充实竭诚资源,如有必要,可以商业购买或通过网上资源下载的方式,扩充思政理论课堂资源库。(4)建立标准化、数字化的马克思主义相关图书资源库,以专业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资源库为支撑,方便在校师生查找思政理论课堂相关的资源,广泛涉猎思政理论学习相关的内容。(5)协同地方高职院校,共同开发思政理论课程资源库,以资源共享降低高职院校建设教学资源库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