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探究
作者: 劳文雄摘要:基于广西平陆运河建设为案例,对探索如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链、迁移运用等方法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运河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运河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增强他们应对新高考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成为学地理、用地理、爱地理的主人翁。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祖国、家乡增砖添瓦,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社会责任,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情境教学;广西平陆运河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定了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1]。地理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必须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为立德树人做出应有的贡献。新高考中,命题角度和趋势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转变,试题中的情境设计尤为重要,对地理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地理学科目标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化。根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改进基本情境因素,如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更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研究出高中课程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地关系,探究地理现象,提升地理实践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归纳、演绎、类比、迁移等多种思维方法,并能够将它们运用到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地理教学中对地域的地貌、岩石、生物、气候、土壤、水文等方面的研究和了解来实现。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对区域特征的认知,促使他们形成区域意识,通过授课的形式,强化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考察、小组讨论、课堂实验、多媒体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人地关系的概念,人地矛盾、人地协调发展,培养他们的人地协调观,是高中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的重难点。因此,地理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见图1)。

一、加强教学情境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提升高中人文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从全球视野、家国情怀以及区域分析的角度,加强基于区域认知的教学策略研究。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式可以大致归为三种模式:教师→教材→学生、教师→学生→教材、学生→教材→教师。但不管采取哪种模式,教师都要对一些内容进行情境设计:确定主题→明确目标→精选与主题相关的真实素材案例→巧设问题链→课堂教学→知识应用→能力的迁移与拓展→课后反思。这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对情境材料的应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这三种模式反映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积极性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
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需要充分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讨,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当然,这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为了更好地调整和优化课程教学,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两个版本内容及结构上的差异,并发挥它们的优势,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对教材使用情况不断进行优化。基于教材演进以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增设情境材料,以补充完善教材的知识点,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提出“增、舍、补、换、调”这五个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存在一些内容和知识点,新教材很少涉及或不涉及。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具直观性、全面性和广泛性应用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乡土地理,选取当地典型案例或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事物等情境出发进行教学,使地理教学脱离“纸上谈兵”的困境。
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整合两个版本的内容,深入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思维导图。舍弃那些简单或重复的知识,并适当淡化处理或布置学生自学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具有逻辑性、系统化的完整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
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出发,适当补充相应的素材情境,开展课堂学习或探究性学习活动或课外学习,从而提升教学的丰富性、高效性。需要避免过难超纲和过滥超时的误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知识程度以及新课标和教学内容或材料情境来考虑。
换———为了让学生接触最新的材料或更具代表性的案例情境,教师可以用最新的资料或更好的案例情境来替换教材内容过时的材料或活动。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合适的地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渗透学科素养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调———对教材内容进行变动和调整,例如调整模块、单元和章节的顺序等,实现对新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并对新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处理、巧妙的组合、自然的过渡。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实现对知识与内容的重组、重现、重演和重构,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进行备课时,教师须理清区域地理的状况:它在哪里(描述位置与特点)?有什么(分析地理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为什么(解析形成原因)?怎么样(确定发展方向和提出解决措施)等。然后对照新课标设计一些情境材料进行“增、舍、补、换、调”,完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二、灵活运用知识迁移,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
知识迁移的应用强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提出新的地理问题并通过分析、梳理、归纳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规律、原理等,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完成《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学习后,对于特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学生能够简要分析5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及交通的布局与人口、农业、城镇、工业、商业等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交通运输与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解释交通运输的时空变化、发展过程及影响的因素;辨别交通活动中对环境的影响的主要方式与作用,以及出现的人地矛盾关系及解决的措施;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结合地方乡土地理,我们通过课后实践活动“平陆运河”的建设,进一步落实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材料:2022年8月28日,平陆运河正式开工修建,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等。该运河全长约135公里,建成后将大大缩短南宁、贵港等地物资出海的路程,实现由钦州港直接出海,运往全球各地港口,南宁港货物出海里程将缩短约560公里,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平陆运河的建设,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外贸出口、物流运输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应用知识网络结构图或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形成完善的“交通———平陆运河区位”的知识结构,建立主干知识体系,构建清晰的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思维模型。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知识储备,拓展学生的视野。影响平陆运河的区位因素及其关系如下(见图2):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如何通过策划问题情境实现
新课标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情境设计不同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从中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见表1)。
(三)问题情境的切入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
通过“平陆运河”案例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切入,不仅对教材“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这一知识点起到补充的作用,还对课程的教学起到升华作用,同时课堂情境教学机制在于问题情境的理解、问题情境的应对、问题情境的迁移等。实现课程内容及视角的多元化的教学,培养和形成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情境引入可以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供更广阔的认知环境和更深入的理解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探索和理解新事物、新现象与教材内容的内涵关系,同时更利于理解教材相关章节与情境材料的紧密联系,与课程课标匹配更高,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升华。
“平陆运河”教学情境是学生生活化的情境,因为运河的开挖会使市内的五条大桥重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交通出行,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所以它更能激发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教师通过引入“平陆运河”情境化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角色置换、观察和想象等方式方法将教学内容情境在现实中“再造”或“再现”,将学生置于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使地理环境、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构建与情境相关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情景时,要注重情境的具体化、真实化、丰富化和自然化,引导学生思考、聚焦问题并带着问题观察、审视、思考情境,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升[2]。
新高考强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基础知识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贯通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育人导向,提高教学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生态教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2] 余文森,龙安邦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情境及其创设[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5)
课题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2021ZJY1830)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