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三新”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作者: 赵玉英

摘要:在“三新”改革的背景下,历史学科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重点,但目前历史学科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对课程标准价值认识不到位、教材使用情况不合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评价偏颇、教师专业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旨在通过锚定教学能力、精研大单元设计、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等方法,在调研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历史教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中;“三新”改革;历史学科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全面实施标志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今历史教育的工作重心,为了解“三新”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使之可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本文基于对“三新”改革背景下黑龙江省各地市高中学校历史教学实施现状的调研分析,进一步明晰历史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及建议。

一、调研情况概述

本次调研采取线上问卷形式进行,着重从教师的基本情况、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理解、教学组织实施、课程安排、内容确定与方式选择、教学评价及学习效果反馈、面临的困惑等问题展开调研,共收到1071份有效问卷。从反馈的基本数据看,省级示范性高中教师占比33.71%,市级重点高中占比55.46%,普通高中占比10.18%,职业高中占比0.65%。从我省各层次学校的分布数量上看,符合我省高中教师分布状况。参与调研的历史教师中男性占26.89%,女性占73.11%;年龄25-35岁之间占31.19%、35-45岁之间占36.23%、45-55岁之间占28.48%;教龄3年以下占10.74%、3至10年占20.07%、10至20年占33.43%、20年以上占35.76%,这说明我省历史教师年龄结构合理,教师教龄10-20年和20年以上约占70%,这一比例教师有着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从学历和职称看,本科学历达到83.75%、硕士15.87%、博士0.09%,中学高级达到25.58%,中学一级达43.14%,学历与职称数据说明我省高中历史教师学历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存在的不足是高端人才占比小,高级职称教师约占25%,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课程标准价值认识情况

调研中92.06%的教师认为新课标最具特色之处是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反映出教师对历史新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认同,同时教师也对课程目标体现出学科价值表现出较大的认可度;69.28%的教师认可新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这些数据表明我省教师在各级培训的基础上能够认可新课程;在对课程学业质量的调查中,33.15%的教师认为学业质量标准是新课标一大特色,其认同度较低体现出该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理解难度大,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学业质量与检测关注不足的现状;在对实施建议内容调研中,30.72%的教师持认同态度,也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实施关注不足的问题,实施建议中的很多方法是破解新课程实施难题的重要方向,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及教学条件等因素影响,一些教师仍然固守传统观念和方式组织教学,故而对实施建议关注不足。

(二)教材使用情况

1.必修教材总体容量多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共有24个专题,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但教材总体容量多,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叙述过于浓缩,“骨感”有余而“丰满”不足,新增加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历史认知水平不一致[1]。一般来说,高中一学期历史课安排36个课时,每周2课时,而必修上中国通史有30课,必修下世界史有23课,这就意味着1个课时要讲完1课。统编教材1节课的容量,往往相当于以前教材中一个单元的内容。问卷中有74.6%的教师认为教材容量大,课时不足,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当前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内容体量巨大与现实课时紧张的矛盾,新教材落实新课标中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面临很大的挑战。

2.选择性必修教材涉及领域广泛

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呈现了中外历史上多方面的重要内容,但各地市调研情况显示,广大一线教师认为选择性必修教材涉及领域广泛,历史视野宽,专业性强,部分内容超出历史学科范围,教学难度大[2]。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遵循教材顺序进行教学,整合教材能力欠缺,也影响了选择性必修教材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课堂教学情况

1.教与学关系现状

由于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与认识不够深刻,目前教学没有真正实现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57.1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兼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以教为主,说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落实。结合各市调研反馈平时听课调研情况,以教为主的教学比例还要略高些,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以讲述为主、学生回答为辅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被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用者寥寥。对于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出的新方法缺乏实践,存在重知识轻方法的现象。

2.学生学习方式现状

教师认为学生最喜欢学习历史的方式是体验探究和教师讲授,其次是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与之矛盾的是,在广大教师深知学生最喜欢学习历史方式的调研选项中,68.81%的教师选择了“体验探究”,比选择“教师讲授”低5.13个百分点,之后是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不能真正或有效实施的原因,或许可从当前教学评价面临的困境中窥见一斑。

3.大概念教学情况

统编教材内容多,各校历史学科课时有限,在这样的情形下,探索和实施大概念教学能起到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新教材使用以来,国家级和省市级培训中很多专家都提倡和解读了大概念教学。调研中发现,36.32%的教师对大概念教学比较了解,33.43%的教师听说过,12.79%的教师不了解,能够依据教学内容,偶尔实施的教师仅有12.98%。数据从整体上显示出大多数教师虽然没有亲自实践大概念教学,但对其并非完全陌生,这正是探索实施大概念教学的契机,也为我们下一步开展研修活动提供了方向。

(四)教学评价情况

调研中59.29%的教师认为目前教学评价标准僵化,忽视学生个体差异;57.89%的教师认为教学评价目的功利,忽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从学校教学评价看,学习成绩成为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个别教师教学中只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教学中不能够面向全体,在教学中追求高速度、大容量,导致学生学习负担沉重,身心发展受到影响。45.38%的教师认为教学评价内容片面,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39.59%的教师认为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陈旧,缺乏定性评价与生成性评价;还有35.29%的教师认为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学生自我评价。在当前尚未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下,纸笔测试的高考方式仍然侧重对智育的考核,建立五育并举的综合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55.77%的教师认为应该树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理念、59.62%的教师认为应该合理设置教学评价标准、53.85%的教师认为教学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50%的教师认为教学评价内容应该综合化,这反映出教师对于改进评价方式与评价内容的期盼。

(五)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1.专业发展需求

71.06%的教师认为应提高有效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研究,66.29%的教师认为对于学科教材应加强理解与使用,61.06%教师认为需要加强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落实。这些数据显示,在当前“三新”改革背景下,虽然国家、省、市进行了多次培训,但教师仍然对课标、教材、教法有较强的培训需求,反映出教师强烈的学习愿望。问卷结果显示,教师最希望的培训内容是优秀教师关于新教材经验分享(65.08%),希望通过优秀课例示范点评获得指导达到59.48%,能够结合具体课例研究新教材的使用及用好新课标是教师比较欢迎的教研方式。教师平时工作量较大,开展校本教研或依托市县教研员进行专业引领是有效的教研方式,但目前,部分学校对于校本教研不够重视、老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不高、教研员队伍专业支撑力量不足、教研机制不够健全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各级教研活动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研活动缺乏实效,教师的需求不能得以满足,专业发展受到制约。在对教师专业素养的问卷中,90.1%的教师认为要有开阔的教学视野,76.84%的教师认为需要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72.36%的教师认为需要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些数据对确定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内容,组织开展学科研修活动提供了一定方向。

2.教师备课资源情况

信息时代网上资源丰富,是教师备课的首选资源。在关于备课资源使用的问卷中,选择来自网络如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学科网等网站,占86.54%;78.85%的备课资源来源教学用书,59.62%的备课资源来自教科书,其他资源如专业著作、报刊杂志等使用较少,主要是由于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导致专业阅读时间不足,教师备课中相关专业知识支撑相对欠缺。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看,专业阅读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科领域的前沿信息,有助于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育理念。目前教师专业阅读相对欠缺,尤其对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反思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成果、促进专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3.专业发展途径

历史教学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因素来自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养”和“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肌理。调研显示77.78%的教师通过各级部门组织的培训来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70.96%的教师通过网络自主学习,60.22%的教师通过学校组织的专题学习获得发展,67.04%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践获得提升。数据表明,“三新”改革以来,国家、省、市各级培训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可。此外,超过半数的教师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获得发展,也反映出教师在“三新”改革中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课例观摩与实践途径得到一半教师认可,反映出教师虽然每天从事教学工作,但在教学中反思不足、研究不够,并未成为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提高教师的研课能力,在“做中学”获得专业发展仍然是需要探索的一个问题。

三、基于问题的对策建议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实施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在“三新”改革背景下,教师可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节、整合教学资源、训练学科能力、培育学科素养等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涵养学科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锚定教学能力,精研大单元设计

1.回归教材

一是把握教材核心地位,不过度脱离教材。统编历史教材在史实选择编写中兼具典型性、学术性和多元性,反映了新时代国内史学前沿研究成果。教师教学中不要过度脱离教材,徒增备课压力。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分析史料,解释史料,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历史现象。二是聚焦大单元大概念,适度整合教材内容。要充分利用教材、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基于大单元大概念的研究,对教材内容适当进行取舍,将教学资源加以整合,使教材成为真正完成大单元立意和大概念理解的资源工具。

2.提升教学能力

一是研读新课标,锚定重难点。由于教材容量较大,教师要以新课标为基础,反复研读新课标,确定大单元立意和大概念命题。在大单元大概念基础上,准确把握单元及课时重难点,确立课时主题;二是精设教学环节,实现整体优化。为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整体化,需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全方面的优化,是当前教学实践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层面。依据课标确定的重点学习任务,对教学环节进行详略区别设计,以课时主题为牵引,简明扼要梳理史实,巧设课堂活动突破重难点问题,带动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打造适合学生学情特性的教学课堂;三是精选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思路。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精选精编作业,突出练习时效。课后作业要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实际,分层分项练习。以大单元大概念指导下的课时主题为核心,选编与自编相结合,多角度针对重难点问题实施有效练习,兼顾开放性、趣味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现象,多角度认识历史问题、探讨历史规律,培养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