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
作者: 赵凤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在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着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依归。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在团结一心的奋斗历程中积累的丰富资源成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立足新时代,遵循以文化人规律,把握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相统一的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实践,以唤醒各民族青少年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共有身份归属感,增强育人实效。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文化方略
《关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意见》指出,让各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领悟中华文化、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神圣使命。因此,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实践。形成青少年统一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是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本质,这是以青少年对各民族文化的欣赏、交流、理解与认同为基础的。中华文化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蕴含和凝结着各民族共同认可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也是各族青少年的精神纽带。新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在这一背景下,寻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聚焦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晰其文化意蕴,挖掘其文化元素,从文化角度探究其实践方略。
一、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意蕴
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源于深厚的文化滋养,其目的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各民族青少年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践行以文化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
(一)赓续文化血脉
聚焦新时代育人实践,积极引导青少年寻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有效传承和时代建构是铸牢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目的。首先,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新时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正确引导各族青少年有选择地、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重信守诺”等宝贵价值观念,并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其次,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中华各民族特色文化的新发展。积极引导各族青少年尊重和欣赏彼此的特色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以其共有的文化符号塑造自身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实现各民族特色文化的新发展。再次,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深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生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各族青少年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其创造性的新发展,从而激活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缔造文化认同
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促使各族青少年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民族和睦的灵魂,也是民族繁荣的重要前提[2]。首先,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推进各族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各民族青少年互嵌、共居、共学在各个生活场域中,彼此之间以文化为载体进行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等深入交流,实现彼此之间的尊重、欣赏,求同存异[3]。其次,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推动构建各族青少年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一共同的精神家园内蕴共享发展成果、共攀文明高峰的追求,能够协调共同体内部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4]。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各族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更加深刻,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逐渐形成共同的政治信念和精神信仰。
(三)实现文化教化
从本质上讲,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文化教化活动。首先,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规范个体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平、和谐、和睦等理念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能够对各族青少年具有正向引导作用,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大局观,从而共同朝着和平发展的方向奋斗。其次,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丰富各族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各种文化作品承载着民族和时代的思想精华,以此为依托,各族青少年能够感受到其蕴含的人生真谛,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5]。再次,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提升各族青少年理性思考能力。在育人实践中,可以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以一种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涵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后,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促使各族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各族青少年通过文化交流,相互之间增进理解和认同,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从而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二、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元素
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相助相依的奋斗历程中熔铸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例如,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则、以公为先的义利观等。这些观念与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追求具有内在契合性,成为新时代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元素。
(一)大一统的政治思想
“大一统”思想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揭示了各民族相互融合、命运与共的演进规律,蕴含着中华儿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大一统”是古代民族观的诞生,对于处理古代民族关系影响深远。秦汉时期,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产生,“大一统”理念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天不变,道亦不变”,进一步深化大一统的政治理念[6]。此后,大一统理念成为历朝历代封建君主处理民族关系的最高目标,同时,这一理念也在不断塑造着中华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处理民族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民族政策以确保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立足新时代,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应着力加强时代新人的培养教育活动,将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贯穿青少年学生的学校生活全过程,从而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大一统思想凝聚起多元民族文化,促使各民族将统一视为共同的认知,成为铸牢新时代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
(二)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则
“和而不同”是指不同性质事物通过有机融合,构成一个新的整体[8]。和而不同在民族关系方面有着鲜明的体现,即中华各民族在坚守自身本位性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和借鉴各种异质文化,与其和谐相处,以实现其统一的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突出强调我国各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上求同存异、紧密团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在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过程中,将“和而不同”的理念应用于青少年的个体成长层面,即要求青少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尊重他人的主体价值,同时保留自身的人格特质。将“和而不同”理念应用于国家发展层面,即倡导国家间的交往应以整体发展为目标,关注国家、民族之间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与发展。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进程中,“和而不同”理念已沉淀为中华各民族对各自不同文化的包容心态,成为铸牢新时代青少年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
(三)以公为先的义利观
“以公为先”的观念追求自我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公为先”思想既重视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统一性的“义”,又强调尊重各民族多样性的、个体性的“利”。“以公为先”不仅体现为中华儿女关心国家的忧患意识,而且体现为中华儿女经世济民的实际行动。诸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等,这些古代先哲将浓厚的爱国之情蕴含于忧国忧民的政治思想之中。不仅如此,孔子终其一生致力于救世实践。孟子的一生也在奋力践行“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这种义利观体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披荆斩棘,牺牲小我,成就民族伟业。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征程,一直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教育,并使广大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爱民族、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有机统一。新时代,“以公为先”的义利观有利于中华各民族凝聚共识、休戚与共,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时代,应着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汇聚铸牢新时代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
三、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在于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新时代,青少年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重任,因此,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重要对象。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内涵来讲也是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建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探究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略,即遵循以文化人规律、坚持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融入。
(一)遵循以文化人规律
新时代,青少年教育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9]。以文化为载体,用文化滋养人、教育人,这就是以文化人规律,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规律。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从本质上讲,以文化人就是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来教育人本身,最能激发人的情感共鸣。
1.更新观念,创新文化育人方法。“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0]”人类通过劳动,不断提升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实现自身生存能力的超越。人类将自身的劳动和智慧转化到劳动成果上,构筑起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人类文化,文化成为人类的天性。因此,可以说,青少年教育过程就是人类天性的继承与不断完善的过程。立足新时代,由于青少年学生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多元文化对其思想认识造成冲击,并使其备受困扰。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阶段性特点,探索和创新适应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以提升育人成效。
2.扩大交流,优化文化育人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彼此间的交流互动。在相互交流中,人类将劳动技能、思想认识等传递给后代和同类,实现文化的生成和传递,促进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创设一种交流互动的情境和氛围。教育部门应积极协助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使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学生加强彼此的文化交流。在彼此的文化交流、情感相融、学习互助过程中,各民族青少年增进相互了解和彼此融合,进而尊重和包容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一过程能够优化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环境,有利于增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
(二)坚持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相统一
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传承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实践需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持续滋养与助力。
1.加强学校教育,发挥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从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共生关系来看,在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学生应该被视为生命实践的主体,通过教育,使其担负起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任,以彰显立德树人的本真要义。为此,学校教育要以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为资源,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化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认识之中,以激发其潜能,使其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重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教育应始终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用好优秀教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组织特色活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需求,增强新时代青少年创新活力,培育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级各类学校应着力组织与民族文化相关的特色活动。如“传统文化进校园”“‘三月三’少数民族歌舞大会”“诗词大会”“民族服饰特色展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各民族青少年能够增进彼此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从而升华“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情感。先进民族文化的积极引领,促使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从而激发全民族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1]。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青少年抓起,在其成长的关键期,帮助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本质上看,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是高度统一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古为今用,并实现其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是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价值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