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教学构思解析

作者: 郑丹 王玉婷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古诗教学的建议是:“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师在落实以上要求的过程中,应识体而教,结合诗歌文体独特的韵味,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经典嵌在学生头脑中,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构思;思维发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单元首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本单元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时抓住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激动心情。

一、诗语藏情:紧扣诗眼统全篇

古诗词是记载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古诗教学要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读懂古诗,走进古诗,爱上古诗。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引领、想象意境、自主诵读、表演情景、语言积累等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1]。古诗教学不仅要读明诗意,读懂诗人,悟出诗情,更要对古诗进行细致深入的品悟,并以层层渐进的阅读方式来对古诗进行逐步的理解,进而让学生去体会流传千古的文言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育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语言轻快活泼,爽朗奔放。全诗因“喜”而作,为了让学生领悟诗人喜欲狂的心情,教学中可以“诗人因何而喜?喜欲狂的心情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这样统整问题贯穿始终。为了使学生了解杜甫一家流落在外的凄惨生活,教学时还可以利用杜甫行迹图、链接安史之乱文字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与杜甫一起“经历”战乱流离,再通过小组共学、全班交流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理解与体验,丰富对于杜甫的形象认知,引导学生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感受杜甫深厚的家国情怀。学生在多维度的交流分享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获得阅读力、思维力、探究力、表达力等学习力的提升。

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开篇便点明诗人写作的缘由。捷报来得突然,所以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听消息,便涕泪如雨。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诗中第五行及第六行是对“喜欲狂”做了进一步的描写,“放歌”“纵酒”正是诗人欣喜若狂心情的具体写照。最后两行诗中诗人已经想到了返乡的路是怎样一番情景,飞驰的想象,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

为了让学生领悟诗人喜欲狂的心情,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古今异义、拆解词语方法,理解“妻子”“衣裳”“青春”等词语的意思。立足词语,引导学生交流互动,整体感知诗意。

聚焦诗眼,引发思考:诗人因何而喜?诗人及家人的具体表现如何?”以这样统整问题贯穿课堂始终,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从感官感受、情感感动、精神共鸣等方面来设定任务,从而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探索。

还可以借用学生的质疑:杜甫是一位爱国诗人吗?顺势引入诗的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诗题,便明白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什么意思,这也为理解本诗的内容和情感做了积淀。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可借助地图让学生了解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所处的位置。学生结合第一句中提到的诗人当时所处的地点,大致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串联全诗,达到了解大意的目的,初步触摸诗人的情思,感知诗中蕴含的真情。

二、舒展思维:言语实践促思维

新课标明确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一课程理念是指引教师教学的方向和依据。语文课程要想开放而有活力,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我们每一堂课都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运用专业的智慧和理性的思维,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分析、概括、推理中“走”入文字的深处和细处,通过阅读、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辨析态度与立场,领略语言文字独特价值的同时发展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本课的教学努力构建的是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形态、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带领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一)以想象为路径,对话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诗人是如何漫卷诗书的,他与家人会说些什么?”需要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充分的表达。想象杜甫漫卷诗书的动作及与家人说话的语言,在言语交流的实践中深入感受诗人直抒胸臆的“喜欲狂”。结合“妻子”愁云尽散,喜笑颜开这一神态描写,进一步想象杜甫与家人一同欢呼雀跃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沉浸”于诗歌的意境之中,对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有更深的体会。

(二)以拓展为手段,舒展思维发展

古诗是诗人表达情感抒发思绪的载体。因此,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中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话题。想要体验本诗中蕴含的真情,对于学生的认知是有难度的,所以学前预习环节非常重要。可以安排学生搜集一些杜甫不同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对诗中所寄托的情怀有进一步的认知;补充“安史之乱”相关背景的文字及影音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境遇,再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经验,丰满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深切感受其爱国情怀。

课堂接近尾声,可以围绕“爱国”这一主题,出示杜甫的《百忧集行》(片段),和学生一起体会“安史之乱”时杜甫一家背井离乡、苦不堪言的生活,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此时“喜欲狂”的情绪以及爱国之心。将具有承接关系的古诗建立起联系,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过度解读,帮助学生和诗人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这样的拓展延伸,实现了知识、情感的双向迁移,不仅丰富了文化底蕴,建立文化自信,而且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

三、涵养身心:品读细节促素养

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它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远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同样的一个材料,不同学生可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所以在课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聚焦朗读,在品读细节中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诗人内心的感情脉络,激发学生从静态的阅读到动态的表达的学习样态,也让核心素养的培植在潜移默化中悄然落地。

(一)以读攻读,整体感悟体会感情

在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对培养语感、理解意思、体会情感、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可以层层推进对诗情的感悟。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出示本课三首古诗,鼓励学生猜诗题的意思。进而关注三首诗的作者,教师可相继出示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杜甫。通过资料的学习,学生对杜甫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忧国忧民,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歌抒情写怀,多数都是围绕时代环境和人民疾苦展开,后世把他的诗誉之为“诗史”。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课三首诗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这是三首诗的相同之处。

同中求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与本课前两首诗相比篇幅比较长,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正因如此,读好诗是学好诗的前提。由整体诵读出发,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是基本要求。忽闻讯息可以让学生个别展示诵读来初悟喜悦,还可以与《春望》的悲喜对比诵读,感受“生平第一快诗”的“快意”所在。在放歌纵酒部分可以配乐诵读,酣畅淋漓的“欲狂之喜”呼之即出。本诗的最后两句,可以让学生关注诗中表示人物和地点以及表示细节和动作的词语来背诵古诗。学生在充分读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之上,能够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再想象画面,自主练习诵读古诗,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小组合作或个性表达便会一气呵成。教师值得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朗读捕捉到诗人的情感变化。还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置身入境,让听者感受到诗人杜甫心绪的变化:悲喜交加的惊喜→欣喜若狂的激动→归心似箭的欢快。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诵读中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达到“通过语文学习,热爱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2]。

(二)圈画批注,抓关键语句品细节

学古诗,不仅要读懂诗的内容,还要透过文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可让学生圈画自己认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当时心情的词语,再去寻找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心情,在找到的词句旁作批注。

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忽传”“初闻”来感受收复失地的捷报来得太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喜极而泣,泪如雨下。一个“忽”字把诗人当时的那份意外惊喜表达得呼之欲出。“却看”“漫卷”是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教学时让学生紧扣诗人四个连续的动作,感受诗人“喜欲狂”的不同状态,再结合“妻子”脸上的愁云已散,喜笑颜开这一神态描写,让学生进一步想象杜甫与家人一同欢呼雀跃的情景。从“涕泪满衣裳”中体会诗人对自己多年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那份感慨之情。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发现动词品析“从”“穿”“下”“向”,围绕动词,学生在批注、自主阅读、交流探究的基础上,借助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深度思考,去感受轻快的动词背后诗人无限喜悦兴奋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内心及表达的情感,学生的独特感受在交流中逐渐升华为素养,仿佛家乡就在眼前,杜甫的家国情怀此刻也是学生自己的家国情怀。诚然,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故事,也蕴含着一种情怀。

(三)以诗解诗,借助资料品味内心

入境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前提。在教学中补充出示杜甫的诗《春望》及当时的背景资料。设计话题:1.原本无比繁华的长安城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2.这首诗中,作者仅仅写了眼中之“望”吗?你们能不能感受到他的心中之“望”?然后,联系本课的古诗,来体会作者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之后,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喷薄。感受诗人情感蓄积的过程,诗人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也都浓缩在这“涕泪满衣裳”中。学生便可以快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加深理解和体会,达到自然入境的教学效果,从深层意义上了解诗人杜甫“喜欲狂”的原因,进而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时还可以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这句诗,让学生体会这是诗人陆游笔下记录的百姓痛苦的泪水,和“喜欲狂”时流下的“涕泪”截然相反。课上,学生将搜集到带有“泪”字的杜甫诗句再与同伴们分享,学生会发现杜甫带有泪字的诗共70首左右,唯有今天学习的这一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喜悦的心情。多层次的互动交流,学生体会诗情,渐入诗境,抓住落泪这个动作走进了诗人杜甫的内心,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共情同享诗人内心的喜悦,也读懂了他因何而喜。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历经对古诗语言的体会,触摸深处暗藏的情深,在以情感滋养心灵的目标索引下,舒展思维。学生与诗人杜甫生命的融合,就是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滋养与熏染。

参考文献:

[1] 施黎明.古诗文教学培养文化自信的“因”与“路”[J].小学教学设计,2022(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9.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重点课题“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策略研究与应用”(JJB1423176);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人教社)重点实验室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数字教材资源支持下,大单元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JA0122003-04);2024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教研专项课题“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与实践”(JYB1424132)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