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究与思考
作者: 杨淑敏
摘要:落实“双减”,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改变策略,让作业减负提质,改变碎片化的知识强化训练,为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业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领域开放,注重多种感官参与,生活化、趣味化、自主化,创设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情境,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性;创设情境;作业设计
《教育词典》中对作业的定义:施教者为了让学生达到巩固新知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安排学生课内或课外完成相对应的任务。布置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量要恰当,难易适度,要求明确,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注重因材施教[1]。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学业质量与促进学生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2021年提出的“双减”政策就提到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足见对作业的量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索大单元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活动实践性作业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的意义
传统语文作业常常形式单一,内容统一,重复率多,抄写记忆多,强调知识的记忆,导致思维固化。重知识记忆而轻能力培养,重书面抄写而轻实践体验,重承袭结论而轻探究溯源,禁锢小学生好奇心和创新力,不利于培养“五育并举”合格的小学生。传统的作业方式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欲望,影响到学生的休息娱乐和探索世界的生命体验,甚至影响到睡眠和身体健康发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且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应摒除以前的机械训练,对缺少探究性的特点进行优化,让作业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习兴趣才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新颖有趣的作业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分层次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以教材为基础,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料的开放性作业可以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好素材,将这些内容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既锻炼学生的创新力,又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的思维。如学完《乌鸦喝水》,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往瓶子里放石头,还有没有其他可行的办法。当有学生提出一种办法,其他学生讨论可行性,结合课文的办法相较优劣,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二)立足文本,发挥学生想象力
现行语文课本中添加了更多开放性的元素,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努力给学生搭建展示思想自由的平台,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深抓细究课文细节,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如学完《守株待兔》以后,学生明白了寓意,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个目睹整个过程的路人,你会对宋国这个耕者说什么?再问一问学生,生活中你遇到过和这个耕者类似的人或事吗?说说他错在哪里,你应该跟他说些什么话?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辨力。
(三)得法课内,延伸探索
语文课本涵盖知识丰富,自然万物包罗万象,但由于篇幅有限,很多背景资料需要探究溯源。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素材的方式学习探究,如上网查资料、阅读课外书、观看电视节目。同时为了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在学生探究学习同时,自主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如三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2.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3.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在本单元中有叶圣陶的《荷花》一课,学完课文后,可以布置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供学生选择:1.背诵第2-4自然段;2.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了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3.第二自然段写出了荷花不同的样子,仿照着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
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语文学科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语言是需要有练习土壤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大量语言运用实践是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要创设运用语言的实践练习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让语文作业从静止的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活动的结构化能力,让作业趣味化、自主化、开放化,学生想做、乐做、能做、精做,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设计作业时要控制作业量,保证时长适宜结构合理。优化作业内容,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不同难度科学合理,体现梯度[2]。让语文作业“活”起来,结合语文听说读写基本要素,大量设计语言运用实践,选择有用关键的学习任务,通过语言运用,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
三、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的实施路径
将以往的家庭作业化整为零,调整为课前预习、课中达标、课后巩固三个时段,形式上可以不只是书面写,辅之以口头说(唱)、眼睛看、动手查(画)、全体感官参与演一演;内容上根据每个学生的学情,分梯度分层次,选择能够得到的题目,分基础性、提高性、拓展性三个阶梯。基础性就是语文要素中扎扎实实的字词积累,提高性就是对课文内容整体上的大致把握,拓展性就是拔高一些,读课文相关的整本书的开放性作业或者是跨学科综合性作业,需要教师给一个支架,设定一个情境,提供一个主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和兴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落地。
下面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从单元整体到《人物描写一组》的作业设计,谈一下我的尝试。
(一)大单元学习任务群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页明确了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教材编排了《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交流平台》《习作》。它们的主题都是写形形色色的人,意在让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来写身边的人,提高学生观察人物的能力,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合适典型的事例,把写人和记事串联起来(见表1)。
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都围绕“写人”这个主题展开,从认识了解到品读体悟、迁移写法,层层深入,构成一个整体,以典型的单篇课文为范例,到类篇课文的强化巩固印证来加深习得写法,最后输出形成能力。
(二)单篇课文的作业设计
1.课前作业
《人物描写一组》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三篇文章篇幅不长,却各具特色,《摔跤》选自《小兵张嘎》,主要侧重动作描写,表现小嘎子机灵好强,《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骆驼祥子》,主要侧重外貌神态描写,表现祥子健壮憨厚,《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主要侧重动作表情描写,讽刺严监生吝啬如命的特点,传神恰当的语言是作者语言功底的生动反映,越读越感叹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的魅力,关注语言的准确新鲜的同时,领会人物刻画的技法,得法之后,迁移输出(见表2)。

第一行是全体学生都要完成的,是基础的必须要做的,可以借助字典或者上网对字组词、易错字做记号。第二行是整体感知,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接近文本,有个初步印象。第三项在第二项的基础上,把一些疑问通过再读课文、查阅资料解决一些,筛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有针对地到课堂上交流。
2.课上作业
第一课时通过初读感知,说说三个片段中的小嘎子、祥子、严监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找一找文中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第二课时说说用了什么方法(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特点(见表3)。

通过表格,明晰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抓句子体会品析,找到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密钥: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选用典型事例。特别是《两茎灯草》通过对严监生的动作描写:头摇了两三摇———把两眼睁得溜圆,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可以让学生演一演,体会其爱财如命的性格。
小练笔:
教师播放提前录制的一个同学们课间操场游戏的录像,为学生提供表达支架,写一小段话。可以特写某个同学,也可以写一个群体,字数不必太多,写完片段当堂朗读,师生共评。将交流平台和单元中的课文整合,趁热打铁。
3.课后分层次作业
①摘抄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②选取典型事例练习:叔叔记忆力超群,可以选择以下哪个事例:
A他听完单田芳的评书,能把所有的细节都记住复述出来。
B他能记住我的生日。
C那首歌他只听了一遍,就能一点不差地唱出来。
D他能找到中国地图上的所有河流分布。
③读《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中的一部书,记录卡片(见表4):

说明:①摘抄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这是语言积累基础性作业,可以巩固重温课文优美精彩语言,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②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中心特点,帮助学生从多个材料中选择和人物某个特定的特点相关的典型事例,排除无关事例,事例为人物的特点服务。这是发展性作业,巩固课堂重点,写人离不开事,选事围绕主题。③读书是拓展性作业,三篇课文选自的三本书,任选一本,从单篇课文到整本书阅读,作业周期可以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情、兴趣,有能力地选择,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纵向进步,皆有收获。
以上为结合一个单元的构想和一课课例的实操,还可以进行纵向梳理,由点到线,提炼观点,形成研究专题。比如学完《静夜思》《古朗月行》,可以让学生搜集李白有关月亮的诗词,学生通过查找诗意,整理出月亮是好友,是陪伴,是安慰,是乡愁,写出了《李白把最好的诗词都给了月光》小研究报告。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可以让学生动口问、动手查,例如设计“二十四节气和种菜”开放性作业:每个节气种什么菜?编成儿歌:“立春种豆角,雨水种生菜,惊蛰种辣椒,春分种南瓜,清明种黄瓜,谷雨种丝瓜,立夏种莴笋,小满种大葱,芒种种红薯,夏至种苋菜,小暑种甘蓝,大暑种芹菜,立秋种白菜,白露种香菜,秋分种香葱,寒露种萝卜,霜降种菠菜,立冬种蒜苗,小雪种豌豆,大雪种油菜,冬至种茼蒿”,朗朗上口,烂熟于心。这样的作业能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喜欢语文的目标也不难达成[3]。此外还有跨学科作业,如把古诗变成新唱《静夜思》《但愿人长久》《春晓》,学生在悦耳的歌声中拉近与古诗的距离,我们学校的古诗新唱校本课程获得市教育科研成果奖。
总之,把语文作业落地,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指明主题,通过通关获得激励,得到自我肯定。作业不浮于形式,老师要及时评价给予指导,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能力,长“真本事”。要把课内课外联结起来,选择有用的知识,大量创设语言运用实践,结合各类知识,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形成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涛.“双减”背景下有效作业设计[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3:3.
[2] 胡庆芳,张向红,朱远妃,等.高质量作业设计方略丛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31.
[3] 李志欣.有效作业创意设计.这样的作业有意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1.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