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优化设计及应用举隅

作者: 冯岩

摘要: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对高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双减”政策落地,要求控制作业的总量。这一增一减并不矛盾,正契合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关键能力。作为课堂延伸的作业,要想发挥更好的功能,必然要摒弃经验堆叠式和反复加固式,加大思维含量,体现个体探究成果。鉴于此,进行基于自主预习的“问题前置”作业设计初探,以期为语文教学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双减”;核心素养培育;语文教学优化

作业的本质是情境运用,是延伸创造,是主动学习。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1]。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就必须要知道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从而确定我们教什么,如何教。那么,在课堂新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便可以作为探究型作业的一种有效形式。

一、“双减”“三新”背景下“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优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重点强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因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语文,追求“施教”“求知”“求学”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2]。

“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关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流畅。所谓“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生在课前感受并初步理解新知识,带着问题自主探索解决方法,通过质疑导入课堂,并贯穿课堂全程,对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具有积极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3]。而“减负”的关键在于“提质增效”。

教师以学生的思考基础为“起点”,确定教的内容和教的形式,达到针对性教学,使教学内容提质,有效触达学生需求。与此同时,“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以“任务导向,学情诊断”作为教学手段,在课前预习阶段融入问题,引导学生有目标地阅读、有思考地阅读,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育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的培养目标[4]。“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设计要求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独立思考问题,并调动多种思维方式寻求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充分训练,核心素养切实提升。

二、“双减”“三新”背景下“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优化的要求

(一)设计合理

“三新”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5]。为此,“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设计应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留给优秀生思考的余地,以完善课本知识并提高其学习能力。同时,作业形式应多样化,包括书面、口头、动口和动手操作等。“双减”旨在为学生减负,提高教学质量[6]。基于这一要求,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保持学生对作业的兴趣。“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可以安排为家庭作业或在课内完成,具体安排取决于作业量。

(二)内容丰富

教学提质增效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根本举措。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分解教学重难点。同时,教师应设计新颖、有创意、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问题前置”式作业,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生本课堂”不仅强调以学生为本,也注重生活化教学。“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语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作业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

(三)形式多样

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批判能力,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设计需采取多重形式。除了传统的单一的文字形式,可采用表格式、散注式等方式。用词语加表格的方式以表格的分类来表达,加强知识间的纵横对比,以提升条理性。为了增添灵活性,可将阅读与划、批、写、注相结合,引导学生把握作业完成过程中的重点信息和难以理解的地方,为后续教师释疑提供方向。

(四)评价多元

在新课标核心素养观照下,“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被提出[7]。评价是审视学生学习成果,推动学生发现的重要动力,对于学生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能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得“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设计的评价环节更具效果,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从准确性、完整性、创新性等多个角度对学生“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进行评估,确保评价的全面、客观,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双减”“三新”背景下“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优化的实施

(一)基于学生思维轨迹,提出自主问题

在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设计中,从学生的思维轨迹出发,做好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困惑,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设计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在完成知人论世、字词句篇、结构梳理等内容后,为此从三个方面提出自主问题:一是主问题,即指向中心主旨的核心问题;二是微问题,即指向细节的具体问题;三是难问题,即指向疑难困惑的复杂问题。这三类问题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理解程度。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为例,学生作业中的前置主问题有:本文行文的逻辑顺序是什么?既然为“留别”,为什么要主要描绘梦境的美好?本诗明明是留给在东鲁的朋友们,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梦境?最后一段似乎与前文无关,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作业中的前置微问题有:为什么要用与后文毫无关系的瀛洲开篇?本文提到谢灵运的作用是什么?仙人下凡与梦中惊醒是否构成因果,合逻辑吗?作者为何要以梦来引出真正情感?

学生作业中的前置难问题有:李白本诗表达出的旷达洒脱与苏轼有何不同?李白所表达的“不事权贵”的思想是否与陶渊明的消极避世相同?为什么作者要把梦的内容写给朋友?这首诗既然是写给东鲁的朋友,为什么没有提到他?

这些问题真实集中地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轨迹,通过了解自主问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学生认真思考提出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探求,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二)问题模块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将前置性自主问题结构化,按照一定逻辑分组,探寻学生问题的规律,形成问题模块,用问题模块引领课堂,设定本节课教学的目标以及重难点,以此为据完成教学环节和教学任务。以选择性语文教材必修下册《蜀相》一诗教学为例,笔者收集了37个前置问题,按照单元教学提示和新课程要求,以“诗意的探寻”为教学目标,归纳了四个问题模块。

第一模块是品味诗歌语言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简洁、凝练、富有韵律和节奏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诗歌的描写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以及意象、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意境美。为此,第一模块中,笔者围绕“诗歌语言美”进行了问题设置。如:蜀相为什么不直接写“武侯祠”“诸葛祠”?“柏森森”是什么意思,美吗?颔联描写了什么景色,为什么这么写?

第二模块是从诗歌中学习情感表达。诗歌中蕴藏着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感悟和情感。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可以进入诗人构建的“情感空间”,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各种情感,如喜怒哀乐、思乡、爱情等,帮助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在第二模块,笔者围绕“诗歌情感”完成了问题设置。如: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用颈联这14个字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功绩?

第三模块是从诗歌中构建传统文化记忆。诗歌往往反映了诗人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通过阅读不同时期的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代表性人物及其精神品质,从而构建自己的文化记忆。为此,在第三模块,传统文化精神是问题设置的核心。如:“英雄”具体指谁?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四个模块是从诗歌中认识时代责任。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包括对国家、人民、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不公、民生疾苦的批判等。这些情感和价值观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时代责任感。在第四模块的问题设置上,我引导学生们思考诗歌的当代价值,如结合本诗谈谈杜甫感动后世千年的伟大之处。

整节课学生课堂主动性和参与度极高,因为涉及到的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分组讨论也很热烈,学生能够找到问题的表层以及深层答案,最终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也解决了重难点问题。整体来讲,“问题前置”式语文作业优化设计实践比较成功。

真正的作业要和学生结构化思维有关,指向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践,这条路既是“三新”实践之路,也是教师自我修炼之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真正做到: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J].小学语文,2007(7).

[2] 邹宏.小议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 好日子,2019(25).

[3] 陈嘉宁.减轻过重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J].青春期健康,2021(21).

[4] 杨和平.语文课程性质表述的坚守与变革:三个版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J].福建教育,2024(7).

[5] 吴洪成,魏春玲.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探讨[J]. 保定学院学报,2023(4).

[6] 胡维丽,李丽焕.“双减”政策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4(1).

[7] 龚婷.“生活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学苑教育,2023(26).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