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BL理论下的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研究
作者: 卢思琪摘要:新课标推动了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模式的发展,同时对小学语文小组合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PBL理论是以问题意识为出发点,设定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从PBL理论的内涵为出发点,指出PBL理论在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中的必要性,实现了对学生个体价值的挖掘,提出PBL理论下的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为当前的小组合作教学提供新的渠道。
关键词:PBL理论;小组合作;小学语文;问题意识
PBL理论让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机械记忆的过程,在课堂中首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导入问题;其次设置学生小组,制定计划;接着让学生分析文本,探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分享展示,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深度感悟,总结分享。这样体系下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沉浸式学习,使学生体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从而落实语文要素,稳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思维变活跃,能力有提升,素养易形成,学习有深度。
一、PBL理论下的小组合作教学
(一)PBL理论的内涵
“PBL”是一种在问题引领下的全新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医学教学领域,最大的特点是层层设计相关内容[1]。提倡由教师精心设计课程或者师生共同合作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处于真实且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强调学生在自主合作情境中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提升自己。
(二)PBL理论的特点
PBL理论要最大程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被挖掘出来,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真正成为了知识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采用自我评价,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2]。评价的关键点是综合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PBL理论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3]。
(三)PBL理论下的小组合作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施行中也会存在问题,比如学生的主体参与感不强,小组合作的核心问题无法把握,课堂组织无法有效进行。PBL理论强调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开展教学实践,将两种模式整合,能为教学方法创新产生新思路[4]。
二、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中实行PBL理论的必要性
(一)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够发展交流、合作以及探究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要求学生能够积极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具有问题意识,并且能够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其自身的创造潜能,最终提高形象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能够有理有据,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5]。新课标体现了新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与探究能力。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中也要求学生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沟通与交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分析比较及判断等能力,要求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与能力。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的是新时代人才,此项理念与PBL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也说明在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中推行此项理念的必要性。
(三)基于语文当前教学实践的要求
由于PBL理论与当前语文教学实践理念相契合,不少语文教师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但是由于不同学校,不同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在采用此类教学模式时,不少教师直接生搬硬套,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课堂变成基于问题的“满堂问”。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将PBL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才会“行之有效”。
三、PBL理论教学法下的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问题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学科,强调小组合作,PBL理论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语文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生活体验相结合。生活中处处都存在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要创设一个课堂情境,以此作为切入点,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但是教师在导入问题的过程中,势必产生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新产生的问题中,要以学生的观点为主,尊重学生的问题并且支持学生的看法。
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础,情境设置好坏与否,并不能决定课堂的质量如何,但是此环节能够影响课堂进程的快慢以及学生是否真的参与课堂并理解课堂内容。
(二)设置小组,制订计划
PBL理论强调的学习方式为更加具体的小组合作探究,符合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理念的带领下,教师要提前分好学习小组,明确组内分工。首先,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编排小组时,就要最大程度保证平均分配,尽可能让每组成员整体实力相近。其次,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要明确,选出一位组长,整体规划整节课的学习,并分配好组员的任务;要选出小组代表,代表小组的发言总结,展示小组的成果;选出一名登记员,负责登记各个小组的观点,并总结小组的发言要点;选出一名观察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表现。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小组讨论,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讨论任务要完成,切不可代替完成,但是可以相互补充。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可以定期调整。最后,在制订小组方案以及角色时,要做到共同商讨,不能由组内一人完全决断。以下是根据PBL教学方法中小组合作的形式设置相关的观察表格,能够很好地解决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无法深入到各个小组观察学生表现的问题(见表1)。

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师生共同提出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并且展开相应的实践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解决问题,通过已有的知识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来探索,例如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后续学习做铺垫。该环节是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部分,决定整堂课的质量,同时也是整堂课用时最长的一个部分。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大声朗读,初步体会文本内容。新课标要求学生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也特别强调朗读能力。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一次识字过程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其次需要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查找资料。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对于自己无法在小组中解决的问题,需要反馈给教师。教师需要对重复或者难度较高的问题开展解答,教师还要根据学生问题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导向,小组要根据教师给予的方向指导迅速展开合作,搜集资料,从而解决问题。最后搜集的资料要进行汇总与讨论,小组成员要对提出的问题逐员阐述,教师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听取学生的观点,对学生的观点做到“心中有数”,也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三)分享展示,解决问题
在小组讨论完毕之后,需要汇总各个小组的观点和意见。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以问题为中心设置整堂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胆量,同时对于自身的表达力和自信力甚至思维力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学生分享的形式可以直接口头表达、可以通过PPT的图片或者视频展示。这时候教师要做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要做好组织者的角色,既可以谈论新产生的问题,也可以分析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做到公平公正。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思路和方法,学生未来在遇到同类型文章的时候,能够做到冷静面对,在面对其他学科或者同类文章时,也能做到思考与探究。
(四)深度感悟,总结分享
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感悟,新课标提倡在语文课堂上要做到“教学评一致性”,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反馈,只有反馈了学生才知道研讨方向是不是正向的。反馈并不是单一指出学生是否正确,要在此项要求的基础之上,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课堂表现力,语言组织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从而达到多方面促进学生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同时评价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人,还可以发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方式,如果只是单纯教师评价,那么整体的评价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当把评价权力交到学生手上时,要注意学生评价的维度和准则,这样可以避免评价混乱与错位。同时,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成果达到有效的延伸作用,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还远远不够,教师除了做好课堂的有效监督作用以外,还要做好课外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在当前新课改的风潮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快速增长的时期,通过PBL理论和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结合,能够更好地激活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PBL理论下的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有重要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须倩.PBL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11).
[2] 钱旺.PBL模式视阈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 学周刊,2019(9).
[3] 黄静.PBL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20.
[4] 芮青.PBL下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探析[J].知识文库,2020(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
编辑/杨馥毓